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桥梁工程师,能造出钱塘江这座大桥,那该是多么壮观的一件事!
然而茅以升花了两年半的心血将桥建好,却又亲手将它炸毁,这其中有着怎样的爱恨纠葛呢?
01
茅以升是留洋桥梁博士,他一直的梦想是建造一座中国人自己的现代化大桥。
1933年3月的一天,正在天津北洋大学任教的茅以升突然收到一封长信。
这封信是浙赣铁路局局长杜镇远写来的,信中是这样说的:“钱塘江将浙江省隔成东西两边,铁路和公路都无法通行,不仅影响交通,也影响国防。建设厅长曾养甫召集各路造桥英才,要在钱塘江上建设一座现代化的大桥。”
紧接着,茅以升又收到来自浙江省公路局长陈体城的来信,信中说:“济南的黄河大桥是德国人建的;郑州的黄河大桥是法国人与比利时人联合建造的;沈阳的浑河大桥是日本人建设的······钱塘江大桥我们必须自己来建。”
这不正是他许久以来的梦想吗?这两封诚恳的信让茅以升热血贲张!面对这样的机会,他的心底荡起万重波澜。
于是他立即向学校请了长假,风尘仆仆地下杭州了。
在杭州与浙赣铁路局局长杜镇远、浙江省公路局长陈体城、建设厅厅长曾养甫碰完头后,造桥这件事就迅速地板上钉钉了,茅以升担任起建桥处长的重担。
1933年8月,在浙江建设厅的一间小办公室里,茅以升便开始了钱塘江桥的筹建工作。
造桥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太难。钱塘江每年在春夏之间,上游常有山洪暴发,下游波浪大作。再遇上台风,凶险难以情状。
秦始皇说:“钱塘江,水波恶”。
杭州民间有说:“钱塘江无底”。
足见这次工程的难度有多大。但是无论如何,茅以升已下定决心:定要将这块硬骨头啃下来!
茅以升带着工程人员勘测半年,设计方案就出了十几个,最后选出了一个最佳方案:
从设计上,大桥全长1453米,铁路、公路、人行道结合设计,这种设计在我国也是首例。
从审美上,桥北岸背山面水,站在桥上能看到六和塔名胜古迹,桥头两侧有绿化带,辟为钱塘公园。
从经费上,大桥全部完成所需经费510万元银元,折合美金是163万元。这笔钱对于当时落后的中国来说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本来定好的两年半完成,后又因为战争紧迫被减至一年半。工程量之大可想而知。
1934年11月11日,开工典礼结束后,钱塘江这场浩大的工程,正式拉开了它雄伟的序幕!
为了赶工,茅以升和各工程单位都日夜连续工作,星期天的例假都不停工。
1935年初,工程正式开工不久,就遇上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桥墩需要坚实的基础,江底41米深的流沙导致木桩很难深入江底石层。几十名工人花了一个昼夜才勉强打进一根桩,照这个进度下去,光1440个木桩子都得打四年。陷入焦急的茅以升只好宣布暂时停工。
此时,社会上闲言碎语纷至沓来:“中国人还是不如外国人”。
银行的放款也开始慢了。
曾养甫将茅以升叫到南京,正言厉色地对茅以升说:“如果桥造不成功,你我都得跳钱塘江!”
面对外界的舆论压力,银行贷款的压力,上级施压,茅以升都坐卧难安,这是一场只允许成功不允许失败的桥梁之战。
天无绝人之路,恰好在第二天母亲生日的时候,正愁眉不展的茅以升突然看到女儿在浇花,水龙装将泥土冲了一个小洞,他顿时想到“用水龙冲土”的办法。
他兴冲冲地赶往工地。果然用这个方法一昼夜打桩30根,大大超过了原来的计划。
02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战火很快蔓延到了杭州。日本飞机开始大肆空袭。钱塘江大桥成了日军重点空袭的对象。
8月14日的夜里,茅以升正在北岸6号桥墩水下30米的沉箱里和工程师们研究工作时,突然电灯灭了,箱内顿时一片黑暗。气氛异常紧张,如果是高压空气管断了的话,江水会立即涌进沉箱,那在箱内的十几个人都可能会有生命危险。
沉箱内的十几个人都秉着呼吸,不敢轻易动弹。20分钟过去了,江水并没有涌进箱内,又过去了10分钟,电突然来了。
正当茅以升要寻找问题根源的时候,负责守沉箱气闸的工人气喘嘘嘘地跑来跟茅以升报告情况。原来是空袭警报传来,怕日本人炸桥,他赶紧关掉了电灯。就在断电的30分钟里,日军的3架飞机从钱塘江上飞过,扔下不少炸弹,幸好都掉进江水里没能炸起来。
茅以升突然一阵发怵,战争在一步步威胁着大桥的进展,他有一种不详的预感。从这次以后,日军飞机时常来骚扰轰炸,欲摧毁钱塘江大桥。
茅以升和工程队报着同仇敌忾的心情,争分夺秒,加速赶工,日夜奋战在桥梁上,终于让钱塘江大桥巍然横跨于滚滚的钱塘江之上!
