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有人出身在显赫荣耀之家,成了名媛。
有人出身不好,但嫁进入了财高位多之家,也成了名媛。
唯有一位名媛,她出身普通,也没有嫁人,靠自己活成了名媛。
林巧稚
她与林徽因属于同时代的才女,不过她没有林徽因名气大,也没有惊天动地的爱情故事。她一生未婚,却被称为“万婴之母”,是新中国首位女院士。
她的一生也很传奇。01
林巧稚的父亲林良英早年在新加坡有留学经历,所以一直在家乡福建厦门鼓浪屿的小岛上从事翻译工作,并在一所中学里当老师。虽然在岛上小有名气,家境却极普通。
1901年,林巧稚出生了,她是家里的第三个女儿。她出生那天父亲忙着谋生计,没有陪在林母身边,林母独自生下了林巧稚。当母亲第一眼看到她并不是预期的男孩后,心里非常失落,连被子都没有给她盖,差点冻死。
好在开明的父亲并没有嫌弃她是一个女儿。父亲下班回来,看到她冻得瑟瑟发抖,立即抱到怀里,并在床上掀起一条被子,紧紧地裹在她的身上,她的脸色才由青紫转为红润。
林母歉疚地看着丈夫林良英说:“我对不起你,又给你生了一个女孩子,这年月只能给你添累赘。”
林良英生气地说:“胡说什么?女孩怎么了,上帝将她降生下来,就应该有她生存的权力!”
在林良英的开导下,林母这才好受了一些,也渐渐接受了这个孩子。
林巧稚和家人
林母贤惠,深爱着丈夫。林父对妻女充满了包容和关爱。这原本也是一个温馨的五口之家。5岁之前,林巧稚的生活还是很幸福的。
而就在林巧稚5岁这一年,母亲患上了妇科病,现代医学将它称之为宫颈癌。自从患上这个病后,母亲就卧床不起,每天以泪洗面,嘴里总念叨着对不起孩子,对不起丈夫。那时候的医学还不够发达,林良英带着妻子遍访名医,妻子还不到五十岁就被妇科病夺去了生命。从此,林巧稚便成了没有母亲的孩子。
母亲的离世深深地刺痛着林巧稚幼小的心灵,她立志长大后一定要学医,做专治妇科病的医生。
1921年,林巧稚从厦门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她决定报考北京协和医学院,对于女儿的想法,开明的林良英非常支持。
那年夏天,林巧稚和好友一起到协和医学院设在上海的考场参加考试。可就在林巧稚最擅长的英文科目的考试过程中,她的好友突然晕倒了。
当时监考老师都在想办法施救。虽然这次考试对林巧稚来说非常重要,但是她还是放下了手中的纸笔,和监考老师一起救人。
等将好友送到医院,好友转危为安,她赶到考场时,已到了收卷的时间了。她连考试题也没做几道。她知道一定没什么希望了。于是失落地回了家。父亲得知后,安慰她说:“你做的是对的,今年不行,明年再来。”
年轻时的林巧稚
当她正思考下一步该怎么办时,一份协和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寄到了家里。原来是监考老师特意向校方提交了一份报告,在报告中说明了她对好友施救时,表现出的是一名医务人员的必备品质。
同年9月,林巧稚进入了协和医学院,成为了一名协和人。林巧稚也离梦想又近了一步。02
协和虽然对于林巧稚算是破格录取,但是协和的教学制度非常严格,采取优胜劣汰的制度。林巧稚入读时,协和从全国各地录取了25个学生,其中女生只有5人。要求每次考试,每门功课都必须在75分以上,如果有一门不及格,就要留级。如果两门不及格,直接劝退。
三年预科学习结束后,只有19人升入了本科,女生仅剩下3人,林巧稚就是其中的一员。医学的学习时间总是比普通的学科长,林巧稚越学越起劲,从没有松懈过。到第七年实习时间,林巧稚被北平第一卫生事务所的杨崇瑞选中进所实习。
林巧稚在做实验
杨崇瑞是毕业于协和,比林巧稚大10岁的学姐。杨崇瑞也非常优秀,她从协和毕业后,在美国进修,回国后出任了北平第一位事务所保健科主任,主要负责兴办中国的助产教育。
在那个时候,中国的产妇大多都是按照传统的生产方式,请有经验的产婆上门去接生。这些产婆常规的接生还可以,一旦遇到难产或是其它生产难题时,就不会处理了。也不懂得卫生消毒,产妇不是死于难产、产褥热就是破伤风。
这一年的实习经历,林巧稚学到了很多临床经验,这使她更加坚定地以为,要做一名产科医生。
1929年6月,在协和医学院的毕业典礼上,林巧稚被授予了最高荣誉“文海奖”,这项奖每一届只授予一个人。同时,协和医学院将优秀毕业生林巧稚推荐到了协和医院,她真正成为了妇产科的一名助理驻院医师,也成了协和医院里唯一一名女医生。
虽然她在医院里是一名新手医师,但是不习惯男医生的患者,坚持排队等她来做检查。因为之前的实习经验,加上林巧稚的耐心负责。在病人中的口碑很好。
林巧稚即便出了学校,有了稳定工作,也没有停止学习。她总是反复将学习的理论基础进行推敲,再应用于临床实践。下班后,还翻阅医学文献,补充新知识。
1930年9月7日,29岁的林巧稚还是一个新手医生时,就平安接生了一个男孩,谁也没有想到这个男孩,后来会成为改变中国人口粮食问题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一年后,林巧稚凭借着出色的工作能力,和敬业的医务态度,正式担任了协和医院妇产科的总驻院医生。她成为了协和医院史上第一位担任此职务的女性。
协和的职称评定制度是非常严格的,一般要到这个职务,至少需要五年时间,没想到林巧稚两年时间就实现了。
成为主任医生后,林巧稚还为林徽因和冰心接过生。彼此还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尤其冰心的三个孩子都是林巧稚负责接生的。当冰心生第三个孩子时,北京已经沦陷,大家的心情都非常沉重,林巧稚坐在产床前和冰心聊到了深夜。
让林巧稚痛心的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了协和医院,林巧稚一气之下离开了协和医院。
林巧稚的侄子林嘉通,他是司徒雷登的助手,在得知姑母林巧稚离开协和后,在司徒雷登的叮嘱下,他特地邀请林巧稚去美国。
林巧稚看着侄子,表情凝重地说:“我是个医生,是中国的医生,科学可以无国界,但科学家不能没有国界,我是永远不会离开中国的!”
