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桃花石杂谈文章精选阅读精彩历史
许多喜欢历史的朋友都喜欢关注历史上的大事件,但其实历史并不只是由大事件构成的,小人物的奇遇也可以非常有趣。比如在人类进入大航海时代之前,不同文明基本上是孤立存在的,不同文明之间发生关联的可能性很小,人员交往也很罕见,但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却还是有一些看似比较普通的人因为一些机缘巧合被命运带到了自己也不知道是哪的地方,有些人甚至还曾经改变另一个文明的走向,今天就给大家讲几个与中国相关的此类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亚美尼亚民族英雄来自中国?可能很多喜欢历史的朋友这几年都在网上看到过一个说法,说三国时代蜀汉五虎上将之一马超的族弟,也就是在《三国演义》里戏份也不少的马岱有个亲弟弟叫马抗,而这个马抗后来因为各种机缘巧合跑到了高加索国家亚美尼亚。网上这种说法的理由是:东晋时代的官员孙盛写的《蜀世谱》里,提到马抗在凉州叛乱时,和自己与马岱的父亲马翼一起向西方逃跑,可能逃到了“西海”。而在秦汉魏晋时期,“西海”这个名称其实指的是今天中亚地区的里海,所以其实这段记载确实足够惊人了。
后世流传的马岱画像
但其实这段记载是有很大漏洞的,因为《蜀世谱》其实是一本早已散佚的古籍。而在现代能够看到少量留存的片段里,其实并没有关于马抗西迁的相关记载。而网络上流传的相关记载,其实很大概率是现代人杜撰的。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说关于中国人在汉魏之际西迁亚美尼亚是完全虚构的呢?
亚美尼亚的位置,距里海不远
其实也还真不能这么说。因为虽然关于马抗是马岱族弟,而且西迁亚美尼亚的中文资料很可能是杜撰的,但这个说法却也不完全是空穴来风,因为其实这个说法最早是来自高加索国家亚美尼亚。
在公元5世纪亚美尼亚权威史书《亚美尼亚史》里,记载了在公元3世纪,一个中国家族因为在国内遭难,被迫西迁,先到了萨珊波斯,后来又被波斯国王流放到了亚美尼亚的故事。而在这个故事里,率领这个家族迁来的人叫马姆贡(Mamgon),而这个名字实大家看到这里也就很明白了,几乎可以肯定,这个名字也就是中文互联网上流传的马抗这个名字的灵感来源了。
而《亚美尼亚史》之所以不吝笔墨详细介绍这家从中国来的人是因为,这个家族很快因为能征善战为亚美尼亚立下了大功,所以很快在亚美尼亚立足,后来这个家族就以马姆贡的名字为姓,加上亚美尼亚语的后缀,成为了亚美尼亚历史上最重要的马米科尼扬家族。
描绘瓦尔丹·马米科尼扬率领亚美尼亚人抵抗波斯军队的古画
而到公元5世纪之后,亚美尼亚曾经险些被波斯吞并,在此时马米科尼扬家族出现了一位拯救了亚美尼亚的领袖,叫瓦尔丹·马米科尼扬,他率领亚美尼亚人两次击败波斯军队,使亚美尼亚避免了被萨珊波斯彻底征服,并最终被其同化的命运。从那以后,马米科尼扬家族就成了亚美尼亚的民族象征。而亚美尼亚史书里的这种记载其实就是中文互联网上关于马超后裔西迁亚美尼亚传说的源头了。
所以虽然马超后裔西迁亚美尼亚的说法确实可以说是网络杜撰,但亚美尼亚历史上有个重要家族可能来自中国却也并非是不可能的,虽然他们在中国的身份可能会永远是个谜。而且其实这种说法在现代亚美尼亚也有一定影响,以至于直到现代,亚美尼亚少数姓马米科尼扬的人也认可自己源自中国。
游历非洲的唐朝人马姆贡一家人虽然走的远,影响也大,但毕竟还是在亚欧大陆上。但到了唐朝之后,非洲大陆上也确定有了中国人的足迹。当然和马姆贡家族波澜壮阔的历程相比,这个来到非洲的中国人命运却有很大的悲剧色彩,因为他来到非洲完全是身不由己。他叫杜环,本来是唐朝安西都护府军队里的一名官员,在公元751年,他随唐军参加了与阿拉伯人之间发生的怛罗斯之战。此战唐军因为盟友叛变而遭遇惨败,最终有1万人左右被俘,这些人有些成为奴隶,有些被编入阿拉伯人的军队为其在别处征战,而杜环也被编入了阿拉伯军队,随其在西亚和北非多地参战,一直在阿拉伯地区停留了11年之久。
杜环的万里行程
而且杜环虽然一直在军中服役,却是个文化水平很高的有心人,他将自己在阿拉伯多年的见闻都用笔记录了下来,在现在能看到的记录里,他曾经到过阿拉伯帝国的核心区域,见证了阿拉伯新都巴格达城的兴建过程,还到过耶路撒冷,在阿克萨清真寺听过阿拉伯的哈里发讲道,另外他还进入北非,到过埃及亚历山大城,并几乎穿越过北非地区,足迹遍布埃及、突尼斯、苏丹和埃塞俄比亚等地。期间还曾经访问过东罗马帝国,并留下了东罗马人“颜色红白,男子悉着素衣,妇人皆服珠锦”等记载。
