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的婆婆李惠仙:父亲府尹,哥哥尚书,下嫁梁启超,很强势



1924年的春天,天气乍暖还寒,梁启超的妻子李惠仙乳腺癌复发,经过近6个月与乳腺疼痛的折磨,就在9月13日那天,李惠仙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她去世一年后,梁启超在给梁思顺的信中写道:“顺儿啊,我总觉得你妈妈的病是我们七年前那一回架打出来的,我说出来才能将我的罪减轻一点。”

倒推一下,七年前应该是1917年,刚好是48岁,中年婚姻也到了瘙痒时期,至于夫妻间因为什么不愉快的事情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从梁启超的文中我们得知,夫妻两人虽然有矛有盾,但是梁启超心里李蕙珍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01
李蕙仙出生名门,父亲李朝仪,是顺天府尹,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市长,李蕙仙就出生于父亲治理永定河的任上。李蕙仙有一个叔伯的哥哥叫李端棻,李端棻很小父亲就去世了,李朝仪就将他接到自己膝下,像亲儿子一样对待,带着他到京城求学。
李端棻也特别争气,处处以叔叔李朝仪为榜样,后来做到了礼部尚书。而不幸的是,李朝仪在做顺天府尹两年的时候,不幸去世。他去世后,李端棻对表妹李惠仙格外照顾,以报答叔父李朝仪的养育之恩。
光绪十五年,广东乡试,李端棻担任主考官。16岁的梁启超以第八名的优异成绩金榜题名。在发榜后,按照规矩,中举的考生都要拜见主考官,梁启超在拜见李端棻的时候,他的才华横溢、忠厚老实给李端棻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李端棻就请副主考官帮他堂妹做媒。
据说听到这个消息的王副主考官很不情愿,因为他正想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梁启超,没想到被主考李端棻抢了先,他不得已做了月老。
而此时的梁启超一无所有,他出身贫寒,只因出众的才华,被主考官赏识娶了前顺天府尹的女儿。其实梁启超属于高攀了。两年后,也就是1891年冬季,北京的天气已经寒风凛冽,梁启超从广东千里迢迢跑到北京与大他四岁的李蕙仙结了婚。

李蕙仙也绝不是花瓶一样的富家小姐,她跟梁启超特别能谈得来,甚至可以帮着梁启超出主意。想事周到,大小事很有条理性,像个大姐姐一样照顾着梁启超。日久生情,梁启超对李蕙仙也特别依赖。
婚后第二年夏天,梁启超第一次带着李蕙仙回到了故乡广东新会县茶坑村。世代务农的梁启超家连一间像样的新房都没有,夫妻俩只能借住在梁姓公族书室的一个小房间里。
从优渥的公主到清苦的日子,让梁启超不可思议的是:李蕙仙从来不矫情,不抱怨,她顺当地操持着家里的日常杂务。还照顾着比自己大两岁的婆婆(梁启超的继母)。
梁启超越发对妻子宠爱了,两人同进同出,还教妻子学粤语。
可是两人新婚缠绵的日子没过多久,求学于康有为的梁启超为了继续完成学业,就去万木草堂读书了。万木草堂在广州的长兴里,距离新会的茶坑村有百里远。当时的交通不是很便利,夫妻俩从此过上了聚少离多的日子。
后来,梁启超两次进京参加会试,两人见面的机会就更少了。而此时整个国家已处于危难之中,北京也已是风雨欲来。
再加上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被迫求和的清政府准备将台湾、澎湖及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并赔偿对方白银。
得知消息的康有为张罗着公车上书,梁启超日夜奔走联络各省的举子连夜撰写万言书。

从此梁启超从一个大才子走上了改革的路线。他全身心地投入维新变法、救亡图存。他奔走于各地,开学会,办报纸,写文章,演讲,来宣传改革。
此时他更是没有时间回家与妻子团聚。1895年,梁启超思念妻子心切,给妻子写了一首诗,寄给妻子,名叫《上海遇雪寄蕙仙》,其中这样写道:“一事生平忘不得,京华除夜拥炉时。”
意思是他一个人独居外地,想起昔日在北京与夫人围坐在暖炉旁边,吃着年夜饭,聊着家常,共度除夕的日子真是太暖了。
02
1898年8月,戊戌变法失败,梁启超仓皇逃到日本。在日本的他虽然忙于演讲,但是他仍然思念着李蕙仙,他频频给李蕙仙写信。
9月15日,他就给夫人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将自己的父母也托付给李蕙仙,也对妻兄李端棻因受其牵连而发配新疆表示不安和愧疚。
因为在梁启超逃往日本后,家里也遭受了剧变,为了避难,李蕙仙带着家人逃到了澳门,生活才暂时安定下来。
10月16日,梁启超又给李蕙仙写了一封信,信里再次将自己的父母托付给李蕙仙照顾。一周后,他又给李蕙仙写了一封信,跟妻子诉说着他不能马上接家眷来日本的原由。
来年的春天,他又给妻子写了一封信,说要接妻子来横滨,但是因康有为赶往美洲动员华侨保皇会,所以暂时还接不了家眷。
梁启超一直迟迟没有接到妻子的回信,身处异国他乡的他也倍感孤独。
在这期间,梁启超在一次演讲中结识了一个侨商的女儿何蕙珍,她在日本期间担任梁启超的翻译,长期接触,何蕙珍爱上了梁启超,称自己不要名份,就想跟梁超在一起。梁启超也很受感动,面对这么一个年轻、貌美、多才的女子投来的橄榄枝,他定力能足吗?

