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农民出身的排雷英雄!二十多年来靠一把镰刀,拆除两万颗地雷



提起扫雷,大家可能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这样的。身穿防爆服,手持探测器,受过专业训练的战士们,逐步向前推进,进行地毯式扫雷排雷。

而今天我们讲述的主人公,却是以一介农民出身,凭借经验以及手中的一把镰刀便成为了排雷英雄,他的名字叫做——王开学。
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泥腿子”出身的排雷英雄的光辉事迹吧。
战争遗患,童年不幸
多年以后,王开学在田间结束了一天的劳作,惬意地点上了一根烟。看着眼前这片土地,回想起了那个校长把他叫出教室的下午。
看着校长严肃悲伤的表情,王开学年幼的王开学有一丝不好的预感涌上心头。“你父亲,在路上,不幸触雷了。”
这几个字仿佛晴天霹雳一般落在王开学的脑中,他连忙踉跄地赶回家。推开门映入眼帘的王开学看到了他一生都不会忘记的一幕:父亲全身上下流着鲜血,已经说不出话,母亲在一旁哭得泣不成声,几近晕厥。
年幼的王开学不知所措,赶到父亲身边,然而没过多久,父亲的手仿佛失去了支撑,垂落下来……王开学的父亲,是八里河村第一个误触地雷身亡的人,却不是最后一个。

中国军队进入谅山,虎视越南首都河内
王开学,家住云南省文山市麻栗坡县的一个边境小村庄——八里河村,这个平时不起眼的小村庄却在对越自卫反击战时成为了重要阵地,为了防止越军突袭边境,此处便被埋下了大量的地雷,可是谁都没想到,边防官兵们的未雨绸缪却变成了村民们未来的隐患。由于越南军队的“卓越表现”,我军仅用了一个月便以破竹之势击败越军。
在两军撤出之后,留下的地雷便成为了悬在村民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村子里时常会出现村民误踩地雷导致死亡的事情。而这个村子也被称为“地雷村”,尽管我方开展了数次大规模军民联合排雷行动,也未能将数量庞大的地雷完全清理干净。

解放军边境排雷行动
这把剑在王开学十岁这一年,不幸落到了他父亲的头上。王开学的父亲误触地雷导致死亡,成为了村里第一位遇难于触雷的村民,年幼的王开学便在本该无忧无虑的年纪经历了丧亲之痛。多年后,王开学回忆起父亲,一脸感伤地说道:“我母亲当时的那种哭法,我一辈子不会忘记。”

提及往事,王开学仍感悲痛
而此类事件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受害的村民也越来越多,尽管我国开展了多次排雷活动,但是仍有大量地雷埋藏在这个山林密布的村庄附近。
父亲去世后,王开学的母亲改嫁,生活所迫之下,王开学与弟弟王开富只能跟随叔叔一家生活。
可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1986年8月,王开学和叔叔一起去摘果子,误触地雷,叔侄二人皆被地雷爆炸伤到,不幸中的万幸,王开学离得较远,仅仅是受了轻伤,而叔叔却没那么幸运,左腿受伤严重,王开学恍惚间看到当初被炸伤的
父亲,他一时间忘记了思考,等到爆炸产生的耳鸣过去,看着眼前的叔叔,王开学甚至来不及害怕,背起叔叔便前往卫生所,可叔叔的腿却还是没能保下来。

边境误触地雷导致残疾的边民
在两次地雷误触带来的惨痛经历后,王开学便暗自下决心,将来定要排尽地雷,让这些战争带来的遗留物不再时时刻刻威胁着村民的生命安全。
日夜不辍,自学成才
尽管整日与恶魔为邻,生活却还是要继续下去。王开学的婶婶仗着兄弟二人无依无靠且性格温厚老实,霸占了原本属于两兄弟的地。
或许出于对叔叔多年来的养育之恩,王开学选择了沉默,他独自在山上找到了一片尚未开荒的新地,而这块地之所以无人问津,是因为这块地里埋着数量不明的地雷,连扫雷部队都曾在这里吃过亏,便将这块地划为“雷区”,难以耕种,一不小心便会发生触雷事件。

