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政委赵刚原型:杜义德,邓小平批准他携机枪为父报仇



1947年8月27日,刘邓大军经过数日的顽强斗争终于挺进了大别山,完成了重要的千里跃进的任务。重新占据了大别山,建立了新的革命根据地。

在红军长征开始后,大别山就成为了国民党的重点监管区域,于是他们联合当地的地主反动力量对农民群众进行了疯狂的报复,数十万人遭受到残害,而其中就有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中,立下赫赫战功的杜义德的父亲。
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建立革命根据地后,杜义德便向邓小平同志申请,想要邓小平同志批准他带一把机枪,为父报仇。
邓小平同志听到后支持了他的请求,还把机枪批给了他。
但邓小平同志并不希望他如此的勇猛,一直多次告诫他说:
“你打仗很勇敢,是一员战将。对于一个军人来说,勇敢是军人最基本的素质和要求,但打仗光靠勇敢是不行,还要讲究战术。”

拿到枪后的杜义德,在当天夜里悄悄摸摸地来到了敌人身后,趁着夜色,敌人也放松了警惕,杜义德立马端起机枪对敌人进行了扫射,顷刻间,数名反动派被歼灭。
1912年,杜义德出生于湖北黄陂区,因为每次任务都一一接受,而且在战斗中表现异常凶猛,在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邓小平给他的作战任务他都回答:“坚决完成任务!”故此,邓小平称他为“杜坚决”。

为什么小平同志会如此信任将机枪批给了他,他的身上又有什么令人动容的故事?今天笔者就带大家了解一下坚决完成任务的“杜坚决”,开国将帅——杜义德。
定陶战役攻坚战,毛泽东多次表扬
在1945年10月,中央军委决定,以太行六分区机关及直属队组建晋鲁豫野战军第六纵队,简称“六纵”。当时国民党都知道,“要找刘邓,就找六纵”,当时的六纵确实非常能打,刘邓机关和指挥部都是和六纵走,邓小平也对六纵非常放心。任命王近山为纵队司令员,杜义德作为队伍政委。杜义德长说:
“为什么跟着六纵走,因为我们打仗坚决。”

第六纵队成立不到一年,便打了一场大仗,定陶战役,这场战役以第六纵队担任主攻,以低于敌方的兵力取得胜利,后来在《杜义德文集》中杜义德本人也评价这场战役说:
“这是一场漂亮的速决战、歼灭战。”
1946年,国民党军队为了进攻晋察冀解放区集结了30万军队,兵分两路以钳形攻势向解放区挤压过来,而此时的解放区军队还有五万余人,对方的兵力高于我方六倍之余。
到底是选择撤退到华北平原太行山,还是坚持在山东西南片区战斗,刘邓大军针对眼前的情况看来,只有这两种选择,对于撤退还是战斗,刘伯承和邓小平便开始召集战将开会,这个会议是所有战士难以做决定的会议。

邓小平分析说:
“目前我们的情况不容乐观,我有两个提议,一是暂时撤退,我军主力军撤到太行山以南,我们的军队可以暂时休整一段时间,过后再北上攻击敌人。这个提议以当前的形式来看,以我们的局部情况是最佳的执行方案。但是以整体情况来看,我们撤退必然会增加友军部队的压力,对战斗的全局都是不利的。或者我们咬紧牙关坚持住,这样其余的部队压力也不会那么大,我的意见还是以第二个提议好一些。”
而这时刘伯承也对邓小平的建议表示赞成,认为应该咬紧牙关把这一仗打下来。但是,这场会议的气氛非常反常,也许是敌我差距悬殊太大,除了刘伯承和邓小平两位首长互相应和,参与会议的各个纵队的司令员和政委都一言不发,沉默不语。有的在抽烟,有的在低头,会议的氛围冷到了极点。

