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湿热初起,邪在气分,湿重于热的常用方剂——三仁汤


三仁汤出自《温病条辨》,是清代大医吴鞠通根据湿温病初期病因病机而立。
原文记载:“三仁汤方:杏仁五钱,飞滑石六钱,白通草二钱,白蔻仁二钱,竹叶二钱,厚朴二钱,生薏苡仁六钱,半夏五钱。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
按今时度量衡,彼时一钱约当于今时的3克,有需要的朋友可按此比例自己换算出合适的剂量来。

何为湿温?湿温是由温热病邪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
初起以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腻,脉缓为主要特征。病起缓慢,病势缠绵,病程较长。
吴鞠通认为,湿温病初期有三个“不可”:
一则,不可汗,“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
二则,不可下,“下之则洞泄”;
三则,不可补,“润之则病深不解”。
湿温是个难治之病,因湿被热蒸,热为湿遏,既不能辛散以发表,又不能苦寒以抑降。
唯有芳香化浊,淡渗利湿以治之,于是提出湿温代表方剂三仁汤以作示范。
三仁汤的适应证是:湿热留恋三焦,湿重于热者。该方适用于湿温初起,卫气同病。

三仁汤代表三个法,治湿三法,第一法就是辛香祛湿。
吴氏在设立三仁汤时考虑湿性重浊易阻碍气机,用了针对中焦之白蔻仁、竹叶和厚朴。
第二,苦温燥湿,像半夏厚朴都是苦温的。苦温能够让湿变得干燥,它们像草木灰一样,地底有湿就拿点草木灰撒下去燥湿,马上就干干爽爽。
有些人说老流口水,弄点厚朴白术半夏,一吃口水就收了。因为被它干燥了,叫苦温燥湿。
第三,甘淡利湿。草竹叶、滑石、薏苡仁,都是甘甘淡淡的,甘淡能让湿气走的快一点。
这是三个理法,另外三法,用三焦理解。
上焦有湿头重如裏—杏仁,中焦有湿,胃口不开—蔻仁,下焦有湿,腿脚沉重—薏苡仁。
杏仁开宣上焦祛湿,蔻仁温通中焦祛湿,薏苡仁渗利下焦祛湿,堪称上中下三焦三军作战。

吴鞠通是温病的代表人物,他提出温病的三焦辩证学说《温病条辨》是吴鞠通的代表作,是温病医学的一座丰碑里程碑,不朽的中医著作。
他留下了大量的优秀方剂,桑菊饮,银翘散,藿香正气散,清营汤,清宫汤,犀角地黄汤,这些都是后世常用的方子。
三仁汤它主要用于湿温初起的时候,头痛恶寒,身体困重,面色油油腻腻的,总是洗不干净,胸闷又没有胃口,尤其是午后身热,中午以后身体就发热。
现代研究表明三仁汤可利尿消肿,抗菌消炎,镇咳,止吐止泻。
所以急性肠胃炎,肾炎,严重的中耳炎,各类的关节炎,只要湿气很重又带点热气,也可用三仁汤。
有学者认为,三仁汤实际上是“三焦病变同治方”,临证可根据病邪轻重,或受袭部位不同而加减“三仁”剂量。
灵活运用于湿温病之任何部位病变,不拘于湿温表证。
一个人如果湿热重又口臭,三仁汤可以加藿香、香薷;
湿重又往来寒热,三仁汤可以加青蒿、草果;
湿热重的话,口又很苦,三仁汤要加点栀子、黄芩、连翘;
湿热重,胸脘痞闷,三仁汤加枳壳、桔梗开胸;
如果大腹便便,要加大腹皮,厚朴本来已经有了,加点木香、山楂消肉积。
凡是湿浊内滞的人服三仁汤后,往往会感觉周身舒爽,上下通畅,身体变轻松,这正是“湿化气亦化”、气机升降出入不再滞塞的结果。
好了,今天就说到这里,有任何问题依旧可以在下方留言!
扩展阅读:
从银翘散探析温病治法思想
浅析伤寒与温病的关系,温病能不能跳出伤寒的圈子?
利湿不伤阴的二妙丸、三妙丸、四妙丸,都是湿热,治法却不同
⊙注:本文内容仅为普及中医常识或学习参考,如有需要请在医生的指导下操作使用。

END

文章好看就点这里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