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三联生活周刊”可以快速订阅,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近几年来育儿理论和心理学理论,似乎都在不断强调孩子的玻璃心,强调孩子的脆弱性。我们的生活和教育,都是精致化、柔软化,已经到了令人纠结的程度。生活的泥沙俱下,包括其中粗砺乃至丑恶的那些部分,其实都是值得感受之处。这当然,也包括所有我所不能解释的地方,比如说人类的残忍,世界的不公平,生活本身的弱肉强食,解释欠奉。我鼓励他无尽的敏感和柔软,这是否是在鼓励一种超出负荷的情绪负担,是否在鼓励他的脆弱?或者说,这是否是我不知不觉地,把自己的脆弱,传染给了他?放弃安慰,放弃解释,呼唤他自己的强悍,培养他的钝感,这个学问,对我来说是新的,而正好养宠物以及对待动物这件事,或许是一个最好的契机。
春天养蚕,对儿子徐小宝是个惊心动魄的过程。
徐小宝一向对动物很有感情。小时候,他受伤时,自己吐口水搽,说动物就是这么干。他发明个游戏,朝某目的地狂跑,快接近时又骤然停下,说动物追捕猎物时,随时需要在悬崖前赶紧煞脚,所以必须锻炼说停就停的习惯。
更小的时候有一次,临睡前他突然对我说,妈妈,我很伤心。
我问怎么了。
他说,有两种动物,因为它们没有恐惧,不知道害怕,所以人类来袭击它们的时候,它们不懂得躲藏,只会傻呆呆地站在原位,结果它们就全被人类杀掉了,它们就灭绝了。其中一种是海牛,另一种叫什么鸟,我忘了。
说着他开始使用哭腔:“所以它们灭绝了,它们一个都没有了……,我好恨人类啊……”
他说,“动物不会说话,人类总是不理解动物”。又说:“各种动物都有残忍和不残忍的地方,但只有人类的残忍是故意的。因为人类聪明,只有人类中的坏人是真的坏人,动物的智慧比较低,动物中没有真正的坏人。”沉默很久后,他长太息兮:“在我还没出生之前,就更少人理解动物了”。
幼儿园发的家园联系手册要让家长每一周都笔录孩子的心声,他第一周的心声是:我希望小朋友们都爱护动物,不要老是去惹蜜蜂,蜜蜂蜇了人类,自己也会死的。第二周的心声是:小朋友欺负动物,以后动物会与人类为敌的,能不能让校长看到这句话?第三周的心声是:能不能让国家主席教育小孩都要爱护动物……。他还说如果由他来开一个学校,他要上一门课,叫“如何保护动物”。
总之,他对动物的爱几乎成为我的困扰。比如他见到小朋友玩弄动物就要哭闹,比如我不敢买活鱼活虾回家,并非因为他不爱吃这些,而是他声称只吃“自然老死”的动物。我曾经疏忽带他去过一次菜市场,那基本是一场痛苦的天人之战,说来几近矫情。
这个春季,学校说让每个小孩都养蚕,我听了暗暗为徐小宝高兴。他那么喜欢动物,这下一定是得其所哉。
老师给每个小朋友发了十条小幼蚕,让他们保证要善待这些小动物。徐小宝说,他在心里发誓,如果不善待它们,他就受天打雷劈。
谁知命运多舛,没过几天,十条小蚕死了三条,而且死得不明不白。徐小宝呵护备至,给它们吃的桑叶精心洗过又反复晾干,每天用看着自己幼崽的眼神看着它们,手也不敢多碰,怕自己的手里有细菌。他们的蚕养在教室里,上美术课的时候,也许需要写生,每个孩子要捧着那个装蚕的鞋盒子到美术室去,小宝怀疑其中有一条是被自己在美术室里不小心踩死的。
原因呢?他说,他看到蚕死了,就担心是自己踩死的,所以就把自己的鞋底拿起来看了很久,在鞋子底的印子中间有一些痕迹,可能是蚕的血液。他哽咽了,说不下去。
那么被踩死的蚕在哪里呢?在盒子里。但是脚那么大,踩的话肯定全踩死了。再说被踩过的蚕肯定是扁了,你死掉的蚕扁了吗?他经不起提问,不想再说,只抹着眼睛。而我基本可以确定,这是一个因为太过珍惜的笨手笨脚的小孩的错乱判断。蚕肯定不是他踩死的。可我怎么劝说,都缓解不了他的心理压力。
那天晚上正好春雷阵阵,徐小宝觉得自己要被雷劈了。他无法入睡,寤寐思服。其实他的遭遇并不是最差的,我在班级的群上看到有另外的家长说,自家小孩养的蚕也死了几条,我告诉徐小宝,但似乎无法安慰到他。班上还有一个叫思量的小朋友,他的蚕丢在校车上忘记带,想起来时去找已经找不到了。我赶紧把这个噩耗告诉徐小宝,是为了安慰他。他悲悯地感慨,说,如果我是思量,我现在肯定变成植物人了。我问为什么?他说,太痛苦了。
接下来每次徐小宝打开装蚕的鞋盒子,都是长吸一口气,仿佛很担心打开后会看到惨不忍睹的局面。他害怕他的蚕又会莫名地死去一条。这种不幸又发生一次,同样是原因不明。幸好只发生了一次,但是徐小宝的提心吊胆已经感染了全家人,我每次在他打开鞋盒子时,心也提到了嗓子眼儿。直到剩下的这几条蚕结了茧,我们才松口气,把心放下来。
其间徐小宝发烧去看了趟中医,他一直念叨着,希望医生别给他开“僵蚕”那味药,不然的话,他养的蚕宝宝会跟他拼命的。
