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1月,号称“圣雄甘地”的印度殖民地独立精神领袖莫罕达斯·甘地(以下简称甘地)被妻子的病情折磨得焦躁万分。妻子卡思图巴在甘地14岁的时候就嫁给他了,之后一直任劳任怨地为甘地奉献大半辈子。卡思图巴不仅给甘地生下了四个健康的男孩,还一直支持甘地的民族独立事业,甚至为此还主动绝食多次。
知道自己欠妻子的东西太多,甘地十分愧疚。他靠近早已被病魔禁锢在床上的妻子,柔声说:“你很快会好起来的!”卡思图巴早已奄奄一息了,她吃力地撑起被病魔折磨得骨瘦如柴的躯体,虚弱地说:“知道我的时间快不多了,但我还想继续陪伴在你身边。你能不能请人帮我买一支救命的‘盘尼西林’。就一只!”刚刚还温柔贴心的甘地,此时像变了个人一样。只见他气得嘴唇上的胡须都竖起来了,大吼“不!”
当时的盘尼西林虽然不便宜,但对甘地这样身份尊贵的人来说,别说买一管,哪怕是买一大箱都不算困难。为何他眼睁睁自己亲爱的妻子被病魔折磨致死,都不愿意买小小的一管青霉素给她治病呢?
甘地夫妇
原来,甘地这是在奉行自己发明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原则,反抗英国殖民者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不流血革命”。所谓“非暴力不合作”就是用消极态度对抗英国的殖民统治,不为英国殖民政府卖命、不向英国殖民政府纳税。对英国殖民统治打击最大的,其实还是——抵制英国货。
印度当时有三亿多人,自然被英国资本家视为重要的商品倾销市场。英国殖民者把在印度搜刮到的原料运回本土的工厂,加工成商品再倾销到印度。英国的工业化产品价格便宜质量又好,对印度本土的手工业简直是单方面碾压。
但为了表示自己反抗殖民统治的决心,甘地带头抛弃一切英国工业化生产的商品。他脱下了漂亮又舒适的西装,穿起了简陋又粗糙的土布衣服;他号召印度人不购买英国生产的食盐,便自己带头跋涉数千里,在印度的沿海地区采集海水,晒制食盐……
在甘地的号召下,印度民众聚众焚烧收缴来的英国商品,抛弃手中的洋装洋货,穿回了印度传统的服饰,用起了小手工业者生产的土货。英国殖民者被印度人的消极反抗弄得没了脾气,不得不在某些问题上做出让步。当然,英国殖民者不敢派人刺杀甘地,更不敢公开吊死反抗殖民统治的甘地,因为甘地在维持稳定上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为何甘地要采取如此“奇怪”的抵抗方式?
这和甘地出生的环境以及当时印度的文化氛围有密切关系。和大多数印度人一样,甘地出生在一个虔诚的印度教家庭,虽然当时还没有完全皈依印度教,但也被这种文化环境所影响。印度教的规矩十分繁杂,主要的教义是禁欲、食素、苦修,这后来也成为甘地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理论来源。即用印度的本土文化对抗英国的文化、经济双重入侵。
虽然是半个保守的印度教徒,甘地后来还是在经过父母的同意后远赴英国攻读法律。远在父母监管不到、环境也比印度宽松的英国,甘地还是选择过自己苦修的日子,他不吃肉、不喝酒,在完成学业的同时还翻看宗教相关的书籍。
学成归国后,取得律师资格证的甘地在孟买帮人打官司。结果他第一次开庭就搞砸。由于怯场,甘地支支吾吾半天没法帮委托人辩论,他也打算换个环境工作。正巧,有个印度人请他去南非帮忙打一场官司,甘地想都没想就带着妻儿踏上了远赴南非的旅程。
当时的南非也是英国的殖民地,不仅残酷压榨非洲黑人原住民的劳动力,而且制定了极为严格的种族隔离政策。任何有色人种在南非只能使用专门的公共设施,而且不能和白种人共同使用一个车厢。甘地在南非的时候被不公正地对待过,这个事情即使到后来也让他耿耿于怀。
有一次坐火车的时候,甘地买了张一等车厢的车票。结果根据当时的种族隔离法律,列车只对白种人开放,全南非的有色人种只能挤三等车厢。几个白种人在一等车厢中发现了安静看报纸的甘地,便不怀好意地挤过去,用手狠狠地戳了戳他的肩膀:“嘿!这里是白人专用的一等车厢,你给我们滚到三等车厢去。”甘地从报纸中抬起脑袋:“先生,我是买了一等车厢的火车票的,不信你看。”说着便打算从口袋里掏出车票。
