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里勉强能跟“早恋”相对应的词是“puppy love”,puppy是对小小狗的昵称,大概是觉得少男少女之间的情感就像小小狗一样,纯洁自然。西方父母对青春期孩子的性萌动、感情萌动不会横加干涉,这让我想起中国的一句谚语:“说破的鬼不吓人。”
“早恋”几乎是中国大陆教育系统里独有的一个词汇,因为到了国外,这个被国内学校视为洪水猛兽、喧嚣不已的词奇迹般消声,耳根从此清净了。
但中国人的习惯思维会随着人来到国外,引发思维冲突。我的一位朋友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他在马其顿工作期间,一位华人来找他诉苦,这位华人的孩子就读于当地国际学校。“你说老外怎么回事,孩子在学校早恋他们也不管?”
他的儿子在学校里恋上了一个女孩子。这怎么了得!他和夫人对孩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要孩子斩断情思,专心学习。结果儿子根本不听,反而跟女孩走得更近。各种办法均告失效之后,这位华人想到了最后一招:找校长!
他找到校长,把事态如此这般叙述一遍,期待校长给他一剂良方,或出手教训孩子。没想到校长金口吐出的第一个词竟然是“Congratulations!”这位华人父亲顿时懵了:祝贺?校长竟然向我表示祝贺?没错。校长大人兴高采烈,对这位患上“早恋”恐惧症的父亲说:祝贺你,祝贺你的儿子找到了女朋友!
我完全能够想象那位中国式父亲的郁闷心境。
尽管我自认为教育理念比较前卫,但我和先生带着儿子在希腊生活几年后,面对外国父母对这件事情的宽容程度,还是感叹:中国教育与国外教育之间,相隔着不止一个海或一个洋。
最早受到触动是在我们去儿子的同学阿历克斯家做客时。阿历克斯的父亲老阿历克斯是黎巴嫩人,经商,母亲琳达是希腊人。上他们家去的时候,儿子自去找阿历克斯玩儿,琳达一般忙着下厨,我们就跟老阿历克斯聊天。
其中一个重要话题当然是孩子。那天坐在他们家花园里,老阿历克斯看着花园外,试图指给我们看邻居家的女孩,说阿历克斯曾经爱上过那个美丽的姑娘,后来不知道为什么闹翻,两个人互不说话了。那副顽皮的样子,不像父亲,倒像一个恶作剧的哥哥。
接着他话锋一转,谈起最近学校组织去西班牙的一次活动。我们说儿子因故没有参加。老阿历克斯于是说,阿历克斯是因为同一年级一个他喜欢的女孩而去的。“或许阿历克斯已经失去了童贞。”他说。
我吃了一惊。心想这属于隐私问题,不该这么公开谈论吧?但同时觉得这也是一个了解国外家庭教育的机会,于是问他:“阿历克斯会跟你说这么隐秘的事情吗?”
“他当然不会,我只是猜测而已。”老阿历克斯大笑。
无独有偶。我们邻居迪米特里斯和海伦娜夫妇都出身世家,毕业于名校,海伦娜是国际保险公司代理;迪米特里斯则开了一家国际船舶咨询公司,跟很多中国公司合作。因此他们夫妇对中国人比其他邻居要亲近许多。他们家儿子乔治比我家儿子小三岁。
乔治13岁那一年,海伦娜见我就说:“你不知道乔治现在多有意思。他经常在房间里走来走去,嘴里不停地念叨‘我想要性,我想要性’,简直就像有火在他身体里燃烧一样。”
我想问她,那你们什么态度?又觉得不妥。好在海伦娜根本不需要我追问。“我们每天就这么看着他在房间里转圈,觉得特好玩。”海伦娜接着说,“直到有一天,他去问迪米特里斯,‘爸爸,你觉得什么时候该有性生活?’迪米特里斯告诉他,‘这么说吧,到你觉得自己准备好的时候。’乔治想了很久,说,‘那我觉得自己还没准备好。’”
显然,大多数男孩的父母对青春期孩子的性萌动、感情萌动视为成长的自然环节,不会横加干涉。那么女孩的家长呢?
