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 不花钱,也可以培养孩子的运动细胞



我在春节前去云南旅游的路途中,巧遇了一家人。因为我们两家孩子岁数相近,住在同一家客栈,便相约同游。我发现这家人都是运动能手,徒步、爬山不在话下,5岁的小男孩带着我4岁的女儿一口气走几个小时的山路,兴致勃勃,并不叫苦。细一观察,这家爸爸带孩子颇有技巧:孩子爬高时,嘱咐他双手如何用力;万一摔下来,应该怎样保护头部;他给我看他带着孩子在大草地上连续打滚的视频;他把儿子和几个岁数相当的小男孩放进一个1米多深的大坑里,看他们如何通过协作一一爬上来;他告诉我什么情况下孩子是安全的,家长不要因为自己的担心打断孩子的玩乐……
我感觉这位爸爸有一套育儿经,他看似在带着孩子玩,实际上时时观察和培养着孩子的运动能力。
一聊才知,原来这位黝黑高大的爸爸是西北政法大学的体育老师,名叫王梁超。他从1996年开始在西安免费教孩子们踢足球,至今坚持了整整20年。“我从不要求孩子们只在正规的足球场踢球,管它什么水泥地、煤渣场、草场,只要平整就行。运动是人的一种本能,并不需要投入多少金钱。所有孩子都应该享受到运动的快乐,家长可以引导孩子体验到这种快乐,等孩子到了一定阶段,再判断他是否有某方面的天赋,是否需要请昂贵的专业教练。”王梁超提倡运动的大众化和平民化,“有些家长们表面看重孩子,孩子很小时就花钱把他们交给专业教练。可是谁对你的孩子最上心?难道不是父母自己吗?昂贵的运动不一定就是最适合的运动。”
王梁超与他的免费足球俱乐部
王梁超的观点正好解决了我的某种疑惑。就我生活的北京而言,专业教练深入到幼儿培训的方方面面,芭蕾、滑冰、游泳、冰球……,孩子们三四岁开始学习,每节课一两百元甚至更高。仿佛离开了专业人士,孩子便不知道该怎样成长。以至于从我们孩子正在学的体育项目,就能判断出一个家庭大致的经济状况。我亲戚家的孩子在美国长大,两三岁开始接触多项运动,但是每一项一个月的费用仅一二十美元而已,“主要是让孩子产生兴趣,什么都学一点,再根据兴趣和孩子能力固定下来学一些运动项目”。
在体育老师王梁超一家结束旅行前,我抓住他聊了两个多小时,听听这位不收钱教孩子们踢球的陕西汉子怎么说……
口述/王梁超  采写/吴琪
我从小就在运动氛围中长大,我父亲是西安体育学院的创办人之一,我从这所学校毕业后,一直在西北政法大学当体育老师。我工作时给大学生上体育课,但是业余时间免费教5-12岁的孩子踢足球。
为什么想到教年龄较小的孩子们踢球呢?我在学校教职工俱乐部和同事们一起踢球时,发现很多成人的踢球习惯不好:叼着烟就上场了,训练不守时,在场上做些报复性的小动作。我们的足球文化文明程度不够,我希望从孩子抓起,但是同时我们需要具有足球精神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这样才可能培养出真正有运动精神的下一代人。
从1996年1月开始我实施了自己的想法,那时候我28岁,时间和精力都多,每个周末带孩子们踢球。有时候也有志向相投的朋友帮我教。我给自己的免费教学取名“希望之光”足球俱乐部,借鉴“希望小学”的叫法,我希望能够借助社会的力量,让更多孩子爱上运动。不过对于一个教练来说,带几十个20岁的学生踢球不太难,可带20个年龄段不一样的孩子踢球,就不容易了。孩子们年龄段不同,身体能力大不一样,怎样把他们合理搭配,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都需要想办法。
有的家长穿越整个西安城,带孩子参加王梁超的俱乐部
