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的“海鲜奴隶”:你吃的每一道海鲜,都沾着他们的血与泪


1935年,作家夏衍在目睹了上海的外国工厂女工的悲惨遭遇后,写下了经典作品《包身工》。该文不仅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报告文学,也于2007年被选入了高中语文课本中。

作品详细地描述了这样一种现象:在30年代的上海,帝国主义殖民者开设的工厂为了节省成本,往往会大量雇佣“包身工”;她们大多是来自江苏、浙江一带贫困的农村地区的女孩,她们的父母为了改善家里的经济状况,往往会将她们以较低的价格(20大洋)“卖”给上海的大工厂三年,来换取一定的“包身费”。
当这些带着憧憬与期待的女孩来到工厂后,才发现自己进入一个怎样的地狱:想象中的宽敞住房、顿顿荤腥统统没有,她们只能挤在40人一间的破工房里,吃着猪食烧成的稀粥、一年365天每天工作12个小时,因为外国人根本不把她们当作人、稍有不从就会挨打,就算被打死也无人问津。
里面是较少的籼米,锅焦,碎米和较多的乡下人用来喂猪的豆腐渣粕!粥菜,这是不可能的事了,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菜的叶瓣,用盐卤渍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这些女孩们日日辛苦劳作,唯一的希望就是工作满三年,还清老板的”包身费“好回归家乡,但极少有人能够真正逃离这个人间地狱,老板对待她们无比残暴,誓将她们的每一分价值都压榨干净。

这样的残酷行为,与古代的奴隶制度别无二致,甚至更加残暴。
直到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21世纪,这样残酷的“现代奴隶制度”依然没有消失,反而在阳光无法照到的地方愈发茁壮。
其中最为人所知,便是东南亚的“渔奴”。

被掩盖的罪恶
2016年4月19日,4名来自美联社的记者获得了新闻界的最高荣誉——普利策奖。

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殊荣,只因为这4人揭开了一个隐藏极深、涉及范围巨大的犯罪链条——东南亚的“血汗海鲜”。她们用长达一年半的时间跟踪调查了东南亚的“渔业奴工”现象,用一系列报道揭露了印尼、泰国数千名工人遭受奴役的悲惨遭遇,并最终促使2000余名工人获救。
直到这一切公之于世后,人们才惊讶的发现,餐桌上那些美味诱人的海鲜,其背后居然隐藏着无数丑陋、血腥与黑暗。“你吃的每一条鱼、每一只虾,都肯沾染着另一个人的血与泪”
无数来自缅甸、柬埔寨、老挝的贫穷青年,被泰国的渔业公司或是以高薪为诱惑,或是采取强迫甚至绑架的方法掠到泰国,再以极低的价格450英镑至640英镑(约合人民币4705元至6691元)卖给当地的非法渔船,成为一名“渔奴”。

这些人的待遇,比古代的奴隶更悲惨:他们全年无休,每天工作20个小时,并且没有任何薪水,甚至连食物都少的可怜;如果他们胆敢有丝毫的抱怨与反抗,就会遭遇无休止的辱骂与殴打,甚至是死亡;而为了保证“奴隶们”永远精力充沛,船主甚至残忍地对其注射兴奋剂;
一名来自缅甸的受害者说:“即使我们努力工作,还是会被打……在这种身心都受到折磨的情况下,不少绝望的受害者只能选择自杀。
金钱的背后是血腥
拥有丰富海洋资源的泰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渔业出口国之一,更是全世界最大的大虾出口国。泰国的海鲜产品品质优良,产品远销至欧洲和美国。

在泰国渔业蒸蒸日上的背后,却有着不为人知的罪恶。
在泰国沿海,有着大量的非法无证渔船,为了获得大量廉价劳工,这些渔船通常会与有着合法手续渔业公司合作:公司会前往邻国,以每月几百美元的“高薪”(足够他们一家人生活一年了)为诱饵,欺骗这些人签下“卖身契”。再以“安排工作”为理由,将他们卖给那些非法渔船。

被绑架的渔奴们
到了船上后,他们才发现自己被骗了,当初许诺的高薪根本就拿不到。穷凶极恶的渔船老板反而威胁他们必须干活来给自己赎身,他们辛苦一个月,可能只能拿到10美元,更多时候甚至连一分钱也拿不到。
在近些年,很多人越来越不愿意出海从事危险的工作,眼见无利可图的渔业公司也露出了他们的獠牙,他们开始采取绑架的手段来掳掠人口,甚至将罪恶之手伸向了残疾人与未成年人。

来自柬埔寨的郎达就是其中一名受害者,他本来是一名农民,在柬埔寨的乡下种植水稻,但一场干旱的到来让他无法再养活一家人。看着嗷嗷待哺的弟弟妹妹们,朗达下定了决心:他决定听从人贩子的建议,他们欺骗他说到了泰国会给他安排一个建筑公司的工作。
朗达本以为这是他重获新生的开始,但他刚到泰国,就被一伙武装人员关押在曼谷东南十几英里的北榄府港口附近的一个房间里好几天。几天后,他和六名移民一起,被卖到了一艘渔船上。
为了防止他们逃跑,每当有其他船只经过时,船长就是用手铐掐住他的脖子,阻止他大声呼救。