一次我和先生去学校开家长会,一位中年男士从人群里出来,主动跟我们打招呼。他自我介绍是阿维拉的父亲。阿维拉嗓音极好,长相甜美,是学校戏剧演出、音乐会的台柱子,我们看过她的精彩表演,印象十分深刻。
我们赞美了她的女儿,我加了一句:“阿维拉和陈(我儿子)是好朋友。”
“我知道,我知道,”他回答:“在圣托里尼,你儿子拍了很多我女儿的照片。”他狡诘地冲我们一挤眼,我们都会心而笑。
阿维拉父亲指的是一次学校组织去圣托里尼春游的事情。由于那是儿子来希腊之后的第一次春游,他带了相机去拍照。回来后我一看,卡上三分之一的照片都是阿维拉的,引起了我的注意。儿子的解释是阿维拉很上相。没想到阿维拉的父亲同样注意到了,且以这种轻松自然的态度跟我们交流。
同样的情形发生在米兰达身上。米兰达和儿子同是交响乐队成员,米兰达是大提琴手,儿子则是贝斯、吉他手。他们是进入12年级时开始熟络起来的。大约一年半前,儿子突然对希腊传统音乐感兴趣起来,向我们隆重推荐《梦之街》专辑,我们给他买了,他每天听,还要解释《梦之街》的创作背景。
我问他怎么了解到这个音乐家的,他说是米兰达推荐的。可以想见,我们也因此接受了好几个月希腊音乐的熏陶。到了学校迎春音乐会时,我们照例去做忠实的听众。这时旁边一对夫妇问我们:“你们肯定是陈的父母吧?”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他们愉快地伸出手,说:“我们是米兰达的父母。”不难推测出,就像米兰达是一个经常出现在我家的名字一样,陈的名字,那一段也以比较高的频率出现在他们的家庭中。
希腊父母对待子女性萌动的坦然态度,让我想起中国的一句谚语:“说破的鬼不吓人。”长大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随着身体的发育,尤其是性器官的发育,青春期孩子对自身身体和异性敏感本是自然而然的过程,是成长的一部分。在这个阶段如果引导不恰当,后果完全是灾难性的。
中国父母首先觉得性是难以启齿,是不洁的。自己持有这一观念后,立即对孩子这一必然的生理心理过程戴上了有色眼镜。殊不知由于生理上的迅速生长,孩子们其实在这一阶段对于自己身体的异常情况猝不及防,甚至充满困惑和恐惧。有科学研究说,青春期时孩子会一个月长高一、两厘米,这意味着大脑要随时调整,接受日新月异的肢体,而这是不容易的,因此青春期的孩子特别容易打翻、打碎东西,甚至摔倒,以至于你纳闷:八九岁时那么身手敏捷的孩子,长到这个时候反而笨手笨脚起来。仅仅手脚的生长便会带来如此烦恼,何况还要加上性器官的成熟?
父母最担心的,莫过于孩子们偷尝禁果,意外怀孕。在身体、心理均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时,这样的事情的确是不小的伤害:虽说对女孩的伤害显性很多,但对男孩的伤害同样不能忽视。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依旧是“说破”。这一点国际学校的做法很让我们赞赏。儿子说,生物课专门有繁殖这一章,老师在讲解了植物、动物的繁殖之后,专门讲解人类的繁殖,孩子们因此对男性女性的生理结构一清二楚。儿子特意讲述了女生物老师用一根香蕉作为模具,给同学演示避孕套使用的细节。在孩子们看来,跟做一道化学实验一样自然。
所以接下来的事情一点也不奇怪了:儿子向我们推荐了一部讲述一个16岁女孩意外怀孕,如何应对的美国影片《朱诺》,我们立即下载,一起观看。固然,我们是他的父母,但更重要的是他的朋友,这样我们才可能相互了解,相互信任,也才可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国内还有跟“早恋”一样奇葩的词汇:“剩女”、“剩男”。撇开其自带的各种歧视、各种不正确不谈,单就现象而言,“早恋”和“剩男”、“剩女”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正值人生自然的性萌动、性发育时期,学校和家长挥舞着“早恋”大棒,将孩子的自然进程活活摧折,长大成人后,要在被剪除的地方再发新枝,岂有不费周折的道理?
英语里,勉强能跟“早恋”相对应的词是“puppy love”, puppy是对小小狗的昵称,大概觉得少男少女之间的情感就像人们对小小狗的感情一样,自然,但不会长久。
英语里另一个相关的词是teenage。英语数字从13到19,词尾都是teen,teenage由teen和age(年纪)组成,指的就是从13-19岁的年龄段。这是成人之前生理生长的第二高峰期。因此有另一个更为正式的词:adolescence。adolescence源于拉丁语,本意是“长大”。汉语里一般都将这两个词译为青春期。汉译更美,却少了原词的精准。
儿子曾问过我们,在他18岁生日时送他什么做礼物,我和先生异口同声回答:避孕套!在他追问我,会不会对他喜欢的女孩穷根究底,查证人家祖宗三代的历史时,我回答不会,因为我相信你找女朋友的眼光,肯定不会比你爸爸差……
转瞬间,儿子已经过了18岁。他变得笃定、自信起来,不再热衷于跟女孩接触,兴趣明显转移到学业、考驾照等方面。“我不会拒绝女性朋友,但不会找女朋友。要等大学毕业,找到工作,自己挣钱后,才谈女朋友。”我但笑不语,自豪中带有些许伤感。他的teen岁月只剩下不到一年的时间,他已进入最后的准备阶段,以迎接成人世界的一切:责任、竞争、孤独……当然,还有爱情。
(图片来自网络)
⊙ 本文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长按二维码 即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