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 | 教育,让一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


“教育,就是让一个人成为最好版本的自己。”——马洛斯
● ● ●
在《三联生活周刊》的20年中,对教育话题的讨论开始得并不早。2009年,我们开启“大学系列”,探访世界顶尖高校,去还原大学所代表的最纯粹的意义——它是一个世界相遇、讨论、生产知识的场所。
2012年起,每年儿童节左右都会推出一期讨论儿童教育的杂志, 心理学家高普尼克将儿童的心智特征总结为三种基本能力:学习、想象力与爱,我们渴盼的,就是守护住孩子们人生中那一段专门用于学习和想象的美好时光。细细数来,这些年的“教育专题”囊括了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孩童、小学、中学,如果今天的理想人是独立、自我控制和勇敢的人,那么学校的教育职责就在于,培养接近这种理想的人。
● ● ●
给孩子讲睡前故事,大概是每一个父母都会做的,绘本用最直接最有趣的方式,将这种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合作想象”放在一个平等对话的空间。2014年,我们推出《绘本,陪伴与成长》,让更多父母用绘本的方式给孩子们童年留下美好的图景。

第831期(2015年4月13日)
童年通常承担着“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重任。在童年对孩子进行智力、体力、知识的训练,被认为是一种负责任的远虑,保护孩子在将来的激烈竞争中不致落败。但如果孩子能在幼年时感受过发自肺腑的深刻快乐,他可能建立了一条与未来的精神通道。虽然记忆里只是片刻,但那种淋漓尽致的快乐,让人在多年后即使身处最低谷,也有一种免于崩溃的力量。家长应该为孩子守护一个怎样的童年,是2012年提出的思考。
第685期(2012年6月04日)
玩,是小孩身上最原始的冲动与天性,到底从何而起?而作为成年人的我们,又是自何时失去的呢?为了让这份天性可以维持得更久一些,大可以放手大胆地让孩子自由玩耍。在2015年的这期杂志中,我们提供了多种“玩”的方式——艺术展、音乐会、旅行、亲近自然,而重要的是要看孩子喜欢怎么玩。
第838期(2015年6月01日)
当其他孩子都去课外班时,你能否按捺得住?从小学英语已经成为家默认的童年进修项目之一,就英语学习本身而言,其实并不存在“起跑线”,任何年龄阶段的人都可以学好,但家长们则认为,“起跑线”始终存在,因此,我们来讨论到底几岁开始学英语,又该怎么学。
第760期(2013年11月04日)
家长如此重视孩子英语的另外一个原因,也是更长远的打算,就是希望有朝一日给孩子高考之外的选择:上国际班、申请国外大学或者直接去国外读中学。如果说高考应试体系是一条中国主流成长之路;那么这些孩子则进入了一个“非主流”的成长路径。他们将按照西方大学入学要求学习、考试,安排社会实践。选择意味着机会也带来苦恼。无论能力还是观念,他们必须适应一个新的体系。
第737期(2013年6月03日)
2014年,我们将视线放到了国外的小学教育,记者走访伦敦、纽约、堪培拉等地,探访西方的儿童教育模式。而当我们关注“别人的教育”中种种颇具诱惑力的个体感受时,别忘了这正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提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问题:我们的孩子是什么?他们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是什么?教育应该如何帮助他们成长?

第792期(2014年6月30日)
将孩子送去西方国家上中学,是随波逐流,还是理性选择?国外的中学教育到底能够提供什么?为了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从2015年开始,将陆续开始对英国、美国等国家代表性中学的考察,试图探讨他们各自的教育模式,以提供一个参照系。第一站就是赫赫有名的英国国学。
第866期(2015年12月14日)
大学是一个自在的生命体,在这生命体之内,蕴含着独一无二的精神与气质。“大学系列”始自2009年,我们每年走访一个世界一流大学——剑桥、麻省理工、海德堡、斯坦福、哈佛、牛津、耶鲁,至今已做过七所大学的专题。高等教育究竟应是什么?大学究竟应为每一个有志青年提供一条什么样的知性路径?这是我们每年持续深入考察一所大学的肌理的真实目的。


⊙ 本文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长按二维码 即刻关注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