这时邓小平看出来战士们的担忧,也觉得如果士气低沉那在这场战役中也是不能取胜的,便提出如果不打,那就撤回太行山,而刘伯承却觉得,这个时候已经没有退路了,想要撤退,别人也不同意,刘邓依然看着各个纵队的将领。
这时,一个人忽然站起来,强有力地对他们说:“我主张去打!”
“六纵”的司令员王近山打破了会议上尴尬的气氛,表示自己的纵队都比较年轻,愿意以自己的纵队牺牲去保存其余的纵队,认为只要主力纵队保存下来解放区就能够留存下来,这样就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杜义德也起立站在王近山的背后,表示肯定,他认为,既然敌我双方差距大,那就以保存我方军队我主要,以六纵与敌人拼杀,拖住敌人,为解放区保留其余战斗力量,是值得的。此时王近山握着杜义德的手对刘伯承和邓小平说:
“如果纵队打得剩下一个旅,我当旅长老杜当旅政委;打剩一个团,我当团长老杜当团政委;打剩一个连我当连长老杜当指导员。全纵队打光了,对得起党,对得起哺育我们的太行山父老乡亲们!”
如此的慷慨激昂让邓小平也激动了,和刘伯承一起对他们表示支持,并对他们说出了这次的战略构想:敌军分为东西两路军,我方军队主要面对西路军,西路军队多于东路军,数量庞大,但大多数是国民党反动派强行“抓壮丁”来得杂牌军,主要的战斗力量是赵锡田所带领的第三师。赵锡田毕业于黄埔军校,他所带领的第三师号称所向披靡。
所以刘邓认为只要集中力量将其消灭,旁边的军队根本反应不过来救援,如此一来必将打击敌军的士气和作战的决心,其余的散兵游勇我们必定能以多打少,呈现粉碎敌人的攻势。由此看来,刘邓两位首长的想法就是诱敌深入,移动作战,他们的核心想法就是“要打就打最痛的”。

会后,决定以王近山,杜义德联合指挥此次战役。
回到战场,如刘邓所言,诱敌深入需要引诱赵锡田率领的第三师脱离西路军。从8月23日开始,赵锡田就一路取胜,一直追击,9月3日一直追到了定陶西边的大杨湖地区,他还沉浸在“所向披靡”的头衔中,并且声称一定要全歼王近山杜义德的队伍,要活捉杜义德,而自己所率领的第三师已经脱离西路军的钳形攻势。
在夜幕降临时, 天空突然划过信号弹,第六纵队以多于第三师的兵力对其发起了总攻。
经过了三天的鏖战,王近山杜义德以队伍为代价,将第三师击垮,而赵锡田也已经站不住脚,开始逃亡。此时刘伯承赶到第六纵队指挥部,下令活捉赵锡田。

在7日晚,赵锡田于车底冒充“军械主任”被俘,战士们将他带到杜义德面前,杜义德对他说:
“前段时间你要活捉我,现在终于如愿以偿了。”
定陶战役活捉了赵锡田,是我军在解放战争中对于蒋介石嫡系部队中战斗力极强的王牌队伍第一次取得胜利,在定陶战役结束后王近山和杜义德的威名也传遍全军。
定陶战役以“六纵”为主演,给解放区,中央军委上演了一出好戏,毛泽东也在10天内连续表扬“六纵”,9月7日,“庆祝歼灭第三师大胜利,全军嘉奖”;9月8日,歼灭国民党军第三师战果,“甚好甚慰”;9月16日,将歼灭第三师列为“集中优势兵力,歼灭各个敌人”的典范。

除了在解放战争时期杜义德的名声全军所知,但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杜义德在河北南方地区杜义德的名字也是受人传扬。为了赶走日本侵略者,南征北战;为了保护百姓,吃苦受累。在渡江战役时期,杜义德进了自己家的门,也不能与母亲相认。
杜义德回家不认母
杜义德是湖北黄陂县人,生活在了一个贫困的大家庭,他原本有12个兄弟,可是因为压迫和疾病,最后只有5个人活到了成年,由于家庭贫困,14岁的他便被送往了武汉学习木匠工,随时受着老板的打压,每次都对杜义德拳打脚踢。后来他站起来进行了反抗,打了老板扬长而去,在1923年他与家乡的护卫队一起加入了红军。

加入红军后,杜义德在战场上非常的勇猛,因为擅长夜战。所以人们都称他为“夜老虎”,他在夜晚只用摸树皮就能辨别方向,遇到过他的敌人都称他“尖黄陂”。因为战场的英勇,杜义德就成了军官,在抗日战场上已经是一名将军,他所在的队伍就是第二野战军第三兵团,后来人们也把他称为“二野名将”。
1940年4月,渡江战役打响,第二野战军与第三野战军参与,主要战场就在长江中下游。第二野战军第三兵团为了配合部队战略部署,需要经过姚集镇到达长轩岭附近。

