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明很累被人说各种不好还有很多人选择设计院?


每晚10点,关注我了解更多设计院的故事。

因为当你意识到很多人能进设计院的时候,设计院已经不行了。
以我曾经所就职的设计院为例:
真正巅峰时刻是02年到08年这段时间,那时每年只招8到9人,岗位真的是萝卜坑,走了一个老员工才能进来一个新员工,而新员工中必然还有关系户。
那时单位隶属国家电网,属于智库角色,社会地位高,收入高,入职的正式员工以浙大毕业生为主,少量清华以及其他几所行业内强校。
在那个杭州房价才几千的年代,正式工年到手收入20+,每月公积金靠着国网的房补能到9k,部分员工还有三产公司的分红。
购物卡看年份,五六万到十几万不等,此外还有各种油卡/电影券/洗衣券,那个时候参加工作的老员工,有些钟爱买房的,现在身价已经不好说了。
如此待遇,加上工作强度不高,一册图纸做几年,还有业主背着现金在旁边求你出图,这样的工作吸引的自然都是极优秀的毕业生。
大部分人也不可能选择去设计院, 因为连设计院的门槛都摸不到,更别提进设计院了。
转折从脱离国网开始。
11-12年期间,国网推行主辅分离,公司并入另一家新成立的央企,恰逢国家推动能源行业变革去产能,上大压小,单位虽然没了甲方爸爸,但效益并未有明显下降。
在新集团的要求下,院开始扩招,每年正式工招聘在20到30人之间,招聘的要求为硕士起步,且本硕均为211/985院校。
收入上没多大变化,公积金少了国网的房补,其他福利逐年下降,工作强度则逐年提高。
到17年左右时,火电项目几乎做完,购物卡油卡也成了历史,这期间入职的员工,浙大的大概占比一半,偶尔忽悠来一位清华毕业生,其他的均是行业内强校。
设计项目减少后,设计院响应国家号召转型做EPC,但招聘的口子没开,每年还是那么点人,基数小,又多是书生,EPC基本做的稀烂。
领导也是嘴上说着勇立潮头,实际潜水坑里做王八,公司效益越来越差,有老员工统计过从03年开始到2020年,正式工的实际收入是一直下降的。
靠着师兄弟们口口相传,这几年愿意来设计院的毕业生很少很少了。
按照原先招聘要求,每年估计都招不满20个,但集团为了扭转设计院做EPC稀烂的局面,要求设计院扩招,适配大量工程管理、市场经营类人才。
所以,从去年开始,虽然该院挂在网上的招聘要求未变,但实际已经下降至本科211即可。
同时开放了社会招聘,社招正式编制只需本科211毕业且手拿一本一级以上注册证书即可。
少量急缺专业,要求还可以更低。
于是,随着门槛不断下降,更多人可以进入设计院工作,也就出现了”明明很累被人说各种不好还有很多人选择设计院“的情况。
早年设计院对工科毕业生留下的宝藏工作印象实在太深,到了现今那批从前错过了设计院的老一辈工程师又在不同岗位向自己的后辈安利设计院的好。
可设计院的扩招,并不是因为行业蒸蒸日上,需要扩大产能,而是逐渐从科技型产业转变为劳动密集型产业。
这样的错觉加上前辈的安利,不少名校毕业生稀里糊涂就进了设计院。
当然,也不是没有转折。
我都看得清的行情,国企高层们自然也都清楚,就像昨天发文中所述,头部设计院们或多或少都开启了自己的转型之路。
引入民间资本优化股本结构,提拔年轻干部接受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开拓市场拓宽业务领域.....
不过,改革不会一蹴而就,随着60后领导大量退居二线,年轻干部走上舞台,10年或是20年后,设计院还是不是破鼓万人捶的行情,就不得而知了。
-完-
以上,既然你文章阅读到了这里,正好有个快要混改的综甲院因业务需要急招电气、道路、风资源专业工程师,优秀者可给正式编制,工作地点杭州。
有意向的可以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我,后台点击联系作者咨询。
往期精彩文章:
为什么设计院现在是破鼓万人捶之势?
设计院众生相——东南硕士北漂记
注册人员需求大减,持证工程师们该何去何从?
惊!有人在B站晒设计院工资,入职三年就拿25万!
随意裁员降薪,设计院为何敢如此嚣张?
离开设计院的人都去了哪?
什么样的人在设计院算是废掉了?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