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烹调是孩子必备的生存技能



我秉持的教育理念之一是:烹调是一项必备的生存技能,母亲有责任打小就教给孩子。我在厨房忙活的时候,就让儿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捡葱。每次揉面,都会给儿子一团,让他参与其中。儿子大了,我开始手把手教他下厨房。儿子学得很快,并让我们从中受益。儿子到英国读大学的时候,入校前,他与各个国家的同学在脸书群里交流,由于他会做厨,立即有不少人表示愿意跟他做室友。烹调为儿子大学生活迅速交到朋友创造了便利条件。也因为这一技能,让我们对他初次离家,独立生活不那么挂牵。他能够替我们照顾好自己了。
2015年大热的科幻片《火星救援》里,马特·达蒙饰演的宇航员马克·沃特尼意外被留在了火星上。下一次火星任务要等四年,而航天基地内的补给仅够维持31天。为了自救,沃特尼决定在火星上种植作物,以延续生机。当他经过多次失败,终于种出土豆,并烹调成食物,津津有味吃起来时,一同观看电影的我家儿子忍不住碰碰我的手,我们会心而笑。
电影散场后,我对儿子说,你看,只要学会种土豆,你就可能在外太空生存;儿子则说,以后如果有机会遇到达蒙,一定要拿一个土豆请他签名。我们哈哈大笑。儿子跟我一样是土豆控。这部分源于家族经历:我小时候,购粮证上定量的粮食不够吃,爸妈曾在任教的学校周围开荒种地,我和哥哥因此很小就会种玉米蔬菜等,哥哥种出过一斤多重的大土豆,这个故事,我给儿子讲过很多遍。
种植在花盆中的土豆
儿子也喜欢种土豆。他给我要了个花盆,按我教的方法,切了土豆埋进土里,放置在阳台上,直到发芽长叶开花。可最后土豆长成时,他却舍不得挖出来吃,就留在花盆里,第二年重新随季节枯荣,如今已经四年了。
土豆是我们家餐桌上最常见的食材。最重要的是,《火星救援》切合了我秉持的教育理念之一:烹调是一项必备的生存技能,母亲有责任打小就教给孩子。这,也源于家族故事。
我第一次踏进公婆家门时,在灶前忙活着为一家子人准备食物的婆婆骄傲地对我说:“我的这些儿(子)们,我都没让他们进过厨房。”我心里咯噔一下,心想我完了。
不是我不会做厨。相反地,身为长女,从小我就是母亲的帮手,洗衣做家务照顾弟妹,做饭自然不在话下。但随后我早早离家,经过长长的单身生活后,我特别清楚烹调的重要性:哪天我卧病在床,可怎么办呢?
先生虽然是幺儿,却没有幺儿被娇惯的毛病,人很勤快,且愿意改正一切有可能危及我们小家庭安定团结的不足之处。比如回北京后他立即表示要身体力行下厨房,做出了一顿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炸酱面,黑乎乎一团,我居然咽了下去,从此之后也不让他进厨房了。

但总有例外。那就是我生孩子的时候。先生兴冲冲在家附近的早市上买了一只柴鸡,大火烧着炖,汤熬干了就加水,整整4小时,然后送到北大医院给我。那种木柴一样的鸡肉味道,同样让我永世不忘。儿子7天时,我重返厨房。先生抱着儿子,笑眯眯地说:“妈妈终于忍无可忍了!”
那一刻,我再次痛下决心,一定要教儿子做厨。我炒好菜,把儿子抱过来,亲着他的小脸,在心里说,儿子,你一定要做一个跟妈妈一样,在厨房转一圈就可以做出美味佳肴的人。不是让别人享福,而是自己享福。
儿子一岁零两个月,先生到菲律宾做驻外记者去了。当时的政策不允许带6岁以下孩子随任,我只能留在国内照顾儿子。可怜先生在马尼拉的两年,主要就靠我教给他的、两道最简单的菜式——蒜泥白菜和炖排骨——存活下来。我一直没忍心把这事告诉婆婆,只是下决心要改变之。
此后我在厨房忙活的时候,就让儿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捡葱;先生要是没事,我也让他帮着洗菜什么的。谁也不能保证跟谁一辈子,我经常对他们说,看多了你们自然也会上手,男人当自立。