我的这个免费足球俱乐部里,多的时候有上百个孩子,少的时候(比如冬天下雪天)可能只有五六人。我的目的是让孩子们爱上运动,而不只是教纯粹的足球技术。所以对于刚刚加入的孩子,我会让他们每人自备一个足球,但把足球的气放掉很多,让这个瘪瘪的球能够滚动就行了。这样年纪小的孩子也能带球,接触球的机会多,他就愿意玩,另外踢到脸上也不疼。我还把废旧报纸揉成一团,外边裹上塑料袋,再绑上胶带,这就是一个足球了!足球的所有功能,这个纸球都具有,还不用打气,丢了也不可惜。我这个俱乐部里,刚刚加入的5岁孩子可能跑了20分钟还踢不到球,可是跟着大孩子一起玩,他们高兴呀。巴西的街头足球也是这样的,混龄,小孩子模仿大孩子。现在中国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孩子们缺乏这种模仿大孩子的机会。
在很多足球的教科书里,初学者踢球时都是要求脚内侧踢球。我从不这样要求学生。比起脚内侧,脚尖更能掌握距离感,孩子愿意用脚尖碰球,那就用呗。技术是在兴趣的基础上慢慢练习的,如果为了纠正一个动作让孩子机械化地反复练习,孩子就会认为运动很枯燥,甚至是痛苦的,那就失去了运动的初衷。你看看我们聊天的这个小院里,这边蹿出一只狗,那边一只猫从高高的院墙优雅地跳下,你会认为这只狗和这只猫是在做运动吗?不会。你觉得这是它们的本能,运动只是我们对某些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呼。那么对于人也一样,运动本就是一个生命体的本能,只是随着我们离自然越来越远,我们对于孩子的喂养越来越精细化,这种本能慢慢被压抑了。
我看到现在很多家长对孩子吃饭很在意,对孩子穿衣打扮也很讲究,可是看到孩子在草地上滚爬,就大喊一声:不行!怕孩子把衣服弄脏了,或者是怕孩子受伤了。家长们没必要这么谨慎,他们有时候在乎表面的整洁,对于孩子意志品质的培养却不在意。你的孩子是否有勇气,懂不懂得与人合作,有没有经历过竞争对抗?这些都是运动能够给予的,孩子爱动没有错。
我也注意到现在小孩子普遍娇气,所以我带孩子们训练时,往往让家长走开,到孩子们看不见的地方去呆着。小孩子本来注意力集中时间就短,家长们还在旁边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并不好。我不会因为孩子跑得慢、踢得不好而说他们,但是会因为他们不够投入而批评。
在王梁超看来,让孩子有愉悦的运动体验最重要
我给孩子们训练,一般一次1.5-2个小时。第一个环节是热身,包括快步走和小跑。我会大着嗓门说:“走得快的一会儿走20圈,走得慢的一会儿走200圈”。孩子们也明白我的用意,很投入。热身5分钟后我让孩子们喝一次水。第二个环节是带球走,分为小学四年级以上和以下两个组。第三个环节是抢橄榄球,我一吹哨子把球抛出,孩子们撒腿就追。我觉得橄榄球更能让小孩子们感受到运动的乐趣,因为可以摸爬滚打,可以抱着球跑。比较之下,足球给小孩子的挫折感更强。训练的最后环节是让孩子踢一场足球赛,踢比赛一般年龄段会分得较细。有时候两个孩子会打起来,我就让他们下场,冷静下来后再加入比赛。
我特别反对把孩子们教得机械化,我教的只是基本动作。同样身高的人,他们腿的长短、体重可能有明显区别,这个时候要求动作一模一样就没有道理。球员射门无论用的是脚跟还是脚尖,是根据当时球场上的时机、空间位置等情况决定的,能射进去就是正确动作。有的家长认为运动就是学技术,喜欢那些表演性强的花哨动作,却没有看到孩子因为运动变得开朗了、胆子大了,知道合作了,知道给教练递一杯水,懂得心疼人了。