为了生活踏上排雷之路
王开学却并没有被这个困难吓退,他发扬了中国农民数千年来的智慧与不屈不挠的品质,硬生生将这片雷区当成自己的“学校”,整天钻研如何拆除地雷,查找关于地雷的详细资料。
在一次机缘巧合之下,他找到了一本当年边防军民布雷时候留下来的说明书,而这本书上记录了地雷的型号,生产批次等详细信息。
得到此书的王开学如获至宝,日夜不辍地研究地雷,并且向那些有排雷经验的村民请教到了许多关于排雷的知识。
然而他并没有仅仅停留在书本上以及别人的口中,他经常去那些布满地雷的山上和地里,找到那些暴露出来的地雷然后细细观察地雷的形状,并逐渐摸清楚了地雷的种类、型号。

边境地雷种类多,数量大,型号杂,排雷难度大
在返家的路上王开学也时时不忘带点各种各样地雷的碎片回家研究,并结合书本上的知识来增进对地雷的了解。
多少次与地雷这个死神近距离打交道,王开学逐渐认识到,地雷并非不可战胜的,随着系统地学习地雷知识,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时间的沉淀下,王开学逐渐成为一名“拆弹专家”。
深受感触,亲临其阵
尽管学习了三年地雷的相关知识,但是王开学一直没有亲自拆解过地雷,直到那一年,又有一件触雷事件的发生,让王开学终于鼓起了勇气拿起了那些令人恐惧的地雷。
那是八里河村平常的一天,又发生了不幸的触雷事件,触雷的人不幸遇难。

王开学研究地雷
王开学知道那个人是谁——一位自己的父辈,而这位遇难者的父亲——王开学爷爷辈的人,本身便已经被地雷炸断了腿,又遭遇了晚年丧子的悲剧,王开学哽咽地回忆道:“我们去拉他儿子尸体的时候,他人不算太大,但是整个身上都在冒血,而人已经没有生命了。”
讲到此处,王开学的妻子也不禁流下了泪水。而看着老人悲戚的面容,看着他那只义肢,王开学终于鼓起了勇气,要亲自拆地雷。
他把那些地雷全都搜集起来,放在一起,拿起了其中一个,“如果我拆这个地雷不成功,这些地雷会一起爆炸,那我没有他们那样痛苦。”
多年后,王开学语气沉重地说道,“当时我连这一点我都想到了。”或许他也曾退缩过,面对地雷时也曾胆怯过,但是想起父亲临终前的惨状,想起叔叔被炸断的腿,想起村里老人晚年丧子那张悲戚的脸庞,想起那些因为没有土地开垦而忍饥挨饿的村民,他终究还是鼓起了勇气,坚定地拿起了那枚地雷。

边境上被地雷炸断腿的村民
兵法有云“置之死地而后生”,在这种大无畏的精神支撑之下,王开学拿起了地雷,他所能依靠的只有自己这些年对地雷的了解,以及万分的小心。
在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紧张拆解后,随着地雷引信的缓缓拔出,王开学成功地拆除了一颗地雷,此时的他已经全身都是汗水。
在经历过最初的心惊后,他露出了笑容,因为他知道,地雷,这把一直悬在八里河村民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终于可以放下了。
而在经历这次成功之后,王开学大受激励,便逐渐开始拆解其他地雷,而为了不让家里人担心,他每次去山上排雷都对妻子轻描淡写地说:“去地里干活。”甚至在遇到险情后也选择对家人隐瞒。