我是南方人,成功地让生长在北方的先生和儿子喜欢上了南方菜式。但到了斯里兰卡后,我却跟从青岛来的几个朋友学做馒头、花卷,以满足先生的北方口味。每次揉面,都会给儿子一团,让他任意玩儿,可以跟我们学着做馒头花卷,也可以自己捏其他形状,没有具体要求,只是让他参与其中。
有趣的是,儿子就读的科伦坡国际学校有很多课外俱乐部,其中一个竟然是做厨。由于我的倡导,儿子报这个俱乐部也就不奇怪了。他很快学会了做三文治,回到家,周末时就做给我们吃,显示“教学成果”。但似乎也就三文治而已。一个学期后,儿子失去兴趣,转而选其他俱乐部去了。
到了希腊,儿子大了,独立意识很强,我开始手把手教他下厨房:从安全使用菜刀、如何控制火候,一直到炒菜时避免被油烫伤。儿子学得很快,并让我们从中受益:我们外出采访,临回家时就给儿子打电话,或是让他煮上饭,我回来做菜;或是干脆让他饭菜都做了,具体视他的作业多少、心情如何而定。
掌握了下厨的基本规则后,儿子便不愿亦步亦趋跟我做同样的菜式,而是自己上网查找菜谱。一次在做我教给他的贵州燃面时,他查到了将花生用擀面杖辗碎加入会大大提味的配方,立即尝试,果然做出跟老妈不一样的风味来。
日本咖喱饭
我一直为自己没有学会做斯里兰卡的咖喱饭而感到遗憾,这让我们在怀念咖喱味美食的时候无以慰籍。儿子于是上网查到相对简单的日本咖喱饭食谱,先去超市买了咖喱粉等食材,照章做出,而且精心摆盘,养眼解馋。我将图片和配方发到一个有在日本生活的朋友的群,那位朋友评论说,调料做得地道而精细。
有一段儿子选修意大利语,而网上出现了一种解构传统宗教的“飞行意大利面教派”,“教友们”举行“宗教仪式”,便是煮一锅意大利面条同吃,这个“教派”最终在荷兰正式注册,成为世界上最新的“宗教”。儿子无意于加入这个“教派”,但这种类似行为艺术的反传统方式,让他迷上了做意大利面条,尝试了多种不同的意大利面配方,而且有朋友来家里,他如果有空,也乐于展示自己的意面厨艺,以至于我们的朋友、中央电视台驻雅典的小记者去意大利时,专门给他捎回一种微辣的意面调料做礼物。

我们都开始学做希腊菜,不过兴趣点有所不同,我爱做羊排、烤鱼等,儿子爱做沙拉、炸奶酪。希腊、罗马人自古即有记录历史、探究身边各种物事的习惯,典籍中时常带出各种食材来,于是食物便有了文化。比如红鲻鱼。红鲻鱼是最地道的地中海鱼类,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即是著名的美食,古罗马博物学家老普林尼不仅记载了购买红鲻鱼需要大把银子,还记载了贵族们饲养红鲻鱼的过程。古罗马时期,红鲻鱼究竟值多少银子?答案是跟其重量相同。有败家的贵族卖掉奴隶换银子买红鲻鱼的案例,被忠于记录的历史学家们留存。
希腊人养羊的方式别具一格。他们会把羊用船运到荒岛上,在海边凿出专供羊解渴的淡水,一年后再开船来收,由此知道希腊羊肉的美味来自自由与原野。希腊人是如此钟爱羊肉,以至于要专门塑造一个羊头羊蹄子的潘神来纪念之,并且把马拉松抗击波斯大军入侵的胜利,归于潘神对雅典人的眷顾。我经常对儿子说,餐桌上有关食物来源的历史话题,往往是最佳的佐料,能令宴会生色,食客胃口大开。
除了文化,食物更主要地,与健康密切相关。到希腊后我和先生开始跑马拉松,发现只有运动与食物相互调剂,才能拥有真正的健美与健康。我们于是查找大量关于健康饮食的资料,先生尤甚,潜心研究之后,专门打印出专家推荐的、有关跑步的健康食物与果蔬,贴在冰箱门上,供购买、烹调时做参考。这事对儿子影响甚大。到了高中最后两年,他开始练健身,便事先做功课,除了健身的注意事项之外,还告诉我他需要与健身相匹配的食谱,主要是需要增加蛋白质。自然,我们的食谱,就要考虑跑步与健身相结合了。

转眼儿子就到了到英国读大学的时候。入校前,他与各个国家的同学在脸书群里交流,由于他会做厨,立即有不少人表示愿意跟他做室友。接到录取通知书后,发现他的宿舍虽然是单人间,免了跟别人同住的麻烦,但宿舍楼距离学校本部三公里,需至少自己做早餐和晚餐——楼里为此设置了公共厨房。这下儿子做厨的本领立即派上用场,刚到不久即跟一个日本同学、一个越南同学和一个菲律宾同学合伙包饺子了。一次他跟我说,他们宿舍楼有很多女孩子,我跟他开玩笑:当心被女孩子吃了;儿子回答:是要当心我做的饭被她们吃了!
显然,烹调为儿子大学生活迅速交到朋友创造了便利条件。也因为这一技能,让我们对他初次离家,独立生活不那么挂牵。他能够替我们照顾好自己了。儿子曾说,妈妈的菜里,有一种餐馆里厨师没有的调料,那就是爱;我想,除了厨艺,我也把这一特殊的调料传给了他。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回顾往期可点击:
逃离国际教育,公立学校让我们一家“上岸”
“拼娃”是条不归路
孩子的“呆瓜”兴趣,要不要陪着一起疯?
那些“善良而无用”的孩子,是怎样养成的?
妈妈努力学习,孩子看在眼里
创建你自己的“拼图式”记忆方法
我们父母的孩子,都如何谈论他们的父母?
⊙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以下封面图
一键下单新刊「美国之惑」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