如今很多家长把孩子当千里马来养,从小就重金投入学特长,可是养着养着觉得不对劲了,怎么这匹千里马的耳朵越来越长,叫声也不对,呀,这才发现原来只头驴。千里马是有群众基础的,几百个孩子在运动场上跑,有那么一两个不一样,这就有些天才意味。不可能每个孩子都是千里马,千里马不是靠训练出来的。曾经流行的一句话说,“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很多家长心急,明明孩子6岁才会的能力,非要4岁就表现出来。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点,让家长们拼命带着年幼的孩子“抢跑”。这个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以后只会成为各行各业里干活的人,天才只是极少数人。我觉得家长们不必一开始就给孩子投入大把金钱。学习体育项目是往金字塔尖探索的过程,初级阶段人数多,但只有少数人会从初级进入中级,然后是更少数人进入高级阶段。父母何必在初级阶段就给孩子特别大的投入?投入越大,期望越高,父母就越是焦虑,这样孩子感受到的压力也大,未必是好事。
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如果大家需要投入很多钱才能接触正规的体育启蒙,那么有天赋但财力不够的孩子就出不来。请教练与给孩子喂食物类似,孩子吃的东西越贵,个子就长得越高吗?太高级的教练教启蒙的孩子也有些浪费,帅才应该用来培养更多的好教练。
我曾在2000年写过一份建议书,希望中国足协和各地足协建立初级教练员网,任何人都可以申请进入教练员培训班学习,考证上岗。我希望各地能建立少儿初级训练营体系,再逐步建立少儿中级和高级训练营体系。西班牙有4万多足球教练员,其中2万名是少儿教练。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培养2万名足球初级教练员完全有必要。
现在网络这么发达,我希望建立一个伯乐网站,致力于发现全国各地的优秀教练和有运动天赋的小孩。如果我们国家在全国各地建立上万个训练营,我们每年有那么多大学生从体育院校毕业,这些毕业生若是能训练营里任教,企业家赞助一定的经费,使他们有合理的报酬,我们就能使全国的孩子们有效地开展运动。即使是偏远地区的孩子,如果确实有天赋,家人可以给孩子拍段运动录像,那么一二线城市的教练可以给予一定指导,也可以帮助他通过网络找到附近的合适教练。运动只有大众化和平民化,才能出更多的优秀人物。
这次旅游过程中,我看到腾冲绮罗的村口有个篮球场,可是没人玩,真可惜。如果能有一个教练在这儿带着当地孩子们玩,就有可能发现运动天才,推广体育运动并不需要多少金钱。我们太需要平民英雄,如果这个村子里出来过一个大球星,那么当地就会有很多孩子爱上运动。我们往往看不到国内运动天才的身世。我想以我一己之力,都能20年来免费给孩子们上足球课,如果我们能发动更多体育教练这样做,一定能做出更有意义的事情。
对于家长们来说,让孩子爱上运动,是父母完全可以参与的事情。家长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带着孩子一起玩起来。比如在大草地上前滚翻、侧翻。有时候我们也组织几个家庭,让孩子骑溜溜车比赛。夏天我从家里提两大桶水到楼下空地,等太阳把水晒热一会,让儿子和同伴们尽情打水枪,这也是一种运动。有的家长经过就会说:多麻烦啊,您还特意把水提下来。有的家长会担心孩子身上淋湿,脏了衣服,或者着凉。家长太怕麻烦,或者太怕孩子受伤,都是在限制孩子。有时候是两个娃儿打架,父母吵起来;两个娃儿已经和好了,父母却打起来了。现在很多家庭把孩子交给老人,也限制了孩子的运动能力。四五岁的孩子特别能跑,可是老人追不上啊,老人便斥责孩子,不让孩子充分运动。运动并不神秘,也不应该高端化,它应该是每个孩子都能接触、都能享受到乐趣。
⊙ 本文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长按二维码 即刻关注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