接着,林巧稚在北平东堂子胡同开了一家小诊所,继续治病救人。诊所虽然不大,因医术精湛,慕名前来看病的病人络绎不绝。03
在这个小诊所里,林巧稚接触到了北京城区的下层妇女们,因为生活的窘困和知识的贫乏,她们被身体的疾病长期折磨着,但是她们不知道自己患有妇科病,只是硬扛着。
林巧稚对每一个病人都非常有耐心,对不懂妇科知识的女性,她也是一边给治疗,一边帮助科普在生活中的日常卫生护理。
每个来治疗的人,对于实在付不起医药费的病人,林巧稚就免费为其治疗。除了购买药品,她还会专门挪出一些钱,用来接济经济困难的产妇和病人。
林巧稚在给病人检查
这个诊所,她一开张就是六年。在出诊期间,她手写了8000多份病历。每一份病历里都详细地记载着每一位病人的病症。
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协和医院重新开张。在医学教育家李宗恩的邀请下,林巧治终于关停了诊所,再次回到了协和。新中国成立后,她成为了协和医院的第一任院长。
开国大典上,她收到了去天安门城楼观看阅兵表演的请柬,但是她因为有病人,没能参加。
全国妇联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筹委会给她送来了代表证,她因为有病人,也推辞了。
彭真出任北京市委书记后,要听取知识分子的意见,专门到协和医院拜访,林巧稚因为病人多,也拒绝了。
后来彭真还给林巧稚很高的评价说:“她只看病,不看人。”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不久,北京出现了严重的鼠疫疫情,作为一名医务人员,林巧稚立即投入到防疫一线。在这次防疫工作中,林巧稚对由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有了新的认识,确切地说是感动。
事后,她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人民日报》上,其中这样写道:“我怀着不为良相,但为良医的愿望,从厦门来北京学医,我只想做一名医学专业人员。但是1949年以来,在鼠疫抗疫一线上的所见所闻,我深受触动,我除了做一名医学专业人员外,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1955年,林巧稚当选为中科院唯一的女院士,社会活动也多了起来,但是她每次活动一结束,她立即返回协和医院。
一天,医院里来了一位穿着朴素的列宁服中年女人,挂了林巧稚的专家号,林巧稚为她仔细做了检查,并批评她没有注意好身体,还跟她讲了一些平常护理常识。
后来,才知道,那位中年女人是邓颖超。但是邓颖超并没有因此责怪林巧稚,反而对她钦佩有加。
朱德的夫人康克清曾写文称赞道:“林巧稚看病,从来不管病人是高级干部,还是贫苦农民,他都认真对待,她只看病,不是看人。”
按照林巧稚的条件,经济独立,完全可以找户好人家结婚生子,过上相夫教子的富太太生活。但是林巧稚没有,她为了医学事业,没有结婚,也没有自己的孩子。但是她接生的婴儿多达五万,所以她被称为“万婴之母”。经她手救治过的女性也有上万名。
一位叫董莉的患者,初次怀孕,来协和检查时,发现宫颈有恶性肿瘤,必须尽早切除子宫。孕妇因此泣不成声,希望林巧稚能保住她的孩子。
当时,大多数的专家的意见是要尽快手术,就连手术方案都制定好了,等着林巧稚签字决定手术时间。
然而林巧稚却给患者做了仔细检查,并研究了董莉的病理检查报告,以及查阅了国外的资料,得出的结论是董莉的症状,可能是一种妊娠反应。最后她顶着巨大的压力和风险,决定不给董莉做手术,而是让她出院后定期来做检查。
林巧稚不怕手术失败,不怕名誉不保,她只是想方设法为病人解决问题。
最后,林巧稚的结论被证实是正确的,董莉果然顺利产下了一个6斤重的女婴,孩子的父母为了感谢林巧稚,给孩子取名叫“念林”。
林巧稚激动地说:“我生平最爱听婴儿出生时的第一声啼哭,那是生命进行曲,胜过人间一切悦耳的音乐。”
1983年,林巧稚病危,昏迷中,她嘴里喃喃着:“快拿产钳来,快点······”
遗嘱中,她将自己毕生的3万存款,全部捐给了医院的托儿所。
林巧稚用一生为我们诠释了何为医者仁心,何为大医佛心!
这个世界上从来就不缺聪明的人,缺的是脚踏实地,不图虚名,看实质的人。
参考资料:
《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林巧稚》
《协和的守望:林巧稚和她的医生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