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留下来的经典方,祛寒温肺又化痰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文/喜乐小语
喜乐的心乃是良药
相信了解中医知识的朋友,都听说过这句话:怪病皆有痰作祟。
痰可以随着气血运行到达全身各处,影响气血通畅,从而导致各种各样的疾病。
有些人的痰感觉嗓子里吐不完,吹了风受了冷之后还会加重,甚至觉得有痰堵在胸口,憋得慌。
平常也吃了不少化痰的药,感觉总是除不干净。
这可能是因为身上的寒气阻遏了阳气,水湿老是不能变干,还容易聚积在一起,形成痰饮,痰凝,造成众多疾病。
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个张仲景的名方,虽然只有五味药,但是每味药都通过不同的途径直击要害:
温化寒痰,从根本上减少我们痰液的产生。
这个方子就叫做苓甘五味姜辛汤,收录在张仲景的《伤寒论》里。
原方用量为茯苓12g,甘草、干姜各9g,细辛、五味子各5g。
中医常说“脾为生痰之源”,痰湿大多数都是因为脾的运化功能出现了问题,不能运化水液。
所以张仲景选择了茯苓这味药,既可以健脾,又可以化湿。
不仅能把我们身上多余的湿气赶出体外,还可以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从身体的根本上减少痰湿的产生。
“脾为生痰之源”,生出来的痰存在哪里呢?这句话的下一句就是“肺为储痰之器”。
细辛这味药,入肺经,可以温肺化饮,对于已经储存在肺里的痰饮可以起到辛温发散的作用,消除痰饮。
干姜这味药,可以通阳散寒。我们刚刚说过,嗓子里有痰,一受寒就加重,可能是因为体寒阳虚了。
所以我们需要补足身上的阳气,把寒气散出去,这样寒气也不会阻碍我们脏腑的生理功能。
五味子可以敛肺止咳,肺里有痰,身体又阳虚有寒,所以我们一受凉,就容易剧烈的咳嗽。
有的人咳的时间久了,一咳就喘,甚至出现了漏尿的情况,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收敛肺气,止咳平喘了。
而且五味子这味药,还可以防止细辛和干姜,过度发散,伤害我们身体的阴液。
甘草也可以补脾益气,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同时调和所有药物的药性,防止伤害身体的正气。
这个方子虽然只有五味药,但每味药都可以互相搭配,起到温肺散寒,化痰止咳的作用。
不过需要在辨证的基础上使用,自己不要随意尝试。
扩展阅读
一个古方八味药,既化痰又清热,还补脾和胃
一个强力祛痰方,从根源治痰
肺里有痰,参考一个清热、化痰、止咳的中成药
⊙注:本文内容仅为普及中医常识或学习参考,如有需要请在医生的指导下操作使用。
课程学习
昨天小编整理了路玉滨老师中药课程中关于半夏的部分内容。
近二十几年以来,路玉滨老师致力于中药功效机理的传统理论解释。
通过对中药的形态,颜色,质地,气味,生长环境及特点的分析,对中药功能做出符合中医传统思维的解释。
将枯燥烦琐的中药记忆,变成了简单快乐的学习过程,能对中医传统思维加深理解,又有过目不忘的学习效果,一经掌握,终生牢记!
经过精心的准备,首期视频课程正式上线,内容包含中医思维和中药药象两个方面共12节课程。

中医思维课程:
第一课:中药升降沉浮之原理,中药药物质地与其功能的关系(上)
第二课:中药升降沉浮之原理,中药药物质地与其功能的关系(下)
第三课:中药药物产地、生长环境与其功能的关系(上)
第四课:中药药物产地、生长环境与其功能的关系(上)
中药药象课程:
第五课:半夏的药象、功能及临床
第六课:鹿茸的药象、功能及临床应用
第七课:附子的药象、功能及临床应用
第八课:茯苓的药象、功能及临床应用
第九课:金银花的药象、功能及临床应用
第十课:山药的药象、功能及临床应用
第十一课:麻黄的药象、功能及临床应用
第十二课:乳香的药象、功能及临床应用 

学费:课程原价899元,限时特价99元。
复训事宜: 一次交费,终身免学费复训。
长按下方二维码进入即可报名

您的支持 成就我的坚持
文章好看就点“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