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晚10点,关注我了解更多设计院的故事。
最近和群友交流很多,大家对设计院未来的出路几乎是一致不看好,今天来谈谈我对设计院转型的看法。
从项目上来说
一线城市的设计院体量大,资质高,对这些庞然大物而言,自身行业的垄断地位已经不能继续带来红利,只好下沉市场,开拓业务。
得益于房地产行业过去二十年的迅猛发展,我国城市化率已经超过60%,相应的市政配工程成了各院争抢的香饽饽。
不少大院开始主动下沉市场,和本地市政院正面硬刚,以杭州某区域院为例,杭州的地铁高架隧道几乎都有它的身影,而本地市政院面对这些体量巨大的设计院竞争,生存空间进一步压缩。
跨行业的竞争有利于超大型设计院的发展,但对中型设计院并不是很友好。
从自身定位上
随着教育的普及,工程师数量爆发式增长,设计院的业务也不再是曾经的师带徒式高精尖技术,而是转向了软件辅助制图为主的劳动密集型工作。
既不缺行业人才,又不需高深技术,设计院的地位下降明显,为了适应市场,只能和大部分乙方一样,全方位无死角无底线满足业主要求。
但现在行业监管越来越严格,法律法规越来越完善,终身责任制的推行和领导一味跪舔的态度让专业主设人越来越难做。
在此背景下,各大院的转型方向主要有:
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公司。
这个工程公司和国外的建筑事务所概念差距很大,更接近国内的施工单位。
主要目的是想把设计院做大做强,以设计为龙头,带动EPC工程降低成本提高质量。
目前看起来,除了少部分行业(例如化工)做得尚可外,其他行业的EPC,只能说做得稀烂,越来越接近三边工程,而且是管理混乱的三边工程。
全过程咨询公司。
虽然本意是代业主行使部分职能,依靠专业能力,为项目开发落地提供更好的服务,加速推进项目进程。
但这个定位目前在市场的扭曲和部分领导的理解下,成了全过程舔狗公司,我相信大部分年轻人,尤其是90后、00后是无法接受这种鬼定位。
至于项目竣工后的咨询服务,钱少事多,已经基本成了EPC后或者为了拿项目而半卖半送的业务了。
从业务模式上
除了EPC和全过程咨询,现在不少集团推进的方向还有开发性建设模式。
听着高大上,其实就是设计院依托当地优势,做二道贩子的意思,由设计院负责找项目开发项目建设项目,最后完成项目以后再卖给集团的投资公司。
像是大号的EPC,业主单位在其中的角色几乎就成了人傻钱多的巨婴,这个发展模式要是推行下去,我都不知道业主存在的意义是啥?
可能也是集团认为这样的开发形式设计院的积极性不会太高,最近开始鼓励拥有投资资质的设计院主动运营自己开发的项目,对于电力行业而言,这个操作还算比较合理。
从股权结构上
国企混改是大势所趋,不少走在前列的国企设计院已经开始混改,国有资本占比51%以上,开放部分股权给社会资本,再放部分股权到员工持股平台上。
引入民间资本可以绑定部分有资源的资本大鳄(包工头),强强联手,拓展市场。
股权激励措施可以深度绑定骨干员工,创造更多收益。
但实际推行困难重重,引入的民间资本并不多优质,员工持股也大多针对中层以上和少许骨干。
以上,是目前我能想到的设计院未来5到10年内的发展趋势,如有不对或不全面的地方,欢迎评论指正!
-完-
觉得文章不错,点赞和转发就是对我最好的鼓励,欢迎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感谢。
建了个行业交流群,欢迎进来唠嗑。
往期精彩文章:
为什么设计院现在是破鼓万人捶之势?
设计院众生相——东南硕士北漂记
注册人员需求大减,持证工程师们该何去何从?
惊!有人在B站晒设计院工资,入职三年就拿25万!
随意裁员降薪,设计院为何敢如此嚣张?
离开设计院的人都去了哪?
什么样的人在设计院算是废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