由于泰国政府禁止没有身份的非法劳工,所以渔老板们还给这些人办了泰国的假身份,但身份纸上除了照片,名字和其他信息都和他们自己完全没有关系。

渔工对记者说,这张纸上除了照片,其他的信息都不是我的
“这里真的就像地狱一样”
当被卖到渔船后,他们作为“奴隶”的生活才正式开始。

被虐待的渔奴
他们在这里没有姓名,只有编号,不论伤病每天被迫工作。工作环境也十分艰苦,工人必须长期把手泡在冰水内,剥掉虾的头尾和外壳,不少人双手因为被刺到或过敏而伤痕累累;或者被黄貂鱼的有毒尾巴划伤,接受不到足够的治疗,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双手溃烂。
奴工们每天需要工作20到22个小时,如此繁重的劳动,能换来的只有一点陈旧的米饭和咖喱。如果有人表现出了疲困,就会被殴打、电击,如果敢反抗,那么船长就会把他们关进铁笼子里,不给吃喝来惩罚他们。
一名叫做Kyaw Naing的缅甸渔工说,自己只是对船老板说了一句“受不了了,想回家”,第二天就被锁起来关在了笼子里。

一旦这些渔奴失去了继续劳动的能力,就会被船长们无情的杀死。一名受害者回忆到,他自己就曾亲眼目睹多达20名“奴隶”在自己面前被杀。其中一人甚至被“四船分尸”——船主用绳子将奴隶的四肢分别绑在四艘不同方向的船上,随后下令开船。
而这样残忍的虐杀,目的仅仅是为了警告、震慑其他奴隶们。
在过去,出海期间死去的渔奴们,尸体会直接被扔到海里喂鲨鱼。直到后来因为管理部门的要求,船长们才改成将尸体扔在捕捞到的鱼堆里拖回陆地上,然后找个地方随便一埋了事。
孤独、禁闭、绝望、无尽深渊
在太平洋中,有一座名为班吉那(Benjina)的小岛,这座远离陆地的孤岛,被船长们用作关押渔奴的监狱。

岛上除了渔奴们破旧简陋的住房外,还有无数个大铁笼——那是用来关押那些不听话的渔奴的。

即使有不堪忍受的渔工逃离了渔业公司的监管,但是因为担心被当地人举报领赏或者被渔业公司派人捉拿,他们不敢跑到村子里,也只能躲在密林深处过原始人的生活。
而且班吉纳岛孤悬在无边无际的大洋之中,离澳大利亚的最北端足足有640公里,这里几乎与世隔绝,没有网络,手机信号也极其微弱,需要爬到山顶上才能勉强发送成功一条短信,除了占据了这里的渔业公司,根本不会有别的船来到岛上。
这里就如同一座现实中的“活地狱”。

4名记者有一次出海进行调查,途中遇到了一艘非法渔船,船上的渔工们看到有船经过,立刻声嘶力竭地哭喊着求救,说“我要回家”。而被激怒的船长则派出快艇驱赶记者,威胁要把记者的小船撞沉。
在这种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绝境中,不少人选择了自杀,永远地留在了异国的土地上。
谁之责?谁之过?
从破旧的渔船到超市的货架,组成了一条长长的链条。

而绑在这条链条上的每一家公司、每一个人,他们赚到的钱,都沾着那些缅甸渔工的血与汗。
在泰国渔奴的事件被曝光后,美国的记者对这些公司进行了采访。
有些公司拒绝了采访;有些则发来冠冕堂皇的声明,表示他们坚决反对奴役劳工,会对供应商施加压力、要求确保不出现奴役劳工的现象;还有些公司则在私下里承认,他们早就知道这些事的存在,但是很难保证100%的干净,也很难对发生在泰国的事进行控制。
就这样,在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局面下,人们达成了一种普遍的默契:谁也不去关注那些还在受苦受难的人们,他们只需要关注眼前的钞票就行了,他人的苦难,与自己毫不相干。

直到这篇报道的出现,它的出现迅速震惊了整个美国乃至全世界,在舆论的强烈抗一下,美国政府也不得不开始向泰国与印尼施压,要求他们调查并拯救这些渔奴。
泰国警方首先对班吉那岛进行了调查,但令人费解的是,泰国警方在报告说,岛上渔民的情况良好,他们都是泰国人,除了个别想家的人以外,其他人都过得很快乐,也不存在任何虐待现象。

一名被军警发现的劳工
第二天,印尼警方就紧随其后来到岛上经过调查,经过详细的调查,他们最终确认了报道的真实性:岛上确实有数千人正在遭受惨无人道的虐待!
印尼警方立刻宣布将所有愿意离开的人接走,消息传开,许多已经在密林隐居多年的人们离开如潮水一般涌向了港口,他们是幸运的,他们终于等到了解放的那一天!

当被问及谁想要回家时,大家争先恐后地举起手来
第一批接走的劳工是320人,第二批560人……先后一共有2000多劳工获救,他们中的很多人现在已经回到了家乡,重新回到了以前的生活。

被解救后等待离开的两个缅甸劳工在喜悦中拥抱
但是,这一切真的结束了吗?
班吉那岛被解放了,但是依然有无数渔奴生活在暗无天日之中,贩卖奴隶的利益链也依旧存在,并且愈加牢固。
有一次,美联社的记者采访了泰国渔业水产部门的一名官员,对方侃侃而谈泰国如何采取措施改善渔业工人的工作和生存状况。然而当记者问到他怎么看待班吉纳村的时候,他沉默了,然后问记者:这事儿还在发生啊?我们已经在处理了。

有数千人因为四名记者的壮举而得以获救,但还有很多人未曾等待黎明的到来就已经死去。
在班吉那岛,有一座小小的墓地,那是死去的渔奴们的坟墓,坟墓无比简陋,甚至连墓碑都是用木头制成的。墓碑上的信息很简单,只有死者的姓名,可是就连这些可怜人留在世上的最后一丝痕迹,也是假的:上面写着是他们被骗到泰国时使用的假名。
他们到底是谁?他们来自哪里?他们是不是曾经也有着一个幸福的家庭,是不是家中的亲人还在翘首以盼地等着他们回去?
现在,这些都不重要了,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他们只会觉得“他们”吵闹。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