耶路撒冷阿克萨清真寺,杜环可能到过这里
而且更加难得的是,杜环在几万里之外漂泊了11年之后,竟然被阿拉伯人放回了中国,这使他笔下的那些异国见闻也和他一起回到了中国。虽然他回国之后写的《经行记》一书现在已经散佚,但在当时的其它一些书籍里大量引用了《经行记》的记载,也让这些记载成为了古代东西方交流的宝贵史料。
元朝魏公村人游历巴黎看到巴黎,大家就知道这节讲的是中国古人在欧洲的故事。要说到了元朝,有中国人到欧洲并不算特别奇怪了,因为本身在元朝建立之前,蒙古军队就已经打到了欧洲,所以其实当时欧亚之间的交通已经相对是比较方便的了。但即使如此,这个在欧洲被称为扫马的中国人在欧亚的经历还是堪称传奇。
扫马从北京到巴黎的行程
扫马公元1225年出生于北京魏公村附近,在元朝时,其实魏公村叫畏吾村,主要是当时畏吾儿人在北京的聚居地,后来畏吾村的名称被叫转音了才慢慢变成了魏公村。所以扫马很可能是个畏吾儿人,不过也有一些史料说他是汪古人。但无论是哪个民族,他一直到50岁都是在北京度过的。在成年以后,扫马成了一个景教的教士,景教是一个在唐朝时传入中国的基督教教派。公元1276年,扫马获得忽必烈的允许,前往西方朝圣,后来到达了巴格达,这里当时属于蒙古人在西亚建立的伊儿汗国。在达到伊儿汗国之后,扫马渊博的学识被伊儿汗国大汗看中,而当时伊儿汗国正准备联络欧洲基督教国家一同对抗埃及马穆路克王朝,所以伊儿汗阿鲁浑让扫马充当自己的特使,前往君士坦丁堡和罗马为自己联络欧洲国家君主。
扫马访欧两年之后伊儿汗国再次遣使访问欧洲携带的国书,其中提及扫马,上面还加盖有忽必烈所赐汉文国玺“辅国安民之宝”
公元1287年,扫马踏上了出使欧洲的行程,他先到君士坦丁堡,见到了东罗马皇帝安德洛尼卡二世,之后又到了罗马,想面见罗马教皇,但不巧罗马教皇正好死了。他只好转道法国巴黎,见到了法国国王腓力四世,然后又来到法国西南部城市加斯科涅,见到了英国国王爱德华一世,然后又返回罗马,见到了新任罗马教皇尼古拉四世,最后带着他给阿鲁浑和忽必烈的回信踏上了归程。不过扫马最后没能回到北京,他在公元1294年在巴格达去世。
埋骨扬州的热那亚少女而在元朝时,其实不光有中国人到了欧洲,还有相当数量的欧洲人来中国定居。当然一说起这个话题,可能很多人会先想到马可·波罗。但其实马可·波罗是否来过中国在现代是看不到任何切实证据的,所以很多人怀疑他并没有到过中国。不过20世纪中叶,在江苏扬州却发现过一块石碑,证实当时扬州确实有意大利人定居。
扬州出土的意大利少女卡特里娜的墓碑
这块石碑其实是一块墓志铭,是1951年扬州在拆城筑路时在旧城南门发现的。但这块石碑一出土大家就知道一定有故事,因为这块石碑是用中世纪在欧洲流行的旧歌德体拉丁文写成的。后来经过解读,发现这块石碑是一个名叫卡特里娜·伊里奥尼的意大利女孩的墓碑。虽然在墓志铭里并未提及她的年龄,但其中却将她称为小女孩,由此可知她的年龄一定不大。给她立碑的是她的父亲多米尼·伊里奥尼,而她去世的时间是公元1342年。
公元14世纪可能确实有意大利人乘坐类似船只抵达扬州生活
后来东西方学者通过进一步考证又发现,这家人似乎在当时意大利热那亚的文献里有记载,因为里面提到了一个和她父亲姓名类似的人,说他和一个商人有关系,而那名商人则曾经在“契丹”生活过,并说契丹的城市比热那亚大五倍。所以据此推断,很可能这个死在了扬州的意大利女孩就是来自意大利热那亚,随她的家庭来扬州做丝绸生意,不幸在这得病并去世了。而且几年之后,在扬州还发现了她弟弟的墓碑,这个男孩名叫安东尼·伊里奥尼,他在姐姐去世两年之后也死在了扬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从上面这些故事里,大家也可以看出,虽然古代科技落后,交通极其不便,但其实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也一直都是存在着的。这些还只是现在有比较确切证据的发现,相信有更多东西方古代交流的故事已经被淹没在了历史长河里,也许未来新的发现还会给我们带来更多有趣的东西方历史交流真相。(图片来自网络,图片版权归其原作者所有)
长按二维码关注桃花石杂谈
阅读古今历史故事
看帖打赏是一种美德~
如果喜欢,请向历史同好或历史群转发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