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苏联存在的种种弊病,而且在斯大林去世后,领导层内部问题再一次爆发。由于缺乏党内沟通机制和权力交接机制,苏维埃内部再一次爆发权力斗争。经过一番腥风血雨后,获得红军高层支持的赫鲁晓夫获胜。
他意识到了苏联内部存在的问题,决定进行改革。于是便有了震惊世界的苏共二十大秘密报告。这次报告带有强烈的改革倾向,但是由于赫鲁晓夫鲁莽的全盘否定斯大林,错误的将党内的弊端归结于斯大林的个人道德,导致共产主义世界内部的思想混乱。
给即将到来的改革蒙上了阴霾。但是赫鲁晓夫并没有停止他的改革脚步。他的改革重点在农业。一方面,他下令给予集体农庄更大的自主权并且废除粗暴的余粮统一征购制,转而通过市场价格征购农民的余粮。
另一方面,他将一些农业机械设备的使用以及所有权下放到集体农庄,想借此提高设备效率并减少因僵化的行政指令造成的不利影响。赫鲁晓夫也对工业的僵化情况作出改革。一方面,他下令将一些中央直接管控的大型企业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管理。另一方面,他尝试用提高工人工资,一定程度上承认个人物质利益的方式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赫鲁晓夫改革
一开始,工农业改革效果明显。本来停滞的工农业再次焕发生机。但是好景不长,受到鼓舞的赫鲁晓夫逐渐开始蛮干。
在农业上,他不顾苏联的实际情况武断的下令大范围垦荒种植玉米。结果就是,玉米不适应苏联气候条件,粮食产量没有提升,大片草原和森林却被砍伐破坏,土地失去肥力甚至荒漠化。同时浪费了人力和物力,刚刚出现一点好兆头的农业又一次停滞不前。
在工业上,赫鲁晓夫的权力下放并没有配套政策支持,再加上赫鲁晓夫本人喜欢大刀阔斧,导致了企业下放速度过快,很多加盟共和国根本没有实力维持这些企业的运转,工业生产运行混乱。无奈的赫鲁晓夫又不得不将这些企业的管理权收归中央。这一来一回的折腾,使改革不但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反而还浪费了大量精力和资源。另一边物质激励短时间有效,但是没有在根本上改变企业的管理经营模式。时间一长,基层工人发现自己的待遇没有变化,刚刚燃起的工作积极性又一次消退了。不光在工农业上的改革草草收尾,思想方面的改革也没有取得预期效果。
在思想上,赫鲁晓夫一开始以反对个人崇拜的形象自居,他也确实是这么做的。他积极平反斯大林时代的冤假错案,给文学松绑,形成了有名的解冻文学。但是好景不长,由于斯大林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大权在握的赫鲁晓夫又不自觉滑向个人崇拜的深渊。当时的各大报纸电视,几乎每时每刻都在播放着这位总书记的英明。赫鲁晓夫推倒了一座神像,却又树立了一座不那么高的神像。赫鲁晓夫关于破除个人崇拜的努力缺乏具体的行动规划,加上个人鲁莽专断的作风,使取得的效果大打折扣。
在民族关系上,赫鲁晓夫也做出了调整。他改变了斯大林时期的一些粗暴做法,强调各民族的团结。平反了一大批关于民族的冤假错案。但是他有些决定的出发点只是为了反对斯大林,而不是为了民族团结。例如,他将本就属于俄罗斯的克里米亚地区毫无根据的划分给乌克兰,忽略了当地俄罗斯族的意见。这种行为表面上体现了各民族团结友爱,实际上埋下了不稳定因素。今天克里米亚地区的动荡和风波,就是这位总书记的功劳。
在对外关系上,赫鲁晓夫前期大力援助周围社会主义兄弟国家,推进建设各党的平等关系。尽管只是表面功夫,但相对于斯大林的确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他还缓和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并且访问了美国。但是和他所进行的所有决策一样,外交改革草草收尾。古巴导弹危机的爆发,使苏联与西方国家的关系迅速恶化。社会主义阵营内部也有分裂的趋势:他妄图在中国建立由苏联控制的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但是遭到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坚决反对,中苏关系迅速恶化。暴跳如雷的赫鲁晓夫立刻撤离了苏联全部专家,并和中国进行了中苏两党大论战,苏联修正主义也从此而来。
