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一位老人将一根讨饭棍准备留给子孙,却被国家定为一级文物,老人得知后大吃一惊! 他没有想到如此普通的一根讨饭棍居然会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唐和恩出生于山东省莱阳西陡山村,因为家里姊妹众多,再加上连年战乱,唐和恩一家的生活贫苦不堪,经常吃不饱饭。无奈之下,小时候的唐和恩还跟着家人外出讨过饭。 直到1948年,唐和恩家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是因为我党在山东解放区进行了土改,唐和恩一家因为有了自己的土地,终于过上了温饱的日子。唐和恩因此心怀感激。
后来我党在山东号召组织淮海支前民工,唐和恩第一个报了名,并被选为了小队长。 唐和恩感到无比光荣,他信心满满地表决心:“犁不到头不卸牛,打不下淮海不回家。解放军打到哪里,我们就支到哪里。” 唐和恩说到做到。临走的时候他带着一根旧社会的讨饭棍和一张狗皮、一件蓑衣、一个葫芦瓢就出发了。 作为小队长的唐和恩带领着支前队,支前队的任务就是将粮食和武器按时按量地运输到前线。唐和恩冒着风雪,爬山涉水,将粮草往前线运,毫无怨言。 为了保证上前线的子弟兵能吃饱,上阵打仗有力气,他自己和支前队的民工吃着高粱,胡萝卜,红辣椒。将有营养的小米和白面省下来留给子弟兵吃。 在运粮的途中,如果遇到雨天,他害怕雨水将粮食淋湿,就脱下自己的蓑衣和棉衣,盖在粮车上。他说:“淋湿我可以,但不能淋湿军粮。”
运送伤员时,唐和恩害怕伤员受凉,便将自己的狗皮用来给伤员铺担架。将自己遮雨的蓑衣盖在担架上,甚至用自己喝水的葫芦瓢给伤员接大小便。 一次,唐和恩领导的小车队急速前进时,被一条十多米宽,结着薄冰的河挡住了去路。如果走桥,要多走20多里路,最主要是会延误时间。 唐和恩看着一车车粮食,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 队里有人说:“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不也照样走吗,这算啥?” 唐和恩一听也来了劲,他立刻脱下身上的棉衣,第一个跳河破冰探路。他在前,队员们紧跟在后,扛粮、抬车,躲过敌人的空袭,将粮食按时送到了目的地。 战后,唐和恩被评为支前英雄模范。 还有一件让唐和恩感到有趣的事情是,在支前战斗进行了五个多月,唐和恩带着他那根讨饭棍跑遍了淮海战场,在行军时,他不仅用它当拐杖,过河、涉水时,他用它探路。还用它记录所经的城镇和村庄的地名。他在这根棍子上密密麻麻地刻下了所经之地,其中包括了山东、江苏、安徽三个省的88个城镇和村庄。而这些地名用线连起来,就是一张支前图。他本来想将这根棍子保存下来,将来留给自己的子孙后代作为纪念。 可没想到这根讨饭棍居然被定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唐和恩因此大吃一惊!他没想到这根讨饭棍居然能成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 其实也不难理解,因为这根棍上刻有的这张支前图,记载了543万像唐和恩那样翻身农奴把歌唱的贫苦农民,跟着我党走过的艰辛和辉煌的历程。 这不是一般的里程,是数百万支前民工,在淮海战役中的战斗缩影,也是淮海战役胜利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