一天下午,杜义德带领着三名战士骑着战马从姚集镇绕道来到了他的家乡陈家咀,围着村子绕了一圈在一户人家门口停下,他们在门口的树旁把马拴好,杜义德对三人说:“今日在这家休息就好。”
于是四人走进屋内,这家的户主是一位老妇人,丈夫早早的就已经离世了,进门后看到老妇人正在纺棉絮。这个地方曾经是我军所建立的根据地,一直会有我军部队在此处驻扎,常年会有我军的人来这些村落中歇脚,所以老妇人也并不感到奇怪。
杜义德有礼貌地对老人打了招呼,借了一张桌子,拿出了地图,对那三名战士布置攻打长轩岭的战斗,在长轩岭上还有国民党一个团的兵力,我军计划在晚上时对它发动进攻。
布置完毕后,我军便开始了对长轩岭的进攻。在外的通讯员送来了晚饭,杜义德吃完饭后,坐到了老人的身旁,老人没有在意他的举动,还在专心地摆弄着纺车,纺车声还在嗡嗡的响动,于是杜义德开口问了老人问题。
“老人家,你有几个儿子呢。”
“一个。”
“那在牛棚旁边的那个是哪个?”
“他就是我儿子。”
“听说你还有一个儿子。”
“没有。”
杜义德还坚持说“您还有儿子。”,老人沉默了许久,还未回话,这时一名战士来汇报战斗情况。杜义德便起身对战士询问战斗的进程,战士对杜义德说明情况后,杜义德表示,今天一定要拿下长轩岭,他随后会亲自指挥战斗。
当那名战士走后,杜义德又转身向老人询问,“老人家,你到底有几个儿子?”这时老人家有些不耐烦地说“就只有一个!你怎么一直纠缠这件事呢?”杜义德又接着对老人说:“你应该有两个儿子,一个去参加红军了。”老人听到这话,像是被吓到了一样,故意压低声音对杜义德说:“你怎么会知道?那可不能说的。”
老人家没有思考过,在她的印象里从来没有见到过这个军官,他又怎么会知道她有两个儿子呢?其实杜义德就是她走了去参加红军的儿子,她不知情还在和杜义德说她参军的儿子,杜义德还说在延安见过,谁帮他去找,老人非常的感谢他,特意冲了糖茶给杜义德四人喝。
第二天早晨,昨晚的战斗已经结束,老人发现他们四人已经走了,继而又回到纺车前准备纺线。然而她发现,在装线的箩筐里多了三十块大洋,她小心翼翼的收起来,谨慎的告诉了自己的大儿子杜义良。

其实,跟随杜义德的战士在休息的时候就已经发现,在牛棚旁的杜义良和他们的长官非常相像,但是既然杜义德没有说,他们出于纪律和尊敬也不敢问,村子里的人见到过他,也觉得他很像杜义德,只是很多年过去了,也就没了印象,村子里的人也不能肯定。
1951年抗日战争已过去一段时间,解放战争也结束了,杜义德回到了自己的家。他还穿着和当年差不多的军装,一进门便跪下,那老妇人发现这就是当年在她家住了一夜的那个军官,她又哭又笑,眼泪一直在脸上,问起儿子当时为什么不直接说呢。原来,在当时,虽然是根据地,但是战事吃紧,不能长时间留下,那里还有着国民党的残余势力,还有隐藏的日伪军,如果暴露了,老人和共产党军队的军官用牵连,便会威胁到母亲的安全。
无论是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杜义德在战场上英勇无比,就算到后面指挥战斗也是百战百胜,邓小平也曾说他“是有谋略的”,刘伯承也夸“能文能武”。
杜义德曾经说过:
“崇高的理想,是我们军队,是我们每一个战士产生巨大力量的源泉。一个战士如果缺乏远大的理想,或者对实现远大理想无信心,离开广大人民的利益,离开祖国的利益去追求个人利益,就要犯个人主义的错误,就会变成庸庸碌碌、无所作为的人。每一个党员、干部和战士,都要以大公无私、克己奉公、艰苦奋斗为荣,以不劳而获、损公肥私为耻;以忠诚老实、遵纪守法为荣、以投机取巧、违法乱纪为耻。

崇高的理想是什么,是实现人民自由,不被压迫,实现人民美好生活,这是多少革命老前辈奋斗的目标,这是老一辈人的信仰,杜义德中将一生忠于党的事业,为了人民和国家奋斗终生,是国家这面旗帜上一颗耀眼的红星
这份信仰应该被我们所有人铭记,这份精神应该一直被传承,因为有了他们,我们的民族才能一直强大,我们鲜艳的红旗才能一直在天空飘扬。

800红军战士在贵州凭空消失,中央多次调查无果,70年后揭露真相
朱德与夫人康克清,真正的革命夫妻,这份爱情让毛主席都很羡慕
1935年400红军掩护主力撤退,因未收到撤退命令,一直打到1947年
参考文献:
张肇俊.上甘岭上铸军魂——记杜义德中将[J].武汉文史资料2003(07).04.
邱昌运.杜义德将军探母记[J].世纪行1996(05).
二野名将杜义德[J].往事回首.04.
夏明星.一代名将杜义德[J].闻人聚焦.200-214.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