养蚕养到这么掏心掏肺又伤筋动骨,何况养别的宠物乎?其实我小时候也养蚕,蚕也死过,都没这么麻烦。通过这次经历,我几乎放弃了给徐小宝养宠物的心了。孩子感情丰富,内心柔软,肯定是好的,值得鼓励的,但一个母亲的直觉,让我隐隐觉得,这里面有有一点什么不妥的地方。
无意间看了一本小说叫《万物的签名》。里面,阿尔玛的妈妈给我很深的印象。作妈妈是个新学问,并没有预科班可以学习,而阿尔玛的妈妈比阿特丽克斯却是这方面的天才。
比阿特丽克斯认为,不亲自教孩子思考的父母,是不可原谅的。她对任何所谓“无害的娱乐”都持怀疑态度,她相信对感官保持无动于衷,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尊严,比如说,酒馆,涂脂抹粉,吃冰激淋,除夕夜庆典,这些都属于她反对的事物,总之她认为对感官的淡漠,正是尊严的定义。还有,她说历史上没有哪个吃得饱、体质好的聪明女孩死于学问过多。
这些教育的要义,形成了阿尔玛的性格质地重要的一部分,她生长成一个卓越的女科学家,但比起她的成就,更重要的是她充满生命力的性格,强悍的心灵,这些都与母亲的影响不无关系。令我感到大有触动的,是母亲比阿特丽克斯对动物的态度。阿尔玛在白亩庄园里酣畅地探索时,她搜集过甲虫,蜘蛛和飞蛾——
“有一天,她看着一条带条纹的大蛇,被另一条更大的黑蛇活活吞噬——其过程长达数小时之久,是一场骇人的奇观。她看见虎蜘蛛在腐叶层深凿管柱,知更鸟从河岸收集苔藓和泥土,用来筑巢。她收养一只漂亮的毛毛虫(按毛毛虫的标准算是漂亮了),把它用叶子卷起来带回家当朋友,可是她后来不小心坐在它上面,弄死了它。那是一次严重的打击,可你还是得继续过活。这是她母亲说的话:停止哭泣,继续过活。动物总是会死,她母亲说道。有些动物,比方羊和牛,生来除了死之外,别无其它用途。你不能哀悼每一次的死亡。到了八岁。在比阿特丽克斯的协助下,阿尔玛已经解剖过羊头。”
这个母亲太酷了。“你不能哀悼每一次死亡。”这话对我是一个很大的启示。我自己在育儿过程中,放大了自己身上残存的很多小布尔乔亚情怀,对所有柔软的情感都以迹近小心的态度呵护有加。而我并没有觉察到,对柔软的呵护,也许,是对成长的一种扼杀。
比如说,徐小宝的多情,还不止对动物。他不愿意搬家,不愿更换家具,因为他觉得对一个地方看久了就有感情。鞋子衣服用品,所有东西旧了他不愿意扔,因为都有感情。有一次在路上见到一个流浪汉,我把围巾送给他,小宝哭了,说他思念那条围巾。他说他愿意我送别人钱,不要送给别人我们用过的东西。
“我觉得东西都有灵魂。”他说。是的,用我们日趋精致的育儿理论来看,我也觉得儿子说了一句非常诗意的话。事实上,之前我也曾对他如此多情的心性百般呵护,几乎可以称得上是鼓励。直到现在才发现,这过份的柔软和多情未必是好事。
生活的泥沙俱下,包括其中粗砺乃至丑恶的那些部分,其实都是值得感受之处。这当然,也包括所有我所不能解释的地方,比如说人类的残忍,世界的不公平,生活本身的弱肉强食,解释欠奉。我鼓励他无尽的敏感和柔软,这是否是在鼓励一种超出负荷的情绪负担,是否在鼓励他的脆弱?或者说,这是否是我不知不觉地,把自己的脆弱,传染给了他?
我曾在微博上谈到徐小宝困惑于人要吃动物这件事,有人回答我说,告诉徐小宝,有些动物的使命就是被吃,如果不吃会让它们在朋友跟前没面子。这个回答虽然无厘头,但是却缓解了我对这件事过于严肃的担心。
近几年来育儿理论和心理学理论,似乎都在不断强调孩子的玻璃心,强调孩子的脆弱性。我们的生活和教育,都是精致化、柔软化,已经到了令人纠结的程度。而之前,我虽隐隐感到不妥,却并不知道如何是好,正是阿尔玛的母亲,给了我一个相反的榜样:
“阿尔玛的母亲是个多才多艺的女人,可是安慰的才能不在其中。正如比阿特丽克斯常说的,任何一个年纪已经不小、可以自己走路、说话和推理的孩子,都应该在没有任何帮助的情况下安慰自己。”
放弃安慰,放弃解释,呼唤他自己的强悍,培养他的钝感,这个学问,对我来说是新的,而正好是养宠物以及对待动物这件事,或许是一个最好的契机。
最后说一下,最近徐小宝在朋友家弄来了很多新的宠物,是一些长在泥土里的鼠妇、剪刀虫,装在一个废弃的饼干盒里,黑呼呼地在泥土里钻来钻去,不细看也看不清,靠一点点果皮就可以活得很好。也许很少人会把这种动物当成宠物,不过我认为很好,耐折腾,皮实,经活,就像我对徐小宝的期望。泥沙俱下地成长吧。
(图片来自网络)
⊙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本期新刊《与阿列克谢耶维奇面对面:苏维埃人的「二手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