那几个白人没打算和甘地好好说话,两个大汉不容分说,就把身材瘦下的甘地架了起来。甘地此时气得脸色发白,嚷道:“我是买了票的乘客,你们没权赶我走!”那几个人也不多废话,拖着甘地就往外边走。等来到车门口,为首的那个大汉嚷道:“给我下去吧!”说着就把甘地以及随身携带的行李从行驶中的火车甩了出去。好在火车行驶的速度还不算太快,甘地屁股着地只是受了些轻伤。
也就是这一摔摔醒了对白种人还抱有幻想的甘地,从这以后他开始为南非印度侨民的利益而奔走游说,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了部分印度侨民遭受的不公正对待。
南非种族隔离
发现南非的生活也不顺利,甘地最后还是决定返回印度。1915年甘地带着满腹的委屈与屈辱返回老家,伴随他同行的还有自己对印度未来的思考。
当时的印度,已经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差不多有六十年之久。贪婪的英国殖民者,从印度掠夺了上亿英镑的财富以及自然资源,却只分给可怜的劳苦大众一点残羹冷炙。早已开打的世界大战吞噬了无数青年的生命。见兵员补充不足,英国人威逼利诱,把无数印度青年运往欧洲战场,去打一场不应该发生的世界大战。
要如何才能赶跑英国侵略者,拯救自己深陷于水火之中的祖国呢?甘地一直被这个问题困扰。甘地认为“肯定不能用武装斗争的形式”,这是因为印度人曾为了捍卫自己的信仰、自己的文化传统,发起对英国殖民者的起义斗争。结果最后被英国人血腥镇压。思来想去,甘地才总结出开展对英国殖民者斗争的方式,他把这个称为“非暴力不合作”,用罢工、绝食、请愿等不流血的斗争方式同殖民者斗争 ,争取殖民者的逐步退让,最后达到民族独立的目标。
甘地
回到家乡以后,甘地加入了印度爱国组织国民大会(印度国大党),并为印度的独立四处奔走,宣扬自己的政治理念。甚至为了了解底层人民的辛苦生活,亲赴乡村考察。在回归印度不久,甘地把自己在南非从业的思考与印度的现实结合起来,发展出了——甘地主义。甘地主义的思想体系十分复杂,总结下来有以下几点:
(1)宗教泛爱观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真理观相结合的政治哲
(2)争取印度自治、独立,进而建立以村社为基础的分治联合体的政治思想
(3)以经济正义和经济平等为支柱的农村经济思想,以及奠基于“不占有”和“财产委托制”的经济自主思想
(4)发扬民族文化、重视民族教育、致力于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团结、反对歧视“不可接触者”,以及和爱国主义结合在一起的小生产劳动者互助互爱的平等社会思想。
虽然“非暴力不合作”看似荒唐,但这却是同印度国情结合起来的最优解。这是因为印度种族繁多,外加宗教信仰繁杂、社会等级森严,很难用一种统一的政治思想指导革命斗争。甘地把宗教同现实理想结合起来,创造一种可以团结印度绝大多数的意识形态做武器。
不过,由于阶级局限性以及历史局限性,甘地此时仍对英国殖民者抱有幻想。他认为如果支持英国打第一次世界大战,那么就可以就战后印度的归属和英国进行谈判。没想到甘地低估了英国殖民者的贪婪,就在一战结束一年后的1919年,英国殖民者推行了践踏印度人民尊严的“罗拉特法案”。
根据法案的相关条文,英殖民当局可以随意逮捕持不同政见者,在未经审判的情况下,把疑似“反英”分子直接投入监狱。甘地见状立刻呼吁印度民众抗议英国政府的恐怖统治,同英国殖民者做“不流血”的斗争。结果,愤怒的请愿队伍同驻印英军以及尼泊尔雇佣兵部队发生冲突。部队向游行队伍开枪扫射,保守估计造成379人死亡。
甘地被英国殖民政府的残忍所震惊,同时也为鼓动印度人民做无谓的牺牲而自责。他表示:
在人民还没有取得这样的资格之前,我便号召他们发动文明的不服从运动,这个错误在我看来就像喜马拉雅山那么大。
更让甘地难过的事情还在背后。就在惨案发生没多久,英国殖民者当局撰文抹黑印度人民追求自主的爱国反帝斗争是别有用心的叛乱,甚至公然洗白血腥镇压的英军部队。英国政府的态度让甘地失望透顶,从此之后他号召群众开始抵制殖民政府的法院,不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殖民者开设的学校学习知识,甚至完全抵制英国生产的商品。