那是一次王开学至今回想起来都后怕的经历,那本是平常的一天,王开学照常去排雷,看到一枚手榴弹,而手榴弹的木柄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腐烂了,但手榴弹的拉环有五十年的保质期,只要拉环还在,就还是有爆炸的可能。
尽管已经万分小心,在作业过程中王开学还是不小心碰到了拉环,王开学见势不妙立即往后滚,须臾之后随着6颗手榴弹的爆炸声停下,地面上被炸出一个大坑。
看着眼前的这个大坑,王开学不由得冷汗直冒,但很快稳住了心神,回家后妻子问他,“你脸色有点不好,怎么了?”
“没事,可能这两天有点累了。”王开学强装镇静地回答道,“休息两天就好了”。而对这次有惊无险的经历只口不提。

木柄集束手榴弹,可埋于地下作为地雷
而这个善意的谎言直到两年之后,他的妻子才被告知真相。而妻子在经过最初的责备与担心后,也开始支持丈夫的选择。
毕竟她同其他村民一样,自幼便经历了地雷这个摆脱不掉的梦魇,而丈夫选择挺身而出的那一刻,他便是英雄。
“我老婆不制止我,她知道我想要做的事情谁都拦不住的。”王开学略带自豪地说,提到妻子时,他眼中藏不住的笑意还是露了出来。
他还说:“我老婆如果跟我说:‘你不要去排雷了今天,跟我去做其他农活’我那天就不会去排雷了。”

排雷英雄王开学
在之后长达20多年的拆雷生涯中,王开学接触过各式各样地雷,有苏制的,中式的,越南造的,美式的……他拆雷的工具也非常朴素,朴素到令人震惊。他没有专业的金属探测器,没有厚厚的防爆服。
一把镰刀,几根铁钉,在中国农民中最常见的工具成为了王开学手中排雷的利器。远在广东打工的妹妹担心他的设施不够专业,给他买了台金属探测仪,王开学拿到后更觉得如虎添翼,而这台金属探测仪却差点给他酿成大祸。
有一次金属探测仪探测时并没有发出响声,王开学凭借多年的直觉与经验感觉到了不对劲,他缓缓放下了手中的探测仪,拿起自己的老伙计——镰刀慢慢扒开泥土,一堆塑料壳的胶木地雷赫然出现在他眼前!

王开学用镰刀小心翼翼排雷
王开学惊出了一身冷汗,拆开后才发现,这种地雷里面有小铜片,但是金属探测仪就是探测不出,这在过去的拆弹生涯中是没有见过的。
然而这并没有将王开学吓退,他仍旧每天到山上排雷,只是从此以后,王开学重新拾起了自己的“老伙计”——镰刀,而“新装备”探测器就被放置了起来。

木质胶壳地雷,不易被探测器检测
为了更高效地拆雷,他甚至在地里搭起了小房子,不计其数的地雷在他手中从要人性命的死神变成了无用的“铁蛋”。
更重要的是,少一颗地雷,便少一份对村民们的威胁,而随着地雷被逐片又清理干净,村民们可以开垦的土地也越来越多,多了一份生活的希望。八里河村也随着越来越多的地雷被拆除,村民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逐步改善。

上山排雷开荒的王开学
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这些年,在每一次与地雷较劲的过程中,王开学自己学习并总结出了一系列的排雷技巧,并且将这些技巧运用在排雷当中,效果显著。
首先是在最初的理论学习阶段,在没有专业人士的指导下,王开学通过对大量地雷的观察,他意识到地雷的雷管和炸药应该是被分割为了两部分。
他认为如果在运输或者埋雷的过程中对地雷产生了挤压,那就会引起爆炸和殉爆,所以只要拆除引信,地雷爆炸的条件二者缺其一,失去引信的地雷便成了一个无用的铁疙瘩。
想明白排雷最根本的一点,他看到了拆除地雷的可行性,给自己打了一针强心剂。

