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转折点:湾湾港灿后继无人,未来尽在内地演员手中

  ■一亿元的投资做到这地步,张大胡子相当有能耐啊。有些人指责张版《西游记》过于西方魔幻,缺少中国古典味道,我觉得这种看法是属于太急于求成类,就是走路还没学会,就要人跑,还要跑得跟刘翔一样快。
  
  我早在前面指出,张版《西游记》很明显在追求一种真实感,而过往的中国影视是否能提供一个既有中国古典味道又有真实感的魔幻范例作参考呢?
  
  显然没有。
  
  说得更狠一点,没有西方的作品在前,单凭自身,中国根本不可能找到一个“既有中国古典味道又有真实感的魔幻范例”。为什么?忘记了东西方的思维差异了吗?
  
  西方:立体思维;东方:平面思维。
  
  不同的思维方式直接导致了艺术作品的差异,就如下面所展示的那样。
  
  
  东方的平面思维,不体现物体的立体感,不体现物体的真实感,亦看不到对光与影的痴迷。而电影恰恰却是光与影的艺术。
  
  1,画面的油画化
  西方的油画——摄影——电影,实质上是一脉相承的,他们对光与影的追求,质感、立体感与真实感的追求,始终如一。
  当你在电影里强调着光与影,强调质感、立体感与真实感时,你的画面就不可避免地油画化。
  
  2,现场感的追求
  为什么要追求真实感呢?有人会疑惑。真实感才能带来最大的视觉震撼,以及最大程度的代入感和现场感,亦即身临其境的感受。写意的中国风作品,你会觉得美,也会为之赞叹,但你会有同样身临其境的感觉吗?IMAX 3D电影在中国的迅猛扩张,3D电视的走进家庭,足以证明中国观众对真实的现场感的疯狂需求。
  
  有些人可能又为此痛心疾首,我还是那句话,东西方观众的差异,没你想像中那么大。中国观众就不需要感官刺激?就不需要视觉震撼?你或者认为这样的东东,看多了终究要麻木,但现在到了麻木的时候吗?
  
  3,范例的可操作性
  从构想到实现,并不是文人耍个嘴皮子就能解决的事,需要一个可操作性的流程。而西方的魔幻作品,不但提供了范例,还提供了一个可操作性的流程。就是说根据他们的流程操作,你最终是可以得到一个他们设定的让人满意的效果。
  
  从学习到自我风格的形成,有一个过程。走路还没学会,就要人跑,还要跑得跟刘翔一样快,那是不可能的事。张版的《西游记》,还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当你熟练地掌握了这个流程,才可以说到往里面添加你希望的中国元素的问题。
  
  有中国古典味道又有真实感的魔幻作品,将来会出现,但不是现在。
  ■有中国古典味道又有真实感的魔幻作品,将来会出现,但不是现在。
  
  我觉得这句话前面加上“有些人想像中的”可能会更贴切。
  
  天马行空的乱想容易,但如何化为现实呢?即使仅仅是将其化为似乎真实的电影艺术,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能化为现实的想像,一定不能是空想,一定得有所依据的,否则没有实现的可能。
  ■上面贴的新雅乐我也看了,看了两眼就笑了,突然想起一个人——萨顶顶。
  
  萨顶顶,原名周鹏,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首届通俗唱法本科。她叫周鹏的时候,参加第9届CCTV全国青年歌手大赛,虽然拿了个专业组通俗唱法银奖,但没几个人记得她。沉浮了几年摇身一变,周鹏变萨顶顶,通俗变民族,喃喃着半通不通的梵语,一副神婆打扮地登台了。
  
  她胜利了。凭借《万物生》拿到了BBC世界音乐奖亚洲第一歌手大奖,并成功出口传内销。
  
  如今轮到哈辉了。哈辉,同样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同样参加了第9届CCTV全国青年歌手大赛,拿了个民族唱法优秀奖,同样没几个人记得她。沉浮了几年摇身一变,民族变古典,穿着古装,打着宣扬国学的旗号堂堂登场了,貌似还肩负起对外文化输出的重任。
  
  都是一样的。一个玩着外国佬最哈的神秘藏传佛教,另一个就玩国人推崇的传统国学。
  
  从萨顶顶到哈辉,知道下一个会玩的是什么吗?
  
