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9日,英国王子哈里迎娶女友梅根。这场世纪婚礼的每一个细节都成为全球话题。
5月19日,在海边小小的儿童机构三五锄里,同样有一场筹备许久的婚礼正在进行。在此前数日,我们每个成人都收到孩子递来的婚礼请帖。请帖封面是孩子们用稚嫩的画笔画出的新娘小像,内里注明邀请我参加他们老师的婚礼。比起哈里王子大婚,这场婚礼虽然简单质朴,却也别致。它由一群4—6岁孩子主导设计的。
为老师筹办婚礼
一个月前,孩子们非常热爱的慧君老师向三五锄请辞。听到这个消息的孩子们都炸开了锅:“慧君老师不能走!”“慧君老师为什么不要我们?”老师们慢慢和他们解释,因为慧君老师的男朋友在外地,他们要结婚住在一起了, 所以必须离开。
作为一个幼儿组织,总会有人离开。在过去的五年里,三五锄与孩子一起,面对了许多次离别。作为站在原地,作为“被留下”的那一个,年幼孩子对离别的接受,大都很被动。孩子们往往需要去接受依恋许久的老师、相伴多日的玩伴,耳鬓厮磨的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某日突然不告而别。即便后来再回来,大多数孩子也已然在生活习得中,对“离别”竖起警惕和敌意。一谈到某某人要离开,就等同于“被抛弃”,等同于“孤独”,等同于“生活失去控制”,因此大哭大闹,无理反抗。
成人要如何带领孩子,直视骄阳,更深刻地理解“离别”背后隐藏的生命意义?
从这个角度上看,慧君老师因为结婚而辞职所产生的“离别”,有了特殊的内涵。这个“离别”有别于“出差”、“搬家”、“回乡”,有了孩子极其感兴趣的重要元素:”结婚“。4、5岁的孩子,遇到喜欢的人,总是欢欣鼓舞、百折不挠地要求和对方“结婚
”。一提起婚礼,女孩就念念不忘“公主裙”、男孩就唠叨着“好吃的”。这样的离别里,蕴含着巨大的、儿童可感知的喜悦和成长。在“我的老师(我爱的人)因为结婚(我喜欢的游戏)要离开我们(我不喜欢、不可控的事件)”这个事件里,含纳多重面向──
真正的离别只是带来痛苦吗?
结婚和婚礼除了“打扮成王子和公主”,还有什么?还会带来什么?
“结婚”以后,大家就像“王子和公主”幸福的生活下去了嘛?
如此种种,通通指向所有人某项至关重要的终身学习:“亲密关系”的学习。
幼儿怎样进一步理解“亲密关系”?他们如何在人生中获得珍贵的护持,学习用思考辩证的眼光,去看待终其一生如影随形的甜蜜、分离、失败、破碎和旷日持久的聚合?
面对这特殊的契机和种种困惑,我们萌生了一个非常大胆的想法。三五锄老师们决定发起一场“为慧君老师筹办婚礼”的项目制学习计划。耗时一个月,引导和协助孩子,为自己老师筹办一个真正的婚礼。
为期一个月的艰难筹备
这场婚礼筹备期40%的时间,是由一场场关键讨论组成的。老师们带着一帮4—6岁的孩子,一起讨论“亲密关系”中基础且重要的那些问题。
起初的讨论极其混乱。
老师问孩子们:“结婚是为了什么?”
“结婚是为了生孩子。”有的孩子说。
“结婚是为了庆祝一个女人或一个男人找到他爱的人。”另一个孩子说。
“结婚就是要变成老婆婆了。”还有的孩子说。
“为什么我们一起讨论结婚呢?”老师又问。
“因为慧君要结婚了!”一个孩子说。
“我不想要慧君结婚。”另一个孩子说。
“慧君可以结婚,但不能离开我们!” 还有的孩子说。
“为什么你们不想慧君离开呢?”老师再一次发问。
“因为慧君是我们的老师。我们爱她!”孩子们说。
“那么,什么是爱?”老师紧接着问。
孩子们一片静默。
很久后,一个五岁半小女孩举起手。她站起身,不太有底气地回答——
“爱,就是把别人看得比自己重要。”
这次讨论后,孩子们开始有意识地收集和罗列自己所能想到与婚礼有关的问题。下一次聚会时,也集体同意成立“筹办婚礼”幼儿项目组,和老师签订了婚礼执行合同。
在此之后的一个月里,孩子们围绕“婚礼”进行了方方面面的深入学习。首先, 他们要一起了解古今中外婚礼的不同,由有过“媒婆”经验的成人担纲,讲述了孩子们所在闽南地区婚礼的古老习俗。
比如,闽南婚礼还保留着“挽面”的习俗
但歪楼的孩子是这样理解的:
“就是碗里有面吗?”