但是他又觉得不能背叛糟糠之妻李惠仙,于是他给妻子写了一封信,信中大意是说:我每回到寓所,就思念蕙珍,由敬重之情到爱恋之情,那心跳的感觉,如小鹿一样乱窜,窜得人心神不宁。
他还另外附加了一句:“蕙珍不在乎名份。”
很显然这是一封试探性的信,在以前妻子是可以帮着丈夫纳妾的,他把纳妾的皮球踢给妻子。
接到信的李蕙仙看完信后,太清楚梁启超的意思了,她没有闹也没有恼地给梁启超回了一封信。信的大意是:你想纳就纳啊,反正也没有一夫一妻的制度,以你现在的身份和地位,三妻四妾也很正常啊,如果你真喜欢,我跟公公说一声,你娶回来就好。如果你不想娶人家,那还是不要朝三暮四。
这封信语气很平和,没有恼怒,也没有透露吃醋的意思,但是直击要害地透露了三条重要信息:
第一,你倡导的一夫一妻,你怎么好意思纳妾?
第二,而李蕙仙嫁到梁家,拿着她的嫁妆接济梁家,伺候公婆,你经过你父母的同意了吗?
第三,全家人支持你工作,我哥还为你被发配到新疆,你现在为了一个女人失魂落魄,你好意思吗?
没过多久,李蕙仙就收到了梁启超的回信:称自己不会抛下糟糠之妻。国难当头,更不会被儿女私情牵绊。至于何蕙珍,发乎情,止乎礼。
这事李蕙仙一定公公梁宝瑛汇报了。这年秋天,梁启超的父亲梁宝瑛就立马护送着李蕙仙前往日本,估计也是担心夫妻长期异地分居,梁启超妻儿不在身边,难免寂寞。
当李蕙仙抱着幼小的女儿梁思顺来到日本时,梁启超看到妻子,还有可爱的女儿,一颗寂寥的心顿时安定了下来,什么何惠珍、张惠珍都抛到了九霄云外,抱着可爱的女儿喜极而泣。
婚姻的经营不仅得靠娘家的依托,还得靠智商。

在日本,李蕙仙和梁启超在日李生活期间,只要李蕙仙不松口,梁启超便不敢提纳妾。他们安定的生活了十四年,虽然也搬过几次家,但是也在华侨的资助下住进了神户郊外的一幢别墅。生活也渐渐好了许多。
这个大别墅被梁启超称为“双涛园”,背靠山林,有花有草,有孩子的欢声笑语,这给颠沛流离的生活顿时添了不少天伦之乐。
03
自从搬到”双清园“后,接连梁思成、梁思庄出生了,李蕙仙也开始专心于相夫教子。
在梁思成的记忆中,母亲是一个很严厉的人,因成绩落后于弟弟思永,被母亲用鸡毛掸子抽的事,让他记忆深刻。
所以她在家里大家都怕她。而梁启超却在家里扮演着慈父的角色。当时外面还有传言“梁启超怕太太”。

梁启超的学生还给老师怕夫人找了一个理由:“梁夫人是显贵家庭的小姐,下嫁给穷书生,又比他大四岁;期间又遭遇戊戌政变,梁启超亡命日本,妻兄李端棻还给馈赠赤金二百两,他拿着这些钱在日本横滨创办了《清议报》;但是梁启超逃亡日本,却牵累妻兄丢了乌纱帽,被发配新疆。所以梁启超对李蕙仙有十二万分的感激,不得不‘相敬如宾’。”
李蕙仙虽然能跟梁启超谈得来,但是似乎她也没写下什么文章。时至今日,对于她的了解大部分都是在梁启超的文章中。
梁启超也曾说:家里大小事情都是李蕙仙拿主意,上至父母,下到儿女,李蕙仙打理得井井有条,他从来没有因家庭琐事而劳过心。
可见李蕙仙不仅严厉,还是一个强势的女人。
不过这期间两人也闹过不快,而且因此梁启超还打了李蕙仙。李蕙仙性子倔,长期闷气患上了乳腺癌,曾做过两次手术,但是病症还是没有得到根除。
1924年的春天,李蕙仙旧病复发,于9月13日去世。她去世一年后,梁启超给大女儿梁思顺写了一封信,信中自责地说:“顺儿啊,我总觉得你妈妈的病是我们打七年前那一回架打出来的,我说出来才能将我的罪减轻一点。”
并且他在《告墓文》中也有提到过,大意是:“七年以前,不知中了什么邪,而勃然大怒。”这里所说的七年前,应该是1917年,在这一年里,这对中年夫妻究竟因为什么事情而产生了不愉快呢?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从梁启超的文中我们得知,夫妻两人虽然有矛有盾,但是梁启超心里李蕙珍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英雄暮年,梁启超在妻子李蕙仙去世后,一度非常痛苦。一方面源于他对李蕙仙的依恋,李蕙仙去世后,他便感到心无所依;另一方面,或许也和他一直放不下的深深内疚有关。
此后梁启超又写了一篇祭文,他在祭文中表达了两人自结婚三十三年以来的心路历程,最后表达了对李蕙仙的感情:“海枯兮石烂,天荒兮地老,君须我兮山之阿!行将与君兮于此长相守。”
其实自始至终,李蕙仙和梁启超的感情并不是那么炙热,更像是知遇和成就。而维系一段婚姻的,除了娘家给的底气,还得依靠自身智慧和成就对方。
往期精彩:
鲁迅:民国时期的“灵魂段子手”,陈独秀敲着桌子说:我要亲吻他
林洙:34岁嫁61岁梁思成,金岳霖说图钱,林徽因母说:多亏她
黄素琼:在伦敦住地下室,做苦工,攒下薪水给张爱玲,却不给儿子
蒋碧薇:婚变后她向徐悲鸿索偿100万,得知他去世仍装着她的情物,她说了一句话
1959年,一位衣衫破烂的妇人指着报纸上的陈毅元帅说:我的郎君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