总的来说,赫鲁晓夫前期的努力因为一次次莽撞的行动化为泡影。但是他的改革也不是全部失败,赫鲁晓夫关于废除党内特权制度的改革受到了广泛认同。他大幅度削减干部工资待遇并取消了一部分特权。但是他的改革还没完成,利益受到触动的特权官僚们就联合发动政变,把正在黑海度假的赫鲁晓夫赶下了台,赫鲁晓夫的政治生涯就这么戏剧性地走向了终结。赫鲁晓夫的下台,一方面说明改革没有周密的计划,纵使初衷是好的也难以成功。
另一方面说明了苏联问题存在时间太长,难以改革。苏联的干部阶层已经进一步脱离群众并且开始堕落腐化,令人忧心的是他们还积聚了相当大的能量。危险的信号一个接着一个,但是苏联的高层不紧不慢的推出了新任总书记——人称勋章帝的勃列日涅夫。勃列日涅夫何许人也?他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苏式官僚。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推举这种人上台,不仅不会威胁自身特权,还能形成一个来自最高层的保护伞。不得不说苏联官僚们这手算盘打的妙啊。勃列日涅夫刚上台,立即废除了赫鲁晓夫待遇改革的一切内容。反腐倡廉更是连提都不提。原因也很简单,勃列日涅夫自己都腐败,难道还有“我反我自己”的说法?在他的重点关照下,他的女婿从一个低级军官一跃成为将军,搞起了地下走私生意。说富可敌国有点夸张,但绝对是富得流油。
总书记带头搞腐败,下边的同志们紧跟着搞贪污。在那个时代,不贪污一点国家财产你都不好意说自己是苏联干部。还有就是特权制度进一步顽固化,勃列日涅夫也知道自己咋上来的。在他的暗示下,官僚们的特权不仅没有削减,竟然还在增加!但是为了政府的面子,勃列日涅夫延续了赫鲁晓夫在工业方面的改革,并且在物质利益方面有了一定深化。所以说,勃列日涅夫改革偏向于重工业改革,不是因为他在这方面下了大力气,而是因为在其他方面根本就不改革。
勃列日涅夫
这时候苏联的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在飞速发展,但是国际局势动荡导致油价飞升,西方国家又爆发了周期性经济危机。此消彼长下,苏联进入了一个繁荣期。工业产值达到了美国的百分之七十,核武器数量超越美国成为军事强国。人民生活也得到了些许改善——虽然不如官僚们改善的多。国力迅速膨胀后,苏联高层选择了对外争霸扩张,推出有限主权论,对各社会主义国家内政指手画脚。勃列日涅夫加大力度和美国争霸,同时也对中国重拳出击,珍宝岛战役就是他在任期间挑起的。
在我国边防战士的奋勇反击下,勃列日涅夫集团没有得逞。颜面扫地的苏共高层趁机策划了铁力克提事件。我国边防人员在新疆中苏边境遭遇突袭,全体战士壮烈牺牲。在与世界主要大国关系恶化的同时,勃列日涅夫还一手策划了入侵阿富汗的军事行动。结果在前期占领阿富汗后,苏联军队很快便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这种赤裸裸的侵略行为遭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反对。
苏联也在这次行动中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民族问题上,勃列日涅夫采取了和稀泥的做法。以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为例:纳卡地区生活的基本上是亚美尼亚族人,但是在斯大林时期,纳卡被划归到阿塞拜疆。亚美尼亚人向中央请愿,结果勃列日涅夫拒绝了这个请求。理由是他认为这会破坏民族和睦。这下你明白为啥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大打出手了吧!
