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于“大白话时事”公众号。
作者:星话大白。
昨天晚上,英国和欧盟共同宣布达成了一份英国脱欧的贸易协议。
延绵4年的英国脱欧肥皂剧,总算落下了帷幕,虽然这个帷幕有点千疮百孔,但总算也是有一个阶段性的结果,可以避免无协议脱欧的最糟糕情况出现。
我在12月10日的文章里也跟大家分析过,英国虽然嘴巴上很强硬,动不动就威胁要无协议退欧,但实际上英国最后关头认怂,达成脱欧协议的可能性,我个人认为是相对大一些。
这主要是因为无协议脱欧对英国的经济杀伤力太大了。
再加上当前疫情肆虐英国,还出现新的变异毒株,这使得英国经济可谓是雪上加霜,这种情况下,一旦英国无协议脱欧,很可能会导致英国经济出现难以预料的崩溃走向,这是英国所无法接受的。
所以,我之前是一直认为,英国人不管嘴巴上多强硬,各种国内舆论造势让民众做好无协议脱欧准备,但这基本都是为了在谈判里给欧盟施压造势而已,最终英国可能还是会认怂。
从这份英国脱欧贸易协议看,英国最后也的确是认怂了。
比如说,这份脱欧贸易协议里,在渔业问题上,要求欧盟渔民需在5年半内将赴英国海域捕捞的产值减少20%,而一开始英国要求减少80%。
再比如说,这份脱欧贸易协议里,不涉及英国庞大的金融业还有服务业,对于英国如何进入欧洲金融市场,还有欧洲如何进入英国金融市场,并没有做出详细的规定。
总的来说,这份脱欧贸易协议,是英国和欧盟双方,都无法接受无协议脱欧的结果情况下,所强扭出来的一个结果。
至于这个强扭出来的瓜会不会甜,只能未来的时间来证明了。
今天文章,我会来跟大家详细分析一下,为什么英国要费了那么大劲也要脱离欧盟。
同时,我还会把英国脱欧和中欧投资协定,这两件看似不相干的事情,通过抽丝剥茧来联系起来。
其实这两件事情背后,都是当前陆权国家和海权国家,在争夺未来世界发展主导权的博弈。
具体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
(1)英国为何要脱欧
有人说这是因为2016年的英国公投闹剧,让英国人一时昏了脑子决定脱欧。
不过这种说法其实并不太靠谱,民众选举虽然有可能一时冲昏脑袋,但在过去这4年时间里,英国的精英们有大把的机会可以让英国避免脱欧。
但实际上,在脱欧公投闹剧之后,英国精英们却十分热衷于把脱欧进行到底。
所以很难说只是一时脑热的行为。
并且,有很多迹象表明,2016年的英国脱欧公投,实际上就是英国精英们,利用互联网平台,首次尝试着这种通过“信息茧房”来潜移默化影响民众观点,最终达到暗中操控选举的目的。
也就是,西方国家的精英们,借助互联网信息爆炸时代的信息茧房特点,可以通过消息轰炸来引导民众的认知观点,从而将事情引导到自己所希望的方向上去。
所以,2016年的英国脱欧公投,本就是英国精英们有意识去引导民众支持脱欧,才会导致英国脱欧公投最终勉强通过。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英国脱欧公投之后,英国精英们会如此热衷于把英国脱欧执行到底。
那么英国为何要如此坚持脱欧呢?
