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崑顺:中国卫星燃料加注师,送97颗星去太空,晚年后悔一件事



他不是总指挥,也没有帅印,更没有什么头衔,不是专家。
但是在中国卫星发射现场,他却起着关键性作用。
卫星发射
他叫白崑顺,大家都叫他“大白”、“空中飞人”。
26年,97次卫星发射时,他都在现场。01
白崑顺出生在一户贫苦人家,家里有7个孩子,他在家里排行老三。全家9口人全靠父亲在铁路上工作养活,生活过得很拮据。每逢暑假,为了减轻吃饭压力,母亲就将他送到境况比自己家稍好一点的三姨和四姨家。
白崑顺的四姨父是抗美援朝的英雄,一生以保家卫国为荣。白崑顺也受到其熏陶,从小就有个当兵梦。
虽然生活过得清苦,但一家人在一起也很快乐。然而,一场飞来横祸又打破了这个家的平静。
白崑顺的父亲骑着自行车去石景山去帮姥姥家盖房子,走到一棵小树下,和一个同村人休息聊了一会,起来时突发脑梗,晕倒在树下,就去世了。
从此,九口之家唯一的经济支柱倒了。白崑顺的母亲被迫出去工作。每个月到下半月,都要靠借钱维持生计。
幸好父亲生前是个热心肠,所以遇到难事,邻居们也非常乐意出手帮助。那时候家家户户都不富裕,不能只问一家借,每次都分几家借。到月初母亲发了工资再还,下半月又借。为了多打点米,母亲总是将细粮票换成粗粮票,就可以多换一些粗粮。
因为营养不良,所以自初中毕业时,白崑顺的个子就再也没长高一分,只有一米六几,还非常瘦小。
1972年,白崑顺从北京地坛中学马上毕业。临近毕业时,他每天迫切地等待着老师往教室里递条子。如果递进来的条子上有谁,说明谁被某用人单位招走了。
一天,老师打开教室门,照着条子连喊了三次“白崑顺”,白崑顺顿时热血沸腾,他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招上了,当时叫“京字172部队”。
白崑顺
对于白崑顺来说,无论招工单位是什么单位,只要有工作就行,如果能当兵那就再好不过了。
他当时的处境是:先谋生,再谋爱。没想到谋生谋爱都让他占上了。
可是到了工作岗位上,他们不穿军装,也没有帽徽,每天就是拉沙子,搬砖。也没有厂房,没有工作车间。
老师傅还经常会吓唬道:“你们若不好好干,就让给你们送回去!”
有同学就抱怨道:“这样的工作,有什么前途啊?”
可是对于一心想为母亲减轻负担的白崑顺心想,好不容易有了工作,能分担一点,再苦也要咬牙坚持,可不能被“送回去”。
他虽然身体瘦小,但是搬砖数他最利索。一天,天气异常炎热,白崑顺一个人拎着一大桶油漆,去涂刷墙上的大标语。他本身又长得瘦矮,站在高高的脚手架上,一个人刷完了全部标语。领队师傅看着都心疼。
或许是他不怕吃苦,才被师傅相中。三个月后,白崑顺和其中两个同学脱颖而出,被选中到了中国卫星发动机实验站。
自从做了这个工作后,白崑顺就更忙,更累了,每两周只能回一次家。虽然忙碌,但是能为家里减轻一些负担也是好的。02
那个时候的中国,国力匮乏。而就是在那么艰难的时刻,我国领导人员为了我们国家不再受核大国的威胁,宁肯勒紧裤腰带,也要搞“两弹一星”。
当时没有资金,没有原料,没有强大的工业基础,更没有充足的专业队伍。唯有一点,我们不怕吃苦。
白崑顺就是负责给卫星加注燃料。卫星加注燃料并不是容易的活,并不像给汽车加油一样,拿根管子,或油枪,往卫星的油箱或油罐子里咕噜灌就行。
卫星加注的燃料是氧化剂和燃烧剂,其中氧化剂是四氧化二氮,燃烧剂是甲基肼。这两种液体必须各走各道加进去,不能多不能少,也不能让两种液体相遇,否则就会自燃,导致的后果就是星毁人亡。
白崑顺在给卫星加燃料
所以卫星燃料加注师是一个非常操心的活,而且这些燃料还是有毒的,长期接触对人体有一定的危害。
有些人中途改行了,而白崑顺却一直坚守在这个岗位上,成为了高级技师,并因此而感到自豪。
可是,白崑顺的手,因为长期和这些燃料打交道,被腐蚀得又粗又硬,还脱皮。因为长期脱皮,他连家里的指纹锁都打不开。
曾经《澎湃新闻》曾有过一篇关于他的文章,《白崑顺:与推进剂打交道40年,成中国加注卫星数量最多的人》,文章中提到:“在卫星加注前,需要花7到10天的时间,检查推进系统各管道的气密性,冯对推进剂进行化验。正式加注工作时,要先加注氧化剂,从早上7点加注到晚上11点;燃料的加注要从早上7点加注到晚上7点”。