珍宝岛战役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改革基本停滞。国家在繁荣的表象下病入膏肓,极端的僵化和危机表现到党务活动中就是:每次开会的各种稿件都是事先拟订的,大家只需要鼓掌叫好。勃列日涅夫经常酗酒,晚年还患上了中风的毛病,他做工作报告时经常读错稿子。每当犯错,他就会轻声抱歉。
习以为常的继续读下去,下面的官员们也心照不宣,在讲话报告结束后自觉为这位勤勉的总书记颁发一枚奖章。难道苏共高层都是傻子吗?为什么不换一个人当总书记?就像把赫鲁晓夫赶下去那样?原因也很简单,勃列日涅夫活的越久,他们获得的特权和利益就更多——没人会和钱和特权过不去。在这个行将就木的红色帝国里,有一个搞家天下、专断作风严重的总书记。
总书记手下还有一群勤勤恳恳的好官员。他们没这么大的权力,没法搞这么高级的腐败,只能在自己的各个职务或者辖区搞缩小版的家天下。在各个加盟共和国,他们的总书记一干就是一辈子。自己死后儿子会继续顶上。这哪还是社会主义啊,分明就是高级版的世袭制。勃列日涅夫偏偏还不阻止。
原因也很简单:他自己就是搞这套的,心虚!这种情况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后果。少数民族在他们地区的势力根深蒂固,中央渐渐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加之勃列日涅夫对少数民族问题和稀泥,尖锐的民族矛盾和不合理地方制度交织在一起,像一根绞索一样开始收紧。正当国家处于一潭死水时,一个石头突然激起了浪花——勃列日涅夫去世了。
勃列日涅夫去世
这次苏共高层可算是吸取了前几次的教训,通过相对和缓的方式选出了新一届领导人——安德罗波夫。安德罗波夫作为苏联最高领导人,结合国情进行了渐进式的改革。他首先进行人事调整,想要改变前任不合理的官员任期制度。还想发展苏联经济的同时提高人民的福利事业。他还在整顿劳动纪律和完善经济机制的方面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因此获得了苏联群众的支持。
正当人民翘首以盼总书记的改革时,他由于年龄和健康原因突然去世了,他的改革措施刚开了个好头就戛然而止。苏共高层无奈地推举了契尔年科当总书记。结果这位大爷的任期还没上任长,一年露头就又去世了。屋漏偏逢连夜雨,坏消息一件接着一件。任期终身制恶果终于显现出来。放眼全局,苏共中央政治局居然全是六十五岁以上的老人。痛定思痛的苏共决定选一个年轻一点的书记。戈尔巴乔夫闪亮登场。
戈尔巴乔夫
戈尔巴乔夫寄托了全苏联人民的厚望。他确实也兑现了他的诺言。刚一上台,立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他前期的改革集中在经济层面的总思路是:扩大企业自主权,加强对劳动的刺激,提高利润的作用。获得自主权的企业迅速提高了职工的工资。1988年年中,他还通过了允许开办私人企业的法令。但是,他的改革依然以重工业为主,日用品供应陷入混乱。各大城市都出现了人民抢购日用品的情况。在经济层面陷入混乱的背景下,戈尔巴乔夫决定孤注一掷,将改革重心放到政治层面。接下来就是大家熟悉的一系列骚操作了。
由于这些叛徒行为太过出名。导致他的其他胡乱作为没人记得,例如著名的禁酒令。一看名字就知道别想成功,让俄国人不喝酒,也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在他任期内,中央彻底失去了对少数民族聚集区的控制。前文提到的纳卡地区发生了民族仇杀。这在前几任领导人时期简直是不可想象的。戈尔巴乔夫还主动放弃了党对军队的领导。这种行为用“自废武功”形容再合适不过了。但是他在外交层面的努力还是值得肯定的。他与美国签约削减核武器,缓和与西方世界的关系。访问中国,推进中苏关系正常化。不过这都是杯水车薪。明眼人都清楚,苏联解体只是时间问题了。
戈尔巴乔夫与美国签约
思想上的大混乱使党失去了对国家的领导地位,经济崩溃,再加上另一个铁叛徒叶利钦。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终于,一个红色大国的时代落幕了。那为什么不说说八一九事件?我想说的是:十个八一九都没用!红军都不听党指挥了,你说飞蛾扑火有什么用?这个叶利钦也不是什么善茬,他比戈尔巴乔夫有过之而无不及。我愿把这俩大叛徒称为灭国兄弟。自己灭自己,属实有一套。
当然这是后话了。所以我们纵观全局,将苏联解体归罪于斯大林一个人是不客观的。虽然他的体制是罪魁祸首,但是没有斯大林体制,苏联可能连1941都撑不到。一个新生的国家一定会有各种问题,这些都是不能避免的。但是苏联为什么没有克服,就赖不得斯大林了。他的后继者往往换汤不换药、治标不治本,改革方式蛮干;没有全局规划;没有具体合理的配套措施等等。失败是在所难免的。改革每失败一次,就会给下一任一个烂摊子。毛病像滚雪球一样越堆越大。再者就是有勃列日涅夫这种究极大混子,想成功都难。
民族问题往往和体制弊端交织,使问题进一步复杂化。最后就是苏共高层的问题,缺乏沟通机制,任期制度极不合理,官僚化、专断化严重。
叶利钦
最后要说的就是,戈尔巴乔夫的破坏性改革以及党内特权阶层力量的强大。叶利钦仅仅是这群官僚的一个代表,当时的苏共几乎人人都是叶利钦,恨不得扒了国家的皮喝血。国家解体最开心的也是他们。事实证明,苏联解体后的第一批大寡头就是他们。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破坏性远远强于教科书的描述,他是苏联解体的第二大原因。读史以明鉴,莫要走了苏联的老路!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