比如,闽南婚礼要在半夜接亲,是因为古时候害怕白天新娘会被抢走。
但孩子们是这样认为的:
“晚上比较热闹呀!”
“晚上有灯,婚礼会更漂亮。”
比如,闽南婚礼还有新娘要用煮鸡蛋的水擦身,以寓意新生。
孩子们听到后完全目瞪口呆!
……
他们要听取有丰富经验的婚庆公司之建议,并采访准新娘准新郎的需求,最后投票选出这个婚礼的各个流程。
在这个过程中,许多成人都被孩子们的行为打动,纷纷加入这场极其特殊的“婚礼筹备”中。有烘焙达人主动请缨,承包了这场婚礼的甜品台;有视频团队,拍胸承担了整个婚礼的拍摄;也有婚礼策划人,决定和孩子们合力进行婚礼上的环境创设与布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团队还围绕这个婚礼筹办活动制作了专题节目(当然,在后面的日子里,作为乙方,他们都被甲方朝令夕改的熊孩子们搞疯了!)于是,一个动力,驱动着孩子们,乃至孩子们身边许多成人,踏入这场寻找亲密关系意义的旅程。
真正需要学习“婚姻”的是大人
哈里王子大婚前后,新娘梅根的家人集体整出了各种幺蛾子──这件事,暴露了自古以来喜大普奔婚礼背后埋藏着的“黑洞”。在新的“亲密关系”缔结之时,许多原来固有的关系产生的波动,引发一系列悲喜交集的连锁效应。而在其中,诚如《亲密关系》这本书说的,有过失败经验的人,更容易显露情绪破绽。
这场孩子为老师筹办的婚礼,过程中也并非毫无波折。
负责婚礼拍摄的视频团队邀请许多成人为孩子们录制短视频,向孩子们讲述自己对婚姻和家庭的看法。有一些成人带来了自己婚礼的信物, 带来了记忆里的故事。但大部分被邀请的成人都缺席了。
问及原因,有位妈妈很坦诚地对我说:“我结婚十年了。我女儿现在四岁半。她相信所有婚礼的新娘和新郎最后都变成了王子和公主,愉快地生活下去。我不知道怎么和她谈我现在对婚姻的看法。怎么讲,才能既不需要我说谎,也能让她相信婚姻就是特别美好的?我想不清楚。”
有一对婚龄一年的九零后夫妇倒是很开心地跑来录视频。在镜头前他们俩各自撂开衣服秀伤口:“看到没,看到没,这个乌青就是他那天打的!”“我脖子这里是她咬的。”“他还扯了我的头发!”末了还异口同声对着镜头说:“小朋友们,结婚以后别打架哦!”小夫妻俩嘻嘻哈哈录完视频,旁边有位“婚龄7年”的少妇冷眼旁观,她后来点评说:“他们好恩爱啊。
等结婚七年后,夫妻都不愿意在把手主动放在对方身上了吧。”
童话故事只是聚焦了王子和公主克服万难,喜结良缘的那个瞬间。只是聚焦了人生某个当下的决定。然而,当结婚一年、七年、十年、十五年、二十年……之后,
当亲密关系大部分构成,已然不是甜美的誓言、不是吻和鲜花,而是失败感、辜负感、是日常的一地鸡毛,是怨怒和冷漠时,我们该怎么向孩子,向我们的初心讲述我们后来的际遇?我们还有没有力量,抛下已知的怨尤和不满,和孩子一起赞叹亲密关系的甜蜜与持久?
包括我在内,许多成人在这里卡壳了。
没想到,没过几天,我突然得到了某个从天而降的神秘契机。
要说明这件事,还得说说这段时间我的际遇。
作为“为老师筹办婚礼”半吊子的顾问,实际上那段时间我都没空参与其中。4月初,我妈妈得了一场肺炎,反复高烧,住了一段时间医院。在她慢慢康复起来的那段时间里,一个春天的清晨,她突然自然而然地对我交代起“后事”。并且说,日后,她和我爸爸的牌位要放在一起。
作为他们的独生女,没有人比我更了解我爸我妈的婚姻,了解他们俩的性格。了解我妈对我爸数十年如一日的唠叨(哪怕我爸现在失聪了,这样的唠叨也锲而不舍地天天进行)。“不是吧!你以后还要和我爸在一起。你不是烦透了他吗?”我瞪大眼睛喊:“没关系的,你可以给自己自由啊!”