原因很多,我来跟大家分析一些。
1、难民问题。
难民问题即使不能说是英国脱欧的主要原因,但可以肯定是一个导致英国脱欧的导火索。
2010年后,由于美国搞乱中东的政策,让中东大量难民,涌入欧洲。
这实际上本就是奥巴马政府包藏祸心,看似搞乱中东,实际是为了搞乱欧洲。
而正好,当时欧洲是以默克尔为首的白左当道,看到这么多可怜巴巴的难民,毫无疑问就直接圣母心泛滥,对这些难民是来者不拒。
结果有上百万的中东难民,在数年时间里持续涌入欧洲,光德国的入境难民数量就超过了60万。
这么多的难民,毫无疑问是超出了欧洲的承受极限,也让欧洲爆发了很多社会问题,乃至社会割裂。
原本欧洲在2015年有点受不了,准备收敛一下不接受难民了。
但是在2015年一张3岁叙利亚男童在海边溺亡的照片,一下子在西方世界掀起巨大声浪,成为难民危机爆发以来的“最揪心画面”。
于是,一下子接受难民成为了欧洲的绝对正确。就连对接受难民最抗拒的英国,当时也不得不表态,愿意多接受点难民。
然而,德国和法国要在成员国间实施强制性难民配额,但这一下子就捅了马蜂窝了。
因为英国人表示,他们不愿意承担这种强制性难民配额。
这实际上是英国脱欧事件的一个导火索。
所以在2015年欧盟决定实施强制性的难民配额分摊后,英国在2016就就进行脱欧公投。
英国人认为这些素质比较低的难民进入到英国会占用社会资源、造成社会不稳定等诸多不利因素。
说白了,英国不是不欢迎移民,他们欢迎高素质人才移民,但对于中东难民,他们表示非常抗拒。
这一点,英国和欧洲白左有很大的不同。
理念不同,二者最终分道扬镳也就不奇怪了。
所以,英国脱欧实际上就是2015年开始的全球范围内“向右转”的一个结果。
包括2017年特朗普上台,才把这种向右转推向到一个相当癫狂的状态。
所以,特朗普是一直大力支持英国脱欧的,本身也是英国脱欧也是符合这种向右转的保守氛围。
2、他们太穷太懒。
欧洲的经济马车就是德法英,其他欧洲国家按照英国人的说法,都是拖油瓶,都是穷鬼,像希腊这种把自己搞破产的就更不用说了。
一个国家可以没有任何阻碍的把发达地区的资源倾斜到不发达地区。
但在欧盟这样的组织里,要让那些富裕的国家,去给那些贫穷的、还十分懒惰的国家输血,英国人就有些不乐意了。
关键他们不仅穷,还懒。
当然了,英国人自己也没勤劳到哪去,欧洲国家里,也只有德国人是比较勤劳的。其他都是懒汉一大堆。
但不管怎么样,嫌弃欧洲兄弟穷,也是英国脱欧的一个主要原因。
英国人觉得要是自己不用给欧盟承担那么多义务,交那么多钱,留着给自己花,肯定日子美滋滋。
3、权利和义务
虽然英国人对欧盟颇有微词,但不可否认的是,英国加入欧盟后,还是享受许多福利。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一个市场”和“关税联盟”。
不过在进入21世纪的新民粹时代,民众大多只关心权利,而不关心义务。
所以英国人不想承担这些义务,但却想享受这些权利。
在英国的脱欧派别里,还有一个软脱欧派。
他们的想法是这样的,就是英国要离开欧盟,但想留在欧洲统一市场和关税联盟里。
这种既想要享受权利,又不想要承担义务的心态,欧洲人自然也不同意。
于是英国人就陷入十分矛盾的情况。
大概有30%的人是坚定支持脱欧的,另外30%也是坚定支持留欧的,还有30%是属于既想脱欧,又想享受权利的。
剩下10%的估计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而2016年公投的时候,那些鼓吹脱欧的宣称里,只字不提脱欧后可能有什么不好的后果,会失去什么权利。
比如BBC曾经采访一位英国的花农。
