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好啊,前两天广电总局出了偶像养成系节目要严控的新闻。▼
说真的,我第一反应是拍手叫好。什么是偶像养成系节目?其实我相信有很多朋友应该都有印象,从超女快男开始,这个模式其实已经在市场上流动了。
这是一种养成系的偶像培养计划,通过粉丝的积极参与,俗称可以让一个明星从small potato长成一个万人迷的过程。
以前听过的练习生制度,像是发布任务、日常训练、成绩考核等等环节,都极大的拉近了粉丝对偶像的参与度,甚至越到后面,粉丝对偶像的去留决定权更高,所以保证粉丝有参与度、话语权,偶像积极和粉丝发生互动和情感链接,几乎成了这类节目的统一标准。
△曾经火爆一时的网综节目《偶像练习生》
这个是现在目前非常流行的选秀类节目的操作方式,它满足用户的非常重要的心理关系点,那就是对情感链接的渴望。
在选秀养成系节目里,当你参与后,你会感觉到你跟偶像之间的距离是近的,偶像跟你之间是有互动的,比如说你可以通过提问让偶像回答你,或者说你们两个之间有个线下的一个接触,又或者是你们两个之间情感上的一个共鸣,所以在偶像选秀类节目出来的时候,基本上弥补了当时的市场空缺,满足了大众的非常重要的心理需求。
就好像我们一直喜欢刘德华,突然发现刘德华出现在自己面前和自己说话了,内心自然是激动无比,但如果这个刘德华是自己从小看到大的邻居家孩子呢,自己在刘德华的成长过程中就能有很大角色,能有机会成为刘德华很重要的引路人,这样子的心理兴奋点对很多人来说都是极其诱惑的。
为什么后面有很多的应援、打榜、募资等活动的出现,都是因为有这个人性诱惑在撑着,所以让粉丝参与进来无比容易,最后成为了资本想要操盘、想要从中牟利最好的突破口。
这让我想起这段时间的“双减”,有一个很大因素是因为资本过度介入到教育环节,让教育本该保持的初心都开始变了颜色,这些年出来的行业乱象甚至可以达到让全国的校外培训机构和全国的学校数量几乎持平,而三四倍薪酬从公立学校、教育中心挖人等不良竞争行为,甚至包括了对焦虑的过度渲染等等,这些都让整个行业不在维持该有的秩序,那么这个时候重拳打击,是必须为之,也是关键一环。
偶像养成类节目也是如此,之前朋友跟我说过,让孩子多看看一些明星也不是坏事,青春偶像在我们童年里也有,我们的孩子也应该享有这一份快乐。
但问题是,现在的社会偶像养成的效应越来越不纯粹了,低龄化、无门槛的情况越来越明显,多少偶像明星表面上积极向上,实际上狐假虎威?
就好像之前我说过的《“学霸君”人设翻车,我却担忧起“追星”的孩子》,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人设翻车,但粉丝热情不减的例子。回到如何为孩子树立榜样的问题,我支持并且赞同孩子需要有远大的梦想,需要有星辰和大海,但是这里面一定要有一个很核心的前提,便是厚重。
能够支撑的了我们年幼孩子往下探索力量的“榜样”和“偶像”,需要能撑得住人生这份厚重、对得起时间的考验。
哪些方面可以成为孩子思考并着眼的地方呢?
01
有杰出贡献的伟人
我们有时候谈起伟人,第一反应就是做样子,刻板,老套,但并非如此,所有的国家,历史和人物传记都是必修课,如果孩子的信仰没有根基,那么就无法立足于现实社会,去思考自己的社会价值。
我们小时候学语文,虽然只是从只言片语中了解伟人的成就,但是实际上,我们更需要通过海量的素材去走进伟人的一生。
比如袁隆平爷爷,我们对他的认知是他为中国人造了粮食,可是他的贡献却远远不止于此。
袁隆平爷爷在他的传记里,在他的记录和沉淀中,甚至包括他个人的采访、视频对话和别人对他的话里,他有着饱满的人生经历,有遗憾,有梦想,有失败,有挫折……只有在让孩子深入去感受一个伟人立体的人生,孩子才能感受到那份生命的厚重,去往更大层面去想,自己如何学习效仿这份精神力量。
明星养成最大的问题是目前的明星都过于表面,过于“人设”化,他们的很多成就和故事,都是被造出来的,我们了解的可能只是对方想让我们知道的一面,但却不是真实的全部。这样子的“粉”对孩子来说犹如水中浮萍,是无法落地生根的。
我们培养孩子的榜样力量,一定要学会如何系统、立体、追根溯源去帮助孩子建立全局观。
02
辩论地看待一个现象和话题
粉丝乱象中很大的一点是,爱就是全爱,哪怕说一点不对都是错的,还有一种情况是因为爱,所以我要说你的不对,那便是“爱之深责之切”,但凡你反对一句,那就是你的错,这两种都是畸形的不对等关系,也是不合理的心理现象。
还是以袁隆平爷爷为例,以前跟孩子聊过袁隆平爷爷后,孩子问我,那哪里可以吃到袁隆平爷爷种的水稻呢?是不是我们现在超市里卖的大米,都是袁隆平爷爷的产物?