晨光打在我妈的脸上。她的脸一点一点红了起来。她站在那里,就像一个羞得红彤彤的小姑娘。然后,她慢慢地回答我,说:“嗯……我只是想,以后在别的地方,也许可以搭伙打麻将。”
在那一刹那,我突然发现我们之前所有对婚姻、对亲密关系的认定都错了。
长久以来,我们总是认为“当下”的我们掌握了对亲密关系最精确的理解。因此,成年人嗤笑孩子们对“公主王子婚姻”的向往;婚龄七年的人嗤笑婚龄一年的人的“热暴力”;婚龄十年的人,觉得没有人比自己更洞察夫妻间的相爱相杀……然而,在这条以婚龄长短成正比的鄙视链中,真的存在某种绝对真理吗?
或者说,我们对亲密关系的理解,已经蕴藏在自我的成长中。它像剥洋葱一样,层层叠叠,每一个面向都是当时滋味,而每一个层次都鼓励着我们进行自我超越。最终,我们所有决定与我们自己合二为一?
我们这里每一个人,都不是谁的老师。每一个人,都是“亲密关系”的终生学习者。
一场婚礼的真正指向
5月19日,英国上演着一场“王子与灰姑娘”的世纪婚礼。同日,孩子们为慧君老师筹办的婚礼在海边的三五锄举行。虽然简陋稚嫩,但我眼前的这场婚礼,和所有婚礼一样,充满童话的美好气息。它有好看的婚纱,有隆重的互换戒指环节,有卯足劲抢捧花的人群(小妈妈们都在后面哭到脱妆);有众人环绕的“世纪之吻”……
然而,在熊孩子主导的美好仪式之中,当然埋伏着许多“吓一大跳”和“怎么搞的”啊!
负责抛洒花瓣的孩子,憋笑着,只想赶紧走完这一路,背后无数大人嘟囔着:“专业一点!走慢一点!”
孩子白发苍苍的姥姥,被请来做证婚人,但刚说完一句证婚词,激动不已的新郎就大喊:“我愿意!”马上准备去亲吻新娘了。姥姥正色阻止:“不行!让我把稿子念完!”
所有大人都被感动得无以复加之时,突然一个小男孩大吼:“热死了!”开始撩起小衬衫扇风。
临到交换戒指的环节,戒童他携带的戒指们都失踪了(现场的人大惊失色)。
仪式行将结束,所有孩子都大呼:“太感动了终于可以吃蛋糕了!”
即便状况频出,笑点频生,在海边这场婚礼的最后,参与筹办婚礼的孩子们走上去,轮着拥抱他们身披婚纱的老师。经过美好又困难重重的一个月,他们终于可以自然而然对慧君老师说:“祝你快乐!”以及“再见!”
从某个角度上说,这些孩子完成了开始时他们的承诺——
“虽然不喜欢慧君离开,但我仍旧愿意慧君结婚,愿意帮慧君办婚礼!”
通过一个月的协同工作,他们也终于抵达了这次项目制学习根本意义— —
“我能努力掌控我的生活,我会表达爱!”
而对与孩子们并肩工作的成人而言,这弥足珍贵的一个月,不仅让我们重温了孩提时对“美好婚姻”的初心,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有机会从孩子的学习中真正去看到:亲密关系的意义,并不是“百分之百美好人生的开端”,而是“开启自我的崭新征程”。
在新的成长道路上,一定蛰伏着更厉害的敌人:更多的失败感、更多的被辜负、更多的琐碎日常、更多的孤独怨怒。而且我们已经不是孩子了。我们不再相信童话,甚至不再全心全意地相信对方。
然而,这并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忘记赤子之心,不再敞开心扉,不再用力去思考爱、体验爱。
当明白这件事,无论是曾经抽大麻逛夜店的“叛逆王子”哈里、离过婚有着一群“戏精”亲戚的王妃梅根,亦或是在海边由孩子们举办了婚礼的小老师,以及我们每一个承担起自己决定的成人,都已获得来自亲密关系的真正祝福。
我喜欢这场海边的小婚礼。借由这件事,所有参与的成人与孩子都收到了某种祝福,因此滋生勇气。这一点勇气,当然不能照亮孩子一生的万水千山。但足以在下一次,他们面对离别或聚合时,小声提醒说“勇敢一点”,去迎接恸哭和欢笑,迎接随之而来的、全新的觉醒体验。
(图片由作者提供)
大家都在看这些👇
好吃 | 在四川,豆瓣才是仙
全网制造“社会人佩奇”
鱼油保健管用吗?
《后来的我们》:中国父亲田壮壮
杨绛:用最难的学问忘却最深的痛苦
中美贸易大战,真的风平浪静了吗?
这部五月最火的电影,你可能还有这些不知道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以下封面图
一键下单「探访沙特阿拉伯」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周刊书店,购买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