他在2016年是投了脱欧,过了两年他发现真的脱欧后,他无法再像现在一样从欧洲大陆进口鲜花在英国卖了,他的鲜花生意只能关闭。像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于是2016年脱欧的时候,是52%的人支持脱欧,48%不支持脱欧。但其中只有30%的人是坚定支持脱欧,其他支持脱欧的人,都属于脑子一热,只想享受权利,不想承担义务的那类人。
这导致脱欧真到了要实际执行的时候,困难重重,反对声巨大。
正因为这样巨大的分歧和纠结。
所以导致脱欧从“英国和欧盟离婚狗血爱情剧”,变成了一场家庭肥皂剧一哭二闹三上吊,久拖不决。
而久拖未决的英国脱欧,又让疲软的欧洲经济,雪上加霜。
这让目前欧洲经济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中,表现最糟糕的。
(2)陆权和海权的争夺
英国脱欧其实根源还是来自于当前陆权国家和海权国家争夺未来世界发展主导权。
欧洲历史,英国一直跟欧洲大陆,是走两条道。
虽然同属于欧洲,但孤悬海外的英国,一直就不把自己当欧洲大陆人。所以英国并不是欧盟的创始成员国。
欧盟是1965年4月8日成立的,由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六国共同发起成立。英国是到了1973年才加入的。
加入欧盟后,英国就一直跟欧盟貌神离合,不是很齐心。由于欧盟是德法主导的,让英国一直颇有微词。再加上欧盟主张的是欧洲大一统战略,是以欧洲大陆为核心。
英国这个孤悬海外的孤岛,自然对欧盟的认同感并不高。
我之前也跟大家分析过,英国是海洋法系,而欧洲大陆则以大陆法系为主。
所谓海洋法系是以英国法系发展起来的法律体系,因为英国殖民地而被推广到世界很多国家。
大多数英联邦成员国,还有美国都是海洋法系。
其次,美国加拿大这种地理位置近乎于“岛”的国家,我们如果把美国和加拿大也视为某个急剧放大的岛国。
那么海洋法系和大陆法系有什么区别呢?
我以前有跟大家做过详细分析,这里再回顾一下。
首先从法律来源来说:
海洋法系是以“判例为主”,大陆法系是以“法条为主”。
海洋法系没有一个自上而下的权威法典,海洋法系的法律判决,主要依据来源于以前的“判决案例”,也就是以前传统怎么判,现在就还是怎么判。所以海洋法系的律师要背下大量以前的案例,法官判决通常也会参考以前案例来判决。
而大陆法系则不同,大陆法系就是我们平时比较熟悉的基于“法律文本”来判决。法律文本上说应该怎么判,实际案例就应该怎么判。
当然了,现代法律的大陆法系和海洋法系并没有完全泾渭分明,而是有互相融合交叉。但这仍然是大陆法系和海洋法系的最根本区别。
而我们其实从这个区别,可以看到不同国家选择这样不同法系的根源,会体现出这个国家的文化、文明区别。
比如说,大陆法系基于法律文本判决,必然要强调自上而下的“权威性”。
大陆法系这种强调自上而下的权威,必然只能用“演绎”论证,就是从“一般到个别”。
这种一般到个别的论证逻辑,会体现出一个国家文化里,更倾向于“集体主义”。
也就是先“集体”,再到“个人”的思维模式。
最直观的理解就是,我们传统文化一直很强调的一个概念“先有国,才有家”。
这就使得,我们在选择法律体系上,必然只能选择大陆法系,而不可能选择海洋法系。
因为海洋法系跟我们的民族文化是格格不入的。
这也使得使用了海洋法系的港岛,才显得跟我们格格不入。
而使用了大陆法系的澳门,却跟我们融合得十分融洽。
虽然这背后也是由多方面因素导致的,但不得不说法系的区别,也是其中一个很重要因素。
跟大陆法系完全相反,海洋法系的论证方式是“归纳”,强调的是“个别”到“一般”。
所以海洋法系都是从个别案例,去推广到普适的“一般性”,将个别案例的判罚,适用于后续所有案例的判罚。
这种论证思维,更适合一个注重“自由”和“个体”的国家。
所以,一个国家文化更倾向于“集体主义”、“权威”,那么这个国家基本只会使用大陆法系。