69式步兵地雷构造图
其次,在见识过各种五花八门的地雷后,他总结出了排雷过程中的预防规则。“有线不绊线,无线不压正面。”即地雷旁边的那些线,不要去触碰,如果地雷旁边没有线,也不要从正面施压,而是从侧面攻克。
排雷的过程也是很讲究极的,由于雷区常年无人敢进,早已杂草丛生,而地雷也被日渐繁多的杂草掩埋得更深,所以排雷第一步便是清除雷区内的杂草。
在雷区除草,就不能像平时那样随意。得先开辟出一条安全路径,确保自身安全。王开学没有那些专业的工具,这条安全路径只能用镰刀、锄头这一类农具进行地毯式清理,整个过程必须全神贯注,时刻警惕。
仅仅这一步,便会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据王开学说:“有时候,清理一条200米的小路我就能挖出100颗地雷,它们大多数埋在地下20~30公分的地下。”

乡间小路旁有可能是地雷的藏身之所
待到这条安全小路开辟出来以后,王开学便要沿着小路朝那些布满地雷的地里面喷洒农药,一年喷三次,然后等杂草树木溃烂、枯死后,躲在杂草下方的地雷便更容易被发现,排雷的难度与压力也就降低了。
进入雷区后,王开学再用镰刀清理枯萎的杂草与树根,之后用锄头、铁钉一类的东西小心翼翼地向地下摸索,将躲藏于黑暗之中地地雷找到。再将地雷的炸药与雷管拆开,解除威胁。
当然,这些地雷能够被发现的区域是相对比较安全的,而一些区域,除完草后,仅仅发现寥寥几枚地雷,往往说明这块区域的危险性越高,因为这意味着此区域内的地雷布置得很隐秘且毫无规律。

看似平静的土地下埋藏着数量巨大的地雷
遇到这种情况,便只能一寸一寸地翻找,而一旦不小心就会造成可怕的后果。
当然,人类在战争中的爆发的智慧是无穷的。还有一种诱雷,表面上只有一颗地雷,其实是双雷叠加。村民将裸露出的地雷拿走后,往往不会想到下方还有一颗地雷。一拉扯或者踩上便会造成触雷的不幸事件。

绊发雷,因形状像菠萝,被称为“菠萝绊雷“
“如果不小心,一秒钟以内就没命了,而且死了,连骨头都捡不回来,因为没人敢再进入雷区帮你捡骨头。”王开学沉重地说道。
除了以上因素,大自然对排雷也有着巨大的影响。首先是天气的选择,王开学常常选择清晨尚有雨露,泥土湿润软绵的时候去排雷,这是因为下午骄阳似火,空气干燥导致地里尘土飞扬,容易进眼睛糊了眼导致意外发生。

王开学排雷的环境要求较高
此外如果泥土太硬,即使碰到了地雷也不容易区分出来,且需要用较大的力气,容易发生意外。当然,也不能太软,太软的泥土容易被一整块翻出,诱发地雷爆炸。
当然,有时候王开学会遵从自己内心的想法决定是否去排雷。
如果在路上遇到蛇,或者大鸟蹲在路上看着他不动,或者晚上做了一个不大好的梦,又或者起床后感觉困乏不适。
甚至如果雷区周边的鸟叽叽喳喳的,王开学都不会去排雷,而在排雷时,他将手机关机,把烟和打火机这些放置在至少米开外的距离,尽量排除一切不确定因素,让自己在最佳环境下以最佳状态进行排雷作业。

每一次排雷都是与死神的亲密接触,必须万分小心
也正因为以上原因,尽管王开学已经是“拆弹专家”,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但是他却不敢骄傲,一刻也不敢放松自己的警惕性。
“有时候回家躺在床上,我都在提醒自己千万小心!我在雷区跑了这么多年,之所以能活到今天,最大的秘密在于害怕。”王开学平静地说道。
不慕名利,心系家国
随着拆弹技术的精进,王开学拆除的地雷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王开学十余年以来排除了两万余颗地雷,开垦出了百余亩荒地,而每开垦出一亩土地,最少的时候都拆了40多枚地雷。王开学为了改善村民们的生活,一次次游走在阎罗殿门口,每一个不小心便会发生惨剧,值得庆幸的是,阎罗王并没有要他。