就这样,每次加注完,白崑顺还要不断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按照口令一个一个地执行。更为严肃的是,每一个“口令”都是工作流程中的一部分,每一个流程都不能错,就连顺序也不能错。
每一次,可能口令有五六百条,管路接点要三百多个,阀门五十多个,对头脑清醒,操作精准,数据读取,要求是相当高的。可白崑顺总是不厌其烦。
白崑顺在检查管道
白崑顺的徒弟曾说:“我师傅干起活来就像绣花,每次加注,他都要对几百米的管道和几百个接口,进行一一检查,从来都不会烦躁。”
在卫星加注圈里,流行着这样一句话:“滴肼不漏。”
这个“肼”又叫联氨,是火箭和喷气式发动机的燃料,危害性也非常大,如果漏了,就意味着污染,意味着伤人。平时在加注的过程中,白崑顺都要穿防护服,每次一穿就是好几个小时,脱下来时,防护服里全是水。
从1984年开始,不到40年的时间里,我国组织了100多次航天发射,成功将100多颗卫星送入了轨道。其中白崑顺经手的就有97次。
白崑顺说:“一个人,如果做到‘滴肼不漏’,将每颗经手的卫星加注工作,都加注成功,那就是在与‘魔鬼共舞’。”
而白崑顺在岗的那些年里,他真就一次都没有出过错。一个人始终如一地坚持做一件事没有错,但是如果一点错也不出,太难得了。03
白崑顺刚到怀柔卫星推进系统实验站时,卫星也没有制造出来,工作不是很忙。单位就会派他们去附近的工厂学工,他一听说要学习,就来劲,他在几年的时间里学会了车、钳、铣、刨每一个技能。
人生的选择,往往在迈步阶段看不出“道路”的价值所在,但对于“有心人”和“有志者”而言,就是开山之斧。
虽然看来,白崑顺学的这些技能跟卫星燃料加注没有直接关系,但是“技多不压身”,白崑顺却因为这些技能被派往了卫星一线发射场。
到了60岁退休那年,领导实在舍不得他,跟他商量返聘了两年。
他退休后,领导每次发射卫星的时候还给他打电话。他每次都会翻出记录了26年,发射了97颗卫星的工作笔记本。
白崑顺的笔记
他在笔记本上详细地记录了每次卫星发射的情况。每一次发射,在什么地方,导航的、气象的、还是通信的。是否顺利,有谁参与,涉及加注燃料工作时遇到过什么问题······都记得清清楚楚。
只是这个笔记本,抽屉放满了,又在大床下面堆得满满的。这些笔记本的封皮上都印着“红太阳,放光芒”等字样。
他被大家称为“大白”。因为他总是飞文昌和西昌,大家就称他为“天空飞人”。
直到2020的,“北斗三号”与“收官之星”完成后,他的返聘期限到了,才离开。
几十年来,他亲手带的徒弟,在他的教导下,每一次任务前前后后,将全部的过程记在笔记上。
他的妻子是幼儿园老师,有寒暑假,她喜欢旅游。可是作为丈夫的白崑顺从没有陪她出去过。她一直以为丈夫的这份工作没有假,直到后来她才知道,丈夫每年都有15天的带薪年假,但是白崑顺自始至终没休过。
每次轮到他休假的时候,他又照顾到自己带的徒弟们都是小年轻,刚成家,就让他们先回家。
而他一周回家一趟,就帮着朋友、邻居家修洗衣机、电视、电冰箱等 ,大家都叫他活雷锋。
白崑顺不仅是朋友中的活雷锋,在单位的领导心目中他就是个“宝藏师傅”。
每每提起,做这样一份工作是否对生命有遗憾,白崑顺都会无怨无悔地说:“是命运选择了我,我也认准了这条路。”
只是晚年,他后悔没能加100颗卫星去太空。

从“神舟一号”到“北斗”导航系统,无数爱国知识分子,从海外,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投入到科学探索现场。用汗水和智慧,换来了寰宇太空的话语权。
一颗颗巨大的蘑菇云下,走出了一大批共和国的功勋人物。而这些领头人的背后,还有像白崑顺一样的普通工人,保卫、后勤人员,每一位都名不见经传,却为国家付出了如火的青春。
和平年代的英雄,就应该是这样,很平常,平常的可能是你、我、他。
但是平常的人,走过了英雄的路,就是与众不同。
往期精彩:
徐志摩“弟弟”,继承丰厚家产,娶豪门妻子,临终无钱买寿衣
民国首富爱女:年轻时风光无限,晚年住化粪池旁,嘴上常说三个字
1991年,一位老人去医院看病,医生见她伤口奇怪,报警才知其身份
1952年,16岁女卫生员冒险抢回黄继光遗体,晚年遗憾:做错一件事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