这标志着甘地主义的进步与发展,从单纯的追求民族独立变为民族独立与瓦解殖民统治共同进行。1920年9月,甘地参加国大党加尔各答特别会议,并在会议上提出了“抵制英货,保护本土产业”的重要决议。会议也不忘提出最大程度发动印度群众,同贪婪的英国殖民者作斗争的决心。
镇压请愿
加尔各答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印度国大党由之前依赖议会斗争的、由少数精英知识分子组成的小团体,变为有一定革命斗争精神的、有群众基础的现代资产阶级政党。
在加尔各答会议召开后,甘地领导印度民众发起数次斗争,这一定程度上挫败了英国殖民者统治印度,但给予英国殖民者致命一击的还是1930年3月的“食盐进军”。
贪婪的英国殖民者妄图靠垄断印度的食盐专营权来获得暴利,便出台了《食盐专营法》,规定印度食盐的价格由英国人裁定,同时印度的食盐开采、加工行业应该增加部分税收。如果不想买高价食盐,则只能购买英国进口的商品。
这明显是英国殖民者想从印度人民口袋中捞钱!就在《食盐专营法》颁布后不久,甘地以及国大党立刻号召印度民众抵制英国食盐,并亲自行动,用自给自足的方式对抗殖民者倾销的英国食盐。
1930年3月12日,在数名信徒的陪伴下,甘地只穿了件用印度土布制成的粗糙衣物,花费24天步行385公里,穿过古古拉特邦到达沿海城市德地。就在这里甘地亲手打起一瓢海水,当着众信徒的面用土法制盐。虽然甘地的举动多少有点作秀的意味,但是他鼓励印度民众站出来同殖民者作斗争。
食盐进军
就在甘地发起“食盐进军”的时候,上万的民众紧紧跟在这位被印度人称为“圣雄”的身后,他们之中有的只为一睹伟人的容貌,有的则是为了身体力行表达对英国殖民者的抗议。
甘地的“食盐进军”引发了英国殖民者的恐慌,他们在游行队伍中逮捕了上千人,并把他们丢进监狱。随后,英国殖民警察逮捕了在海滩上晒盐并发表反对《食盐专营法》的甘地。甘地被捕的消息激怒了早已对英国殖民者不顺眼的印度民众,于是越来越多的印度平民加入了“食盐进军”的队伍。
这时候英国殖民者第一次感受到了被组织起来的印度民众的恐怖,被迫释放了关押了差不多有一年的甘地,并分批释放了七万的“政治犯”。
甘地虽然对印度的和平独立做出过突出贡献,但是他的政治理论也有一定的缺陷与不足。而他最大的问题则是——把其他国家的情况代入印度进行判断。
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之所以能在印度成功推行,除了利用宗教团结到印度极大多数人外,还有就是英国殖民者的退让。英国殖民者统治印度的目的是为了盈利,即获取印度丰富的自然资源,把它加工成商品卖向全世界。
英国殖民者与印度大公
因此,英国殖民者会在某些不涉及核心利益的问题上进行让步,甚至不会动反对派领袖一根毫毛。如果英国殖民者发现统治殖民地的成本高于收益的话,那么他们就会默许殖民地独立,用民主选举外加扶持傀儡政府的方式幕后控制它国经济为自己牟利。
然而,对政治高度理想化的甘地,却把英国政府的退让误以为是“非暴力不合作”取得了巨大的效果。他不仅到处宣扬自己的政治理论,甚至不顾国情差异,向外国政要推销自己的政治理论。1942年2月5日,为了协调中、英、印三国联合抗日的话题,蒋介石特意搭乘飞机访问印度。有趣的是,蒋介石不知那根筋搭错了,想跑去和当时印度的反对党领袖甘地以及尼赫鲁会面。
俗话说得好,“莫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在领导印度独立运动取得一定成绩后,甘地果然飘了,他真的认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解决一切国际问题的良药。就在蒋介石和甘地举行会面的时候,甘地就兴冲冲地向他推销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这种运动足以对抗世界上最强暴的武力。它既是积极的、现实的又是充满哲理的。至于如何运用这个力量,不能从书本上去学,而必须经历艰苦的思索、虔诚的祈祷和百折不挠的奋斗方始能够掌握。”
蒋介石、宋美龄访问甘地
