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成为沙漠,几十年后再次涌出了湖水,这些水从哪儿来?



第二大内陆湖罗布泊在上世纪彻底干涸,成为沙漠,但几十年后,这里却再次涌出了湖水,这些水从哪儿来?湖水不能喝,为何说它养活了上亿人? 俗话说,“海上百慕大,地上罗布泊”说的正是这世界上最神秘的两个地方。百慕大是因为经常有飞机、船只在再此离奇失踪,因此百慕大被人成为“死亡地带”。 而位于我国新疆地区的罗布泊,是一个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最东边的湖泊,由于地理位置特殊,以及许多科研人员进去后再也没回来的真实故事,被人称之为“死亡之海”。 在公元330年以前,罗布泊的湖水还非常多,《西域传》中还曾记载罗布泊“广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而当时的罗布泊,正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湖。 众所周知,文明的诞生离不开水源,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世界上的几大古文明都发源于大河流域,古代,罗布泊作为丝绸之路北道、中道和南道的汇集之地,不仅有文明发源,还有贸易和思想的碰撞。其中最出名的,自然就是楼兰古国。
 然而,随着楼兰古国的灭亡,罗布泊的湖水也开始逐渐干涸,甚至在上世纪6、70年代,直接消失在了茫茫沙漠中,几乎寸草不生,变成了“死亡之海”。 根据记载,到了清朝末叶,罗布泊即便涨水,也只是一个“东西长八九十里,南北宽二三里或一二里不等”的小湖。 不过在1921年,塔里木河改道,流经罗布泊,给罗布泊注入了新的活力,1931,罗布泊湖水面积恢复到了1900平方公里,巅峰的时候是1958年,恢复到了5350平方公里。 但随着塔里木河周边人口的增加、开垦浪潮的兴起、耕地、采矿等活动都需要大量用水,于是几十年里就在塔里木河修建了130多座水库,导致后来塔里木河下游断流,罗布泊面积迅速萎缩,最终干涸。 由于气候和地理的特殊性,罗布泊无法自我调节,很快,旁边的塔克拉玛干就以每年3-5米的速度,让罗布泊成为了沙漠的一部分。 后来这里还进行了45次核武器试验,进一步削弱了罗布泊的生机,再加上许多科学家进去之后就有去无回(比如彭加木事件),更是让大家对罗布泊敬而远之。
 科学家来这里做什么呢?不是为了实验核武器,而是为了寻找钾盐。 虽然我国国土面积巨大,幅员辽阔,然而在当时,我国却是一个十分缺钾的国家。要知道,农作物生长必不可缺三大营养元素,那就是:氮、磷、钾,可见钾的重要性。 虽然我国一直在努力发展工业,不停地追赶其他大国的步伐,但农业同样也不能落下,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我国对于钾肥的需求十分巨大,而缺少钾,就意味着绝大部分只能依赖进口,意味着要收到全球钾盐资源、生产、以及国际市场的制约和影响,意味着要把大把的钱往外送。 要不被别人卡脖子,就只能寻找自己的钾盐。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就开始组织寻找钾盐钾盐。好在后来在青海的柴达木盆地中发现了钾盐盐湖。 我国地质科学院的研究员王弭力根据“高山深盆迁移”与“两段式成钾”的理论,推测罗布泊下极有可能也富含钾盐。于是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中科院、新疆地质矿产局等多个单位纷纷对罗布泊开展了一系列的科学考察,虽然有发现一些钾矿物,但却一直没有找到具有工业价值的钾盐矿床。 直到90年代中后期,科学家们才发现罗布泊罗北凹地有着超大型的钾盐矿床,王弭力的猜想得到了证实。 没错,罗布泊是咸水湖,《大宛传》中就曾记载:“于阗之西,水皆西流,注入西海,其东水东流,注盐泽”说的就是罗布泊。 而在罗布泊地下发现的钾盐矿,也属于地下卤水型矿床,地下的“天然卤水”里富含大量的钾盐,无法直接食用,然而从中提取出的钾,除了用于做植物的肥料之外,还能制作食盐。 罗布泊的盐矿2000年这里成立了新疆罗布泊钾盐公司,极大地缓解了我国需要进口钾肥的压力。 后来我国又陆续在其他省市发现了钾盐矿藏,截止2010年底,我国7个省,共有39处钾盐产地,当年我国的钾肥生产量就达到了297万吨(氧化钾),自给率达到了55.7%。 网上许多人说罗布泊的“复活”,养活了上亿人,但我却认为,罗布泊不是复活,而是“重生”,它富含的钾盐不仅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巨大助力,也对罗布泊周围的生态环境的恢复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河南小伙花120元给自己房屋裹上了一层塑料布,屋内比屋外多23℃
刘胡兰牺牲时,12岁妹妹在刑场目睹全程,后来妹妹过得怎样?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