朴素的排雷英雄——王开学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王开学名声渐起,成为了周围有名的“拆弹英雄”,他大无畏的奉献精神以及为民除害的勇气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我哥哥是排雷最多的,没人排的有他多。”当提起哥哥王开学时,同为排雷英雄的弟弟王开富语气中带着自豪。
王开学的壮举也得到了上级部门的嘉奖。甚至还邀请他去做关于排雷知识的讲座,面对这样的邀请,王开学脸上露出了中国农民特有的那种腼腆,“我就一农民,上什么课。小学都没有毕业呢!”
王开学断然拒绝了这次邀请,但是在领导们的劝说之下,王开学走上了县委党校的讲台,他向那些前来参加培训的干部们讲述了他在战争中的见闻以及之后排雷的经历,而他第一次登台讲课便引起了广大干部的共鸣,极大提高了党员干部们的思想觉悟。
党校副校长张登国向他竖起了大拇指,在面对着广大干部们的掌声时,王开学欣慰地笑了。

不慕名利,默默奉献
尽管是出名的排雷英雄,王开学却不曾以此为傲。“我讨厌地雷。”王开学语气沉重地说,当别人问起如此精湛的排雷技术,没有收过徒弟吗?
王开学淳朴的回答令人感动:“没有,我没有敢带一个徒弟,包括我儿子我都不敢教他,只要我们饱受这种痛苦就好了。只要我把土地清出来,让村民们把肚子填饱,让孩子们不再触碰地雷,那就什么都好了。”
更令人感动的是,王开学尽管没有什么文化,但是他却用实际行动诠释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
当他提起家乡时,他饱含深情地说道:“这是我的家乡,我的根就在这里,我的祖宗就在这里。”而提起国家时,王开学自豪地说:“党和政府很关心我们边民,所以我们更有信心在这里生活下去。”
当然,王开学也有他的梦想,他一直想去北京天安门看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样子,北京太遥远,他便把界碑当作心中的国旗。“这个界碑跟国旗,一样大。”一位朴素的中国农民,以最朴素的语言说出了最令人动容的话语。

王开学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位卑未敢忘忧国”
珍爱和平,致敬英雄


人民英雄——杜富国
其实像王开学这样的人还有很多,2018年,边防战士杜富国在麻栗坡执行边境扫雷任务时为了保护战友不幸触雷,英勇负伤,失去了双眼与双手。而当他提起这些时,第一句话说的是:“对不起战友们,希望你们能把我未完成的任务完成,我等着你们胜利归来。”
他的战友们依旧每日奋斗在一线,杜富国的经历没有吓退这些战士,而是更加勇敢地走入雷区,他们站成一排,从雷区走过,只为了证明这片区域已经被清理干净。对他们而言,排除地雷。
这是为了战友的愿望,更是为了人民的安宁与幸福。并不是只有站在聚光灯下的

为人民排雷!醒目耀眼!
英雄才算是英雄,这些无名英雄们也值得我们尊敬与爱戴。
尽管那场战争已经距离我们有数十年了,但是战争带来的伤痛却不是数十年便能化解的。
我们生于一个最安稳的年代,然而我们不能忘记那些奋战在边境上,守护着我们安宁的英雄们,尽管我们不知道他们的姓名,但是我们知道,正是他们的负重前行,才有了我们的万家灯火。

向守护者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愿脚下的土地不再是雷区,而是开满鲜花的土地!
参考资料:
中新网《云南地雷村:村民25年拆掉2万多枚地雷》;
东方卫视《我们在行动——边境村民自学排雷已成功排除万余颗》
中国青年网《云南民间排雷专家——11年扫雷4000颗》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