蒋介石见状连忙抛出一个有点尖锐的问题:“如果日本和德国入侵印度,你也用不合作的方式对待他们吗?”甘地仍然回答:“不合作!绝对的不合作。”此时的甘地虽然读过一些时政的报刊、杂志,但并不了解德日法西斯统治的手段有多残忍,更不知道对日本法西斯“不合作”究竟会有怎样的恶果。
最让人气愤的是,甘地在这次会面中给蒋介石乃至全中国人开了一张抗日的“药方”——“放两亿中国人给日本人杀,等日本人杀累了,自然会成为中国人的奴隶。”这已经不是理想主义的问题,而是人性的问题了。日本侵华的目的就是冲着让中国人亡国灭种,好给“高贵的”大和民族腾出生存空间。因此,对于嚣张入侵的日本侵略者来说,除了和他们决一死战外没有其他的方法。
“圣雄”甘地妄图把印度的情况照搬到中国身上,除了开了个国际玩笑外,什么作用也没有。
甘地曾在印度独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他在后半生却变成了一个“毁誉参半”的人物。
让人不齿的是,为了维持“非暴力不合作”灵魂人物的形象,即使妻子被肺炎折磨得不成人形,甘地都不愿意买一管盘尼西林(青霉素)给妻子治疗。除了盘尼西林是英国人发明并制造的洋货外,甘地还认为使用注射器十分暴力,不符合印度教的教义。当然为了给妻子治病,甘地特意找了个印度的土郎中。这结果不用说也知道怎么样了,1944年2月22日甘地的妻子卡思图巴去世,享年74岁。
盘尼西林
由于宗教信仰的原因,甘地在妻子死后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悲伤,他仍然穿着那套土布衣服向印度民众宣传“非暴力不合作”观念。此时英国由于深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泥潭,并没有闲心和甘地以及他曾经呆过的国大党斗争斗勇。
1945年二战结束,此时的大英帝国元气大伤,早已不复往日的荣光。被战争打垮的经济无法支撑英国维持对印度的殖民统治,外加二战的胜利,激发了广大被压迫民族追求国家独立与自由的决心。当时的印度总督蒙巴顿悲哀地承认:“(此时的印度)犹如坐在一艘着了大火,并且装满火药的大船中,一旦火药爆炸,就有船毁人亡的危险。”
英国殖民者被迫同意了印度独立的请求,但他们还是留了个后手。印度虽然是个多宗教、多民族国家,但是信仰印度教、伊斯兰教的人数不相上下,两者的矛盾难以调和,如果强行拼接成一个国家的话难逃战乱。英国人于是提议把印度按宗教信仰不同分成两个国家,一个就是以印度教为主要宗教的印度,另一个则是以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的巴基斯坦。
蒙巴顿勋爵(右)
对于国家分裂、民族问题,甘地感到痛心不已。就在印巴分治后没多久,就爆发了震惊世界的种族大屠杀事件。原来,印度的印度教教徒与穆斯林教徒虽然人数相当,但都呈混居状。很多家族本来就有世仇,趁双方进入各自宗教势力范围之前难免发生冲突。有大量的人在迁徙途中被杀死,而死亡人数也因此居高不下,保守估计足足有五十万人死于宗教仇杀。
曾经被印度人视为“圣雄”的甘地,见无法平息宗教分子的怒火,便悲愤地宣布绝食,什么时候印巴结束纷争自己再重新进食。甘地本想凭借自己在印度人眼中的圣雄形象,弥合两者之间的裂痕,没想到自己却成为极端印度教徒仇恨的对象。
1948年1月30日,就在甘地准备带领信徒进行祈祷的时候,一个身着卡其色衬衣的男人挤到甘地面前,只见他掏出左轮手枪对甘地连开三枪。没等众人反应过来,甘地就被打成重伤。由于伤重不治,甘地后来被医生确认死亡,时年79岁。
而刺杀他的人,正是和甘地同属一个教派,为甘地温和对待巴基斯坦穆斯林感到愤怒的宗教极端分子,南度蓝姆·高德西。
南度蓝姆·高德西
甘地的一生注定是毁誉参半的,他曾为印度的和平解放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又创造了在世界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斗争方式。但他对政治过于理想化,同时又深受宗教思想的影响,没有大局观以及对国际政治“弱肉强食”的客观认识。这是他历史局限性以及阶级局限性导致的。
虽然甘地早已离去多年,但他对民族解放运动、国家独立、世界反殖民斗争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