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方子大智慧——真武汤


今天要介绍的是张仲景治疗脾肾阳虚,水气内停的代表方剂。
药仅五味,但传承千年,如今仍活跃在中医临床一线。
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这首仲景神方,真武汤。
《伤寒论》所载真武汤方证共两处,一是太阳病发汗太过,水气内动;一是少阴病,肾阳亏虚, 水气内停。

两者其始虽不同,而其发病皆为阳虚水泛所致。
医家言:阴虚阳亢多动风,阳虚阴盛多动水。阳虚动水,水气不化,一般可用桂术甘汤治疗。
如果病及于肾,阳气虚衰,心悸头眩站立不稳,身体振颤、站立不稳而欲仆倒在地,则要用真武汤治疗。
真武汤出自《伤寒论》,又称玄武汤。
玄武传说为北方镇水之神,因本方有扶阳驱寒镇水之功,故名真武汤。用于脾肾阳虚,气化不力,水湿内停之症。
脾肾阳虚,水气不化,下无出路,则小便不利,水湿泛滥肌肤,轻者四肢沉重,重者全身浮肿。
阳虚不能和煦身体,故恶寒肢冷,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故阴寒凝结,血行瘀滞,腹痛拉肚子。
观舌质淡胖,舌苔白滑,摸脉,脉因气血不足而沉细,这些均为阳虚水湿内停之征。
本方是为脾肾阳虚,水气内停之证而设。治疗阳虚水停之证,应温补肾阳与利水渗湿结合运用。
凡阳气不足,以及因阳虚引起的水液失调诸证,无论证象见于何脏,均可运用。
真武汤组成:茯苓、芍药、生姜(切)、附子(炮,去皮,破八片)、白术。
方用炮附子走肾散寒助阳,以化气行水,兼暖脾土,应和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之说,由此运化水湿。
白术、茯苓一个甘苦温行走于脾胃,一个甘淡平,心肺脾肾任它行。从而健脾益气,利水渗湿,使水邪从小便而去。
湿多会令四肢沉重,寒多会致气血津液凝滞,引起疼痛,故用生姜除湿行气并和脾胃。
既助附子温阳化气以行水,又助白术茯苓健脾以化湿。
白芍酸甘缓急走肝,得生姜辛窜和胃,共令肝胃相和,破血行瘀止腹痛,并能调和附子、生姜辛热伤阴之弊。

诸药合用,温脾肾之阳而利水。所利之水,既去阳虚水停,又制止水多了引起阳气衰竭。
除此之外,该方还可辨治心悸,辨治腹痛;辨治身瞤动振振欲擗地,又可辨治四肢沉重疼痛;辨治小便不利,辨治小便利;辨治头眩,又可辨治下利。
临床运用真武汤得当,能辨治诸多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杂病。
列举一个案例:
某男,56岁,初秋来诊,患者不欲饮食二十余日,每顿饭只能吃大约五十毫升稀粥,体重减轻三十余斤。
畏寒怕冷,四肢不温,小便不利,量少,夜尿频,晚上睡觉要围着火炉,加盖厚棉被才能入睡。
舌淡嫩苔水滑,脉沉弱。曾到多家医院检查未发现异常。
考虑阳虚水犯,处真武汤原方。三剂后,可吃面条半碗,夜尿明显减少,后又服用六剂,胃口大开,其余症状皆消失。
此案后思之,如果只从不欲饮食考虑,有可能用健脾和胃之剂,不见得能够收效。
对与日常生活,应该少吃寒凉之品,顾护阳气。
特别是胃阳更加重要,不要总认为自己上火,其实现在的生活真正上火的是太少了。

END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喜乐良药
一起发现中医奇妙,让中医更贴近生活
文章好看就点这里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