实际上,当我们去超市遍寻粮食品类你会发现,基本上超市里是没有卖袁隆平爷爷的稻谷,为什么呢?这里的原因在哪里?那袁隆平爷爷种下的水稻,到底去了哪里呢?
喜欢一个人,和跳出个人喜好去看待一个事情、一个现象并不冲突,后者是孩子很重要的科学探究和思考能力。
当孩子发现,原来袁隆平爷爷种下的水稻,因为高产所以口味相对市场上的精耕品种肯定差点,所以现在我国的市场和民众也会自然选择少用甚至不推广这个品种。
目前袁隆平爷爷的水稻基地在全国的数量也不大,甚至有很大一部分的研究贡献是在其他国家的贫困地方做出支持,这些并不影响这个技术正在切实有效地帮助着需要的老百姓,保障着他们健康生活的口粮,这是让需要的人民都能吃上一口饭的底气,哪怕再恶劣的环境。
通过这些讨论孩子也会更深刻的明白,原来我们看不到的东西,并不代表它不重要,我们所不理解的行为,并不代表它没意义。
袁隆平爷爷的水稻研发价值,并不仅仅只是历史成绩,更没有被现在淘汰,他是在为国家兜底、为世界兜底。
03
鼓励孩子学会沉淀“从零到一“的成就
没有人的成就是独天得厚的,哪怕是全红婵这样子的跳水天才,我们其实也不能忽视,绝对不能忽视她没日没夜的练习,以及背后所承担的心理压力有多高。
养成类节目带来的造星光圈会让人有幻觉,觉得一切都是美好的,只要自己长得好看,积极一点、讨巧一些,就能够得到别人的喜好,实际上这样子的想法对孩子来说是非常危险的。
前段时间出道三天就解散的少年天团无疑就是踩了雷区,资本把造星的操作伸向了6-8岁的孩子。但现在的各种网红直播、短视频等节目,是不是也同样有这样子的效应呢?
△平均年龄只有8岁的少年天团
我很担心我们的孩子一方面在接触新的技术,一方面又因为不成熟的心理认知而被网络套牢沉迷其中,这里很重要的把关人就是父母和家庭。
让孩子学会沉下来思考,用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去思考,是我们很需要去做的事情。
假如孩子很喜欢全红婵,那么设想想,全红婵经历了怎样的一个训练过程,或者成长的过程,这些技术和训练过程是如何在全国跳水队、运动员之间产生,小学生和学校、家庭之间是怎么样的合作关系,这些其实都可以成为和孩子讨论的话题,让孩子的认知有出口。
为什么苏炳添写论文研究自己如何跑得快,会成为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这里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运动员如他,对于自己的进步和提升是精细到毫秒的。
敬畏之心,孩子一定要有。
从小没有,以后很难养成。
威廉·萨默赛特·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书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向了月亮。
我们的孩子,应该从小有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他们还小到未来的人生充满着很多变数和无穷的可能性,他们也会面对很诱惑、挑战、迷茫甚至挫败,但是实际上,在孩子还小的时候,让他们明白,原来有人一生追逐星辰,非常重要。
所以不要在为孩子树立榜样这件事情上犯两个错误:
一是觉得偶像没什么大不了,就图个热闹,我喜欢谁我孩子也要喜欢谁。
二是觉得书本里的榜样太沉重,对孩子来说刻板又无趣,不值一提。
孩子将来想成为怎么样的人,是每个父母教养需要回答的深刻议题。
如何回答这个话题也取决于孩子的世界观,取决于孩子是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孩子想对社会做出什么的贡献,取决于他对自己的要求。总的一句话来说,最终的价值就是用自己的内心去衡量。
人生漫长,转身即逝,有人见尘埃,有人见信仰。
孩子在榜样树立这件事上,更需要这样子的支点。
—————— END ———————
萌芽有话说:
虽然开学只有两天,但我已经感觉到公立学校和国际学校有很多的区别,特别在语文科目中感觉尤为明显。
就像刚开学,孩子的语文已经要从基本功开始打起,字词句篇都不能落下,还有晨诵和好词好句的积累。▼
像跟弟弟一起聊“杨修猜字”时,我们就玩起了各种不同字的部首和偏旁组合方法,我们看的明明是这样子有趣的故事。▼
但弟弟给我交的作业是这样子的作品。▼
第一个词就卡住我了,我是没法猜出啥意思,连读都不会。这里举一反三之所以成功,也多亏了他爱看字典的习惯,看大典的习惯了。
哎,你们有没有和孩子相爱相杀阅读的习惯,周末可以好好重温下。
Yours,萌芽。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评论、分享或者点赞鼓励我,都是对我最大的支持,感谢阅读!您也可以把我的公众号置顶或星标,让我们可以找到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