而一个国家文化更强调于“自由主义”、“个体”,那么这个国家基本只会使用海洋法系。
所以,法系本身就是一个国家文化、地缘政治、经济、社会,综合因素选择的结果。
比如说,农耕文明起源的文明,更倾向于使用大陆法系。
而游牧民族、海盗民族起源的文明,更倾向于使用海洋法系。
所以,更注重生产的国家,更倾向于使用大陆法系。
而更注重经商贸易的国家,更倾向于使用海洋法系。
当前世界上,制造业为主的国家大都是大陆法系。
而金融业、旅游业、贸易业发达的国家,则大都是海洋法系。
所以,世界上主要的经济金融中心,比如说伦敦、港岛、纽约、新加坡,都是使用海洋法系,这是有深刻的内在关联。
英国从法系来说,就跟整个欧洲大陆格格不入,法系是一个结果,是英国的历史文化各方面因素沉淀下来的结果。
这个结果导致英国在各方面都不认为自己是一个欧洲大陆国家,甚至不认为自己是欧洲一份子,把自己独立在欧洲之外。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英国这个海洋系国家,之所以选择脱欧,也是因为英国跟欧洲大陆那些传统陆权国家,之间巨大的隔阂。
因此,英国脱欧实际上也是未来陆权国家和海权国家争霸的一个开始信号。
本质上来说,使用海洋法系的国家,大都是以“海洋”为发展重心,主要都是基于贸易和金融。
而使用大陆法系的国家,则大都以“大陆”为发展重心。
这实际上就是“陆权”和“海权”争霸的问题。
在过去200年里,随着工业化革命带来的全球贸易越发紧密,最终带来了全球化浪潮,这使得海权一直是过去200年主基调。
但实际上,过去几千年人类的发展一直是以陆权为主。
然而因为海权的兴起,包括我们这样的陆权国家也在100多年前没落了,并经历了最黑暗的时代。
但在当前全球化达到一个瓶颈,世界有可能进入全面“内卷化”的情况下。
这种内卷化,实际上就是世界发展重心,有可能从海权回归到陆权的一个过程。
这样一个世界发展格局趋势,实际上就逼迫英国这样的国家必须要选边站队。
从这个角度来看,英国在2016年选择公投脱欧,实际上就是决定要回归海权国家那一派。
在海权国家那一派,有美国为首的五眼联盟,实际上大家应该发现了,这就是当前在世界上最敌视我们的一群国家。
背后的根源就在于,我们当前已经成为陆权国家的代表,成为挑战海权国家的代表,我们的伟大复兴也是世界发展重心回归陆权的一个标志。
而港岛作为使用海洋系法律的地区,又是我们的一份子,就一直被英美等国视为打入我们内部的一个楔子。
英美一直期望通过这样的楔子,来潜移默化的影响改变我们。
然而今年我们专门给港岛制定的安全法律,就把英美等国的这种妄想给击碎了。
这也是五眼联盟这些海洋系国家,会对此反应如此巨大,并且跟我们之间的矛盾也越发激烈。
从这个角度看,英国脱欧是必然的,因为英国是海洋系国家的祖宗,虽然现在是美国势大,但不得不承认美国也是传承于英国。
包括美国在200多年前建国的那些人,也都是英国的清教徒后代。
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视自己为盎格鲁-撒克逊的后裔。
所以英国属于他们的一份子,在当前陆权和海权的发展主导权争夺博弈越发激烈的情况下,英国又怎么可能留在欧盟这个陆权体系里,而不回归其海洋体系呢?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英国作为盎格鲁-撒克逊人最早的来源,这是一个喜欢掠夺的海盗民族,并且把自由视作比生命更重要。
基于这种掠夺的天性,他们的文化就发展处海洋法系这种可以自由发散的法律体系。
而他们恰好又赶上了工业革命的浪潮,进入了全球贸易化时代。
所以最近这两百年的世界霸主,基本被海洋系国家所统治,上一个是英国,现在是美国。
同时还是基于这种掠夺的天性,他们建立起这种完善的金融掠夺制度,现代金融体系基本是海洋系国家建立起来的。