为了给建桥争取时间,上海抗日将士与敌军展开激烈对决,把日军拖延在上海几个月之久,从而没有让侵略火焰快速蔓延到大桥工地。
为了保护大桥,我军事部门在沿着大桥过江轴线的北岸山上,架设了高射炮,日本飞机如果想 炸桥的话,就必须顺着轴线飞行,就会进入到炮火设计的火力范围。所以敌机只能换方向飞行,让敌军的炸桥计划始终没有得逞。
大桥建成后,按军事部门的要求,没有大张旗鼓的开放,而是在桥西采取了迷惑敌人的措施:公路桥暂缓开放,并对通行火车实行灯火管制。让敌人以为桥还没有造好。
1937年9月26日,清晨4时许,随着“呜——”火车一声长鸣,第一列火车从大桥上隆隆驶过,钱塘江两岸的人民欢呼雀跃,茅以升也激动得热泪滚滚。这是中国人建的第一座现代化的桥,并意味着这条钱塘天堑被中国人征服了!
钱塘江大桥自1935年4月开工到1937年9月完工,在两年半时间内,耗费了703538个工作日。每天少则770人工作,多则950人工作。工程人员克服了多少困难,发挥了多大的聪明才智。才使钱塘江大桥雄伟地矗立在钱塘江上,还矗立在中华民族桥梁事业的里程碑上。
站在桥边,看着火车“呜呜”通行,茅以升不禁热泪盈眶。
03
战火一天天地迫近,眼看着日寇即将进逼到杭州城下了。茅以升不详的预感逼近了。
1937年11月16日,钱塘江大桥正式开通的前一天,一位戴着墨镜、穿黑色大衣的神秘人突然到钱塘江工程处找茅以升,并斩钉截铁地说:“把桥炸了。”
这位神秘人就是南京工兵学校的丁教官,他带着前来炸毁钱塘江大桥的公文。
茅以升知道:钱塘江大桥是保不住了。
他手捧着公文,心剧烈地跳动着。钱塘江大桥建成两个月时间不到,桥就要被毁了。他的兴奋劲还没过,就要亲手毁桥。
用他的话说:“这就好比亲手掐死自己的孩子。”
茅以升问丁教官:那么多车辆和物资,难民都要向后方转移,一旦把过江的唯一通道毁掉,人们又到哪里去找安全、快捷撤退的路途呢?
最后经过相关部门的反复商讨,茅以升建议采取一个冒险的方案:先在桥上装好炸药,把引线接到雷管上,然后待命。
当天晚上,茅以升陪同军事人员一起放置炸药。当茅以升指点工兵哪里才是炸桥的关键位置时,他的心似乎在滴血:亲手造桥,又亲手毁桥,这样的工程师古今应该也是绝无仅有了吧!
清晨时分,安放完炸药的大桥公路才全面开放。消息传开,从早到晚,赶来过桥的人络绎不绝。将桥面挤得水泄不通,人们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过江呢?从前杭州人讽刺说大话的人:“有本事你两脚跨过钱塘江”。没想到这样一件被认为不可能实现的事却成为了可能。
1937年12月22日这一天,钱塘江大桥过桥的火车有300多辆,客货车2000多辆,逃难的人多达10万。这么多人和车辆从埋藏着炸药的桥面上通过的!这在古今中外的桥梁史上,应该也算是绝无仅有的了吧!
茅以升和丁教官全程在桥上指挥通行,他们不允许通行人员过桥时抽烟、有火星之类的东西。
这天下午5点钟,茅以升亲自指挥炸毁了钱塘江大桥。随着“轰隆隆”一声巨响,滚滚浓烟笼罩在钱塘江上,也笼罩在茅以升的心上,钱塘江大桥瞬时破败不堪。
当晚茅以升愤恨地在自己的书桌前写下八个字:“抗战必胜,此桥必复”。
在抗战逃难的8年中,茅以升丢了很多家当,唯独装有当时钱塘江大桥修建过程中的图纸、相片等14箱资料尽数保存。
抗战胜利,1946年,茅以升终于接到了钱塘江大桥的修复命令,他当时激动得眼眶都湿润了,他花了整整7年时间修复了钱塘江大桥。
当钱塘江大桥重新飞架在滔滔的钱塘江上时,茅以升站在桥边,看着金色的阳光把大江染成燃料的火红。火车”呜呜“从大桥下通过,这一派壮丽的景象,让他不禁借用毛主席的词吟道:“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向茅以升先生这样的爱国科学家致敬!钱塘江大桥的成功建造,打破了外国人认为此处不可能建桥的预言,为中国人民长了志气。
往期精彩:李叔同三十九岁突然剃度为弘一法师,答案在他临终的四字绝笔里
贫苦出身的她,误打误撞当了两年皇妃,皇上离奇失踪,她十年寻夫
他12岁空难下肢截瘫,绝境求生,5年后他成为“中国英雄”
1919年,一女大学生死,亲哥骂她该死,54位大佬为她举办两场葬礼
徐霞客晚年双腿瘫痪,临终对自己一生很满意,唯独念念不忘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