明清时期,中国的平均气温下降到了近万年以来的最低值,学术界称之为“小冰期”。从清末到现在,中国的平均气温在历史上依然处于低谷,没有达到先秦、秦汉、隋唐的高温状态。那么明清时期的小冰期对中国造成了什么影响?小冰期是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吗?
一,中国古代的气候变迁简史
根据研究,中国古代的平均气温出现了几次波动。先秦时期,气温高,降雨量多,亚热带最北移动到了燕山山脉一带,黄河流域出现了大象、犀牛等野生动物。从商朝后期开始,中国出现了第一次低温期,时间大概从公元前1100年到前950年。根据《竹书纪年》记载,周孝王时,汉江曾经两次结冰。
春秋时期,气候又开始转暖。从春秋到西汉,中国经历了大约800年的温暖时期,当时梅树、竹子等可以在黄河流域生长,部分地区出现了一年两熟。从东汉到南北朝,中国经历了大约600年的寒冷期,这时候洛阳晚春普降大雪,三国时期淮河还出现结冰的现象。
从隋朝到北宋时期,中国处于中世纪温暖期。当时的农业带已经向北移动到了辽东、敦煌一带。而从880年开始,气温开始逐渐下降。到南宋时期,中国再次进入了寒冷时期,如太湖出现了结冰现象,福建的荔枝被冻死等。此后,中国的平均气温就一直处于下降状态。
唐朝的经济地图:水稻北界已经越过黄河流域
这种气温下降的趋势一直持续到了明清时期,也就出现了“小冰期”。在明清时期,长江、洞庭湖都出现了结冰现象。顺治年间,贵州曾经出现连续40天大雪的状况。直到晚清,四川的河流还出现了结冰的现象。
根据研究,气温变冷和王朝更替、民族迁徙有一定的关系。例如在西周寒冷期,正是戎狄南迁的时期,最终犬戎灭了西周。在东汉南北朝,北方游牧民族大规模南迁,出现了“五胡乱华”的现象。从南宋开始,北方民族不断强盛,出现了金、元、清三大王朝。
在温暖时期,农业区得到了扩展,粮食作物的成长速度得以增加,粮食的单产量得以提高,中原王朝的经济实力加强,为中原王朝的强盛奠定了物质上的基础。例如中国历史上强盛的西汉、唐朝都处于温暖时期,而东晋、南宋则处于寒冷期。
二,明清小冰期有利于大一统时代到来
中国古代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而农业主要包括种植业和畜牧业。明清小冰期就主要从这两方面在影响中国。
在畜牧业方面,由于气候变冷,蒙古高原和东北地区民族的生存空间变得更加恶劣,大量的牲畜被冻死,如明朝时期的蒙古就有“时冬寒草枯马饥”之说。由于气候寒冷,导致草原的经济严重衰退,大量的民族不得不南迁。从南宋开始,中国境内的民族就出现了南迁的大趋势。
明长城:阻挡游牧民族南迁的屏障
例如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原本生活在漠北,而在南宋时期大量进入了漠南。在明朝时期,河套平原的农业经营相当困难,大量的蒙古人涌入,最终明朝在永乐年间就放弃了河套平原。西辽河一带的朵颜三卫蒙古原本生活在大兴安岭一带,在永乐之后大量南迁到了长城以北。
在东北地区,女真族纷纷从黑龙江流域向辽河一带迁徙。例如建州女真,原本居住在松花江流域的五国城一带,但在元朝开始南迁,到明朝定居于辽东地区。
建州女真的迁徙地图
北方少数民族的南迁给中原农耕王朝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同时也加速了农耕王朝的灭亡。在南宋之后,中国出现了金、元、清三大强盛的少数民族王朝,这和气候变冷、民族南迁有一定的关系。
同时,气候变冷也加速了游牧民族的衰落。气候变冷除了导致牧场衰退,草原经济恶化之外,还加速了西北的湖泊、河流干涸,使得丝绸之路难以畅通。在明清时期,陆上丝绸之路的价值已经大为下降,许多丝路古城都淹没于沙海之中。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原王朝在西域、蒙古进行屯田的难度就加大了,也自然加大了中原王朝对蒙古、西域的管理难度。与此同时,西域、蒙古的民族政权对本民族的管理难度同样加大了。由于畜牧业衰退,丝绸之路的贸易量下降,游牧政权的经济实力远不如秦汉、隋唐时代,宋元时代。
走向干旱的西北
在青藏高原,由于气候变冷,许多农田退化为牧场,青藏的人口承载力也大不如隋唐时期。在唐朝,青藏高原能够出现强盛的吐蕃王朝,而到了明清,青藏高原即使统一了也难以形成强大的王朝,因为经济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衰退。
因此,明清时期的气候寒冷给中国的各大民族都带来巨大的冲击,尤其是对游牧民族的冲击最大。气候寒冷压迫北方民族南迁,形成了民族内迁的大潮流。而蒙古高原、西域和青藏的民族政权由于气候寒冷,导致经济衰退,最终失去了和中原王朝匹敌的力量,这给中国的大一统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条件。
从这一点来说,明朝和清朝都拥有统一东亚大陆的机会,而明朝将这些苦寒之地都放弃了,选择修建长城以自保,而清朝则在抓住这个千载难遇的机会,最终统一了东亚大陆,奠定了中国疆域的基础。
三,小冰期加速了经济重心南移
从安史之乱开始,中国的经济重心就在一直南移。以前,我们将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归结于北方战乱,人口南迁。实际上,气候变冷也是经济重心南移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气候变冷,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出现了衰退。以前许多适合农耕的区域,后来都退化为了草原,甚至沙漠。原本可以一年两熟的地区,到明清时期可能就退化为了一年一熟。
伴随着气候变冷,降雨量也随之减少,许多地区从湿润状态逐渐转化为半湿润,或者半干旱,甚至干旱状态。在明清时期,北方地区的旱灾次数远远多于洪涝灾害。例如在明朝末期,黄河流域曾经出现了长达14年的连续干旱现象,这和明朝末年的农民大起义有直接的关系。
不过,气候变冷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长江流域的土地开发的。气候变冷,也就加速了南方热带区域的减少,许多瘴气未开的地区变成了可以耕种的农田。唐宋时期尚未开发的云贵高原、珠江流域以及福建山区都已经被开发殆尽,使得全国的耕地面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于是,明清时期的经济是进一步南移。两宋时期是“苏湖熟,天下足”,明清时期是“湖广熟,天下足”。在明朝末年,北方出现了“赤地千里”的局面,流民失所,但是南方依然是风调雨顺,歌舞升平,可见南北差距之大。
北方的战乱和南方的歌舞升平
当然,我们也不能过分夸大小冰期对明清的影响。明清两代同处于小冰期这个阶段,但是清朝的粮食单产量却比明朝高,而且人口也远远多于明朝,可见小冰期对农业的影响是有限的,小冰期虽然一定程度上可以加速朝代灭亡,但这不是根本的原因。
欢迎关注公众号:北斗维斟。本人喜欢历史,文化,文学,诗词等,自从毕业以来一直在阅读,在各大自媒体平台多有创作。我创立了的“北斗维斟”,主要在于深度解读历史以及中国的传统文化,欢迎你来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