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寒要怎么调理?一个经方很简单就把道理讲透了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我们



星标 中医喜乐心
星标后
会在第一时间
了解我们的最新动态呦~
文/喜乐心
喜乐的心乃是良药
胃不舒服,吃饭没胃口,老是吐清水,怕凉,还手脚凉,中医经常会说这是胃寒,需要慢慢调理。
胃寒要怎么调理呢?
中医方剂有一类“温中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其中的吴茱萸汤,更好地了解其温中祛寒的真实含义。
我们来看看《伤寒论》中的记载:
吴茱萸汤药方:吴茱萸 9g,生姜18g,人参9g,大枣十二枚。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汤头歌诀:吴茱萸汤人参枣,重用生姜温胃好。阳明寒呕少阴利,厥阴头痛皆能保。

在《伤寒论》里,吴茱萸汤的主治就是三经寒邪,也就是阳明呕吐、厥阴头痛、少阴吐利,但都是寒邪所致。
此外,吴茱萸汤里还有一个重点,那就是吴茱萸和人参的配伍关系。
由于有人参的存在,便有人认为是针对虚寒而设。
但我们深入归纳的话,就会发现全方的主证实际上都是阴寒之气上逆,这才是全方病机的重点。
其次,吴茱萸汤里还要注意生姜的用量,以起到降逆止呕之效。
《伤寒论》药方中遇到呕吐,临证处置都是加生姜,或者配伍半夏,比如:
葛根汤原本有生姜,呕吐则加半夏;大柴胡汤有剧烈呕吐,生姜用到五两;
真武汤如果呕吐,加减法则明确,生姜需要加到半斤(古时的八两);
黄芩汤,理中汤遇到呕吐都需要加生姜三两等。
这也就说明了吴茱萸汤有不错的降逆之用,不能局限于散寒温中。

此外,我们还应该注意吴茱萸汤的“三经”病机:
一是阳明病,可见有进食后欲呕,这是由于中焦虚寒,导致胃气上逆而呕吐,往往伴有吞酸。
既然是中焦虚寒,这种痛就有点喜温喜按,同时伴有畏寒肢冷。
这个方面,既有胃气虚寒而致的浊阴上逆,又有肝胃不和的进食后欲呕吞酸;
二是厥阴病,这里主要是厥阴头痛的问题,这是中焦的浊阴之气沿着厥阴经上逆巅顶,于是便出现巅顶痛、干呕而吐涎沫。
三是少阴病,这一点稍微难理解一些,也就是《伤寒论》原文说的“手足逆冷、烦躁欲死,吴茱萸汤主之”。

需要注意的是,此处的手足逆冷还不是厥逆,主要还是阳气不能布散,四肢不得温煦。
其伴有的心烦,属于阴寒内盛后出现的阴躁。
总结起来,这三经的病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浊阴之气上逆,或者说肝胃之气上逆,治法上当然就要降浊阴之逆了。
我们最后分析一下它的配伍:
君药:毫无疑问就是吴茱萸,在本方里有几个作用,一是温肝疏肝,这和它性味辛热入肝经、肾、脾、胃四经的特点是分不开的;
同时还能温胃降逆,两者合起来就是温肝胃而祛里寒;
二是镇降肝胃二经上逆的浊阴之气,从而止呕、平头痛。

臣药:人参,主要是益气健脾,协助吴茱萸达到温补结合的目的,从而调理肝胃虚寒,是为臣药。
佐药:生姜、大枣,其中生姜温胃祛寒、降逆止呕之外,还能宣散水气;
而大枣补益脾胃之气,两者配伍调和脾胃、调和气血,是为佐药。
和几个常见的温中方剂相比,理中丸适合典型的中焦虚寒;
小建中汤则是在中焦虚寒之上进一步还有阴血不足,病机已经发展为肝脾不和。
而吴茱萸汤则主要为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所以只要抓住中焦虚寒、胃气上逆、浊阴之气循肝经上逆这几个特点,合理运用吴茱萸汤是不困难的。
如果胃气上逆明显,可以继续配伍半夏、陈皮、砂仁以增加和胃降逆之用。
如果头痛明显则可以配伍川芎。如果虚寒明显,则可以配伍干姜、小茴之类。
胃寒的根本原因消除,其并发症自然就好了。
扩展阅读
胃寒难受注意啥?这里教你几招
小小吴茱萸,温中止呕主力军
体寒的人,更容易上火?只用两味药,清热散寒,改善反复上火
⊙注:本文内容仅为普及中医常识或学习参考,如有需要请在医生的指导下操作使用。
end

文章好看就点这里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