包括英国最巅峰的时候,曾经拥有世界1/4的人口,占有世界1/4的面积。
虽然二战结束后,英国的霸权时代结束,英国的殖民地也纷纷独立。
但是英国的影响力,仍然还在英联邦这个形势下存在。
直到现在,包括澳大利亚、印度、加拿大等国家,仍然名义上还是英联邦的一份子,英国女王仍然是英联邦名义上的最高元首,虽然没有实权,但这个影响力却仍然很大。
所以基本上来说,英国是不可能脱离海洋系阵营的,那么英国脱欧就只是历史的必然。
历史总是在偶然中体现着必然。
2016年的英国脱欧公投闹剧,看似戏剧性,充满偶然性,但实际上也是历史的必然。
包括久拖未决的英国脱欧,看似艰难,但英国最终是必然要脱离欧盟的,这也是历史的必然。
因此,我们和英美这样的海洋系国家的博弈,就是代表着整个世界发展重心要回归陆权时代的这样一个博弈。
(3)中欧投资协定的历史必然
我们最近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跟欧盟赶在拜登上任之前达成中欧投资协定,这个中欧投资协定如果能够达成,实际上就意味着欧盟和我们,这当前世界上最大的两个陆权体系国家,将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不过呢,美国作为海权体系的最大利益记得者,自然不会坐视我们和欧盟如此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肯定会不断从中阻碍。
最近拜登已经公开表示,反对欧盟跟我们达成中欧投资协定,包括欧洲议会内部一些亲美派也是开始发出些反对声音。
而欧盟自身也因为一些所谓的价值观、人权、自由等非实在性问题,跟我们也有比较大的隔阂。
不过,我们在分析这些事情的时候,还是得透过现象去看事物的本质。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纷乱复杂的一团乱麻里,找到最重要的线头,并抽丝剥茧出事情的全部脉络和真相。
所以,当前美国反对我们和欧盟达成中欧投资协定,是基于美国自身利益必然会做出的反应,这个一点也不奇怪。
但是,欧盟作为一个以陆权为主的体系,帮助我们把世界发展重心从海权回归陆权,是符合欧盟的长远根本利益。
所以,我们的一带一路战略,实际上就是为了把整个亚欧大陆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庞大的陆权贸易体系,本身亚欧大陆就有这样的体量和格局,重新成为世界的发展中心。
这样一个前景,欧洲那些有识之士不可能看不到。
这也是为什么,虽然今年英美一直在针对港岛的问题攻击我们,但欧盟特别是德国一直强调说要把价值观问题和经贸问题分开去说,德国和法国一直是采取这种,可以跟随英美在价值观上对我们说两句,但跟我们的经贸往来和谈判该继续的还是得继续。
所以,我个人认为,虽然美国会极力阻挠我们和欧盟达成中欧投资协定,即使未来一个月没能达成中欧投资协定。
但我们和欧盟最终也必然会达成中欧投资协定,这同样也是历史的必然。
英美等国的阻挠,只是历史车轮上的螳臂当车罢了,是不甘心于自身霸权落幕的无力挣扎,最终是徒劳无功的。
现在拜登还没有上任,特朗普依然死不认输,这样一个混乱局面,也是我们和欧盟达成中欧投资协定最好的时间窗口,我们一定要抓住。
200年前,世界发展重心转移到海权时代,伴随着我们的没落。
200年过去了,世界发展重心将重新转移回陆权时代,将伴随着美国霸权的落幕。
历史总是在周期循环中,螺旋式前进。
本文来源于“大白话时事”公众号,我每天都会写分析文章,希望大家多多分享转发文章,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