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文/喜乐心
喜乐的心乃是良药
今天我们不说方子,来浅析一下路志正(首届国医大师,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论治高脂血症的经验。
高脂血症是指血脂水平过高,可直接引起一些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胰腺炎等。
高脂血症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有的甚至毫无症状,只是体检时发现。
所以高脂血症并无一个确切的中医疾病相对应,中医典籍中亦无“血脂”及“高脂血症”之名称。
但根据其生理病理及常见并发症,可参考湿阻、痰饮、瘀血、胸痹、眩晕、肥胖等辨治。
路志正认为,高脂血症多见于过食肥甘,形体肥胖,又缺乏运动的“吃动失衡”之人,这与中医的“脾失健运”有关。
血脂犹如营血津液,为人体水谷所化生的精微物质,布输全身,贯注血脉,温煦肌肤,濡养脏腑百骸。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湿浊、痰饮、瘀血若无由生聚,血脂自不会升高。
一旦脾失健运,脾不升清,胃不降浊,不能分清泌浊,水湿不归正化,则水津停而成湿,湿聚成浊,浊聚成痰。
痰入血脉,痰瘀互结,沉积脉中,就形成高脂血症。
另外,高脂血症以肥胖乏力,夜眠打鼾,头晕头重,脘痞腹胀,食后犯困,颜面油垢,唾吐痰涎,肢体麻木,大便黏腻不爽,舌暗苔腻为常见症状。
这也正是脾气不足,湿浊内蕴,痰瘀互结的表现。
故路志正认为高脂血症“病在血液,其源在脾”,脾失健运,湿、浊、痰、瘀相互搏结是高脂血症发生发展的主要病机。
“湿”与高脂血症
1、“湿”邪与血脂均属阴湿邪,是指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的病邪,为阴邪。
《素问·太阴阳明论》说:“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血脂也属阴,具有性质黏腻、重浊,易沉降于血脉之中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的特点,与湿邪较为相似。
2、“湿”性与高脂血症的临床表现一致。
高脂血症的常见症状肥胖、身重、乏力、口黏、肢麻、大便黏腻不爽等正是中医的“湿阻气机”“湿性重浊”的表现。
另外,高脂血症是慢性病,常缠绵不愈,持续数年数月,这与“湿性黏滞,不易速去”的病理特性一致。
3、“湿”病与高脂血症均由脾失健运而起。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指出:“湿为重浊有质之邪,若从外而受者,皆由地中之气升腾;从内而生者,皆由脾阳之不足。”
脾失健运不能正常运化水谷精微,至水湿内停而成湿病,日久湿聚为浊,浊聚生痰,痰聚生瘀,痰瘀互结,而成高脂血症。
“浊”与高脂血症
1、“浊”的含义:“浊”与“清”相反,为浑浊不清,不洁净之意。
古代医家将“浊”分为生理之浊与病理之浊。
生理之浊,是指水谷精微中质地较为稠厚而有营养的部分,如“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素问·经脉别论》);
病理之浊称为“浊邪”,是指水谷代谢过程中的代谢废物或病理产物,如“浊唾涎沫”“浊唾腥臭”(《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吐浊涕”(《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等。
2、浊分内外:外浊多指存在于大自然中的秽浊之气,如雾霾、瘴气;
内浊多为脏腑功能失调所导致的代谢废物或病理产物,如《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说:“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
由于浊之意义,后世对于涉及不洁不清之邪,多加浊字,如“湿浊”“痰浊”“血浊”“浊脂”“浊毒”等。
高脂血症多与脾虚不能分清泌浊,水谷不化精微,反化为浊的“内浊”相关。
3、“浊”阻气机,与湿、痰、瘀相兼为患:《黄帝内经》指出:“清者其气滑,浊者其气涩。”
浊邪为害,常阻碍气机,气机不利,滞气涩血,气滞则血瘀,血瘀则水停,水停则为湿,湿聚则为痰。
浊与湿、痰、瘀相兼为患,滞留血管,致血脂升高,久而不愈。
接下来关于“痰”、“瘀”与高脂血症的联系,以及路志治疗高脂血症、冠心病的代表方,由于内容较多篇幅过长,我们放在下篇来说。
扩展阅读
听说过痰湿、血瘀,那听说过痰瘀互结吗?一个方子,化痰活血、祛瘀生新
用生活中的“反常识”帮你三伏天祛除湿浊,补足阳气
脾脏负责水分的运输,脾脏虚弱体内湿气自然会重,这说法对吗?
⊙注:本文内容仅为普及中医常识或学习参考,如有需要请在医生的指导下操作使用。
▽ 欢迎星标 和我度过每一天 ▽
您的支持 成就我的坚持
文章好看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