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晚10点,关注我了解更多设计院的故事。
因为人到中年,身不由己的事太多。
现在即使是在好一些的设计院里,工作5年以内的工程师流动性也是很大的。
我之前任职的设计院,在这几年离职的年轻人就不下30个(正式员工600出头的综甲院),这几乎是该院2年招聘的生产一线正式工人数了。
那些明知收入与付出不成正比却不愿意跳槽的,大多入职5~10年,技术骨干,担任项目设总,但尚未在公司获得职务,收入不高不低,但胜在稳定。
这个年纪,早已成家立业,家里至少一只吞金兽,父母老迈,家庭承担不起失去稳定收入的风险。
虽然手握1到3本注册证书,但个人的职场风格已基本定型,可塑性相对较差,跳出工程行业,一切从头开始,沉没成本太高。继续留在工程行业,甲方难去,施工单位不可能去。
另外对于设计院里的部分从业人员而言,他们的专业过于小众,导致人到中年想跳槽都没有地方去,比如水文、气象、化水、机务、地质、通信、总图等等。
年前,和我在设计院时的两位同事聊天,我离职时,是他们入职公司的第十年,经历了公司从辉煌转向衰败的全过程,眼睁睁看着单位越来越差,他们也越来越难以离开。
我和他俩的专业相同,面临的职业瓶颈也类似,只是我后期转型做了EPC,他们始终在设计一线。
还在设计院时,有一次,我从工地回院里,帮同事A操作工资相关的事情,偶然看到他的公积金相比前年下调了500。
和他说起这事,很无奈,这几年业务收缩,单纯做设计的哪怕是老人,工资收入也一直在下降,公积金下调了500,差不多就意味着年收入降低了5w。
我们专业属于前期统筹类专业,一般进入施工图阶段工作量比较少,新上位的领导土建出生,又过于谨慎,并不看好行业前景,导致我们专业越来越边缘化。
但目前设计院推广的全员市场化开发方式又极大得依赖我们专业,所以虽然工资降了,工作量反而大幅提升,降薪,谈话,同事们的处境比较尴尬。
其实,同事A一直在考虑跳槽,虽然当年进入院里时也是王牌院校的王牌专业出身,但毕竟年纪大了,投出去的简历大多没有回应。
同行业里师兄弟内推,虽然效果不错,但收入普遍不如设计院,比如说省一级的事业单位,工作强度很低,但收入真的不高。
在骑驴看马的过程中,家里又添了一只吞金兽,无奈跳槽计划只能搁浅,我临走前做的最后一个海外项目,签订了EPC合同,走时把项目移交给了他。
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没得选,打了疫苗准备出国做项目了。
同事B的家里情况好一些。主要老婆在阿里巴巴工作,只是分的股票就够我们干好多年。
但是这两年,院里行情很差,有几个月,领导一句话没说,就把他的奖金直接减半。
一个工作了10年的浙大硕士,一个月到手收入5000出头,每天还起早贪黑,搁在谁身上都不舒服。
更何况同事B的不少同学都留在杭州,同宿舍的去了海康威视,已经是中层领导,年薪70w还有分红,这一对比,就更糟心了。
他家刚买了学区房,虽然有媳妇在,但双方父母都帮不上忙,他的收入连养家糊口都难。
在和领导谈心以后,今年开始去做EPC前期工作了。
他的专业小众,硕士毕业时还能靠着名校应届生身份跨专业入职科技公司,但已经到了35+的年纪,为了家庭,只能忍着,继续做设计院里的廉价劳动力。
二十年前,设计院地位高,收入高,几乎是传统工科最好的选择。
但最近这十年,设计院是乙方,是服务方,是劳动力输出方,辉煌不在。
而那波入职10年左右的中年人虽享受到了设计院最后的红利却也被设计院这座牢笼紧紧束缚住,不敢也不能辞职。
-完-
觉得文章不错,点赞和转发就是对我最好的鼓励,欢迎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感谢。
往期精彩文章:
为什么设计院现在是破鼓万人捶之势?
设计院众生相——东南硕士北漂记
注册人员需求大减,持证工程师们该何去何从?
惊!有人在B站晒设计院工资,入职三年就拿25万!
随意裁员降薪,设计院为何敢如此嚣张?
离开设计院的人都去了哪?
什么样的人在设计院算是废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