  很简单,两个字:唱红。
  
  当然是:有新意的唱红。
  
  别看了上面的话,以为我是在嘲讽萨顶顶或者哈辉。当一个歌手站在台上,还是需要用实力说话,并不是装神弄鬼就可以糊弄得过去的。萨顶顶,是找到一个不错的观众和市场的接受点。同理,哈辉也是。
  
  
  作者:drwuming 回复日期:2010-11-11 22:09:17 
  
  ------------------
  
  这几句话说得不错。
  
  ***这种意像三维化的实现还需要一定的数字技术的支撑。
  连中国人自己都还对如何在立体光影中注入中国式意在形外的美学表达感到困惑。
  所以只有我们自己真正掌握了属于自己的电影技术,同时找到了东西方表现形式融合的突破口,才能真正实现古典美学的现代化,并将其注入电影工业中。***
  
  我还是要提醒一点的是,想追求真实的震撼,完全摆脱西方的美学观是不可能的事,从审美到技术都不可能。正如科技一样,西方人透过现象抓住了本质,从形象到抽象,总结出了艺术理论,同时树立了基本的规则,并有相应的训练方法。
  
  最现实的做法是:掌握西方的理论和技能,注入中国的元素。
  作者:88卦卦 回复日期:2010-11-11 23:15:40 
  
  ----------------------
  
  ■我当然知道它背后是什么。有些东西目的性太过明显,所以很难让人感动,反而容易让人玩味。
  但反过来说,就算知道背后是什么,也不妨碍抱着欣赏的态度去看一些东西,比如说我还挺喜欢萨顶顶的现场表演,虽然似乎不够哈辉新雅乐场面大,但整体舞台编排水平高出很多。
  
  音乐中西合壁,伴舞虽然人数少,但看起来结合了现代舞民族舞武术,有气势。看哈辉新雅乐书法那段独舞,我都替他急,老兄,你究竟想跳什么?
  
  萨顶顶英国伦敦演唱会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v/b/34550494-1735892304.html
  作者:我就一马甲 回复日期:2010-11-11 23:36:50 
  
  ---------------------
  
  ■你说的跟我说的不太一样。
  没有发现从萨顶顶的万物生到哈辉的新雅乐,都存在一些挺明显的共同特色。
  以个人为中心的全新创作,主题先行,具有独特风格整体构思的专辑+舞台表演。
  
  所以,我说的唱红可不是单纯的翻唱,而是以个人为中心的全新创作,主题先行,具有独特风格整体构思的专辑+舞台表演。
  
  唱红这个主题多适合摇滚啊。

  刚刚看到一个有意思的贴子,冯小刚也要加入让国人反思的行列吗?
  
  冯小刚:我无意说正确的话,我就是想说自己的话。我想说的是如果再来一次文化大革命会有很多人头落地,抱括我的。因为我们民族下的去手的人一点也不比其他民族少。这也是我想拍温故一九四二的原因。但我们很拒绝认识自己。所以会给温故下一个结论:消极。我想问,红楼梦和茶馆是积极的吗?不是。但是有价值。
  
  11月11日 09:25 来自新浪微博转发(2488) | 收藏 | 评论(2093)
  
  《温故一九四二》以1942年抗日战争中的河南大饥荒为背景,在那场饥荒中,当地农民饿死300万人,3000余万人逃亡。出身河南的刘震云经过实地调查和对老人的采访,创作了这部纪实色彩强烈的小说,也记述了侵华日军向受难中国农民提供救济粮食的史实。这部小说于1993年发表,目前在中国再版,并可能将被导演冯小刚拍摄成电影。   
  
  刘震云表示,这部小说的用意决不是要美化抗日战争中日军的侵略行为,而是要通过中国农民的粮食被中国军队夺走,反而由日本侵略军“返还”的奇怪现象,来揭示战争的愚蠢荒谬。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