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转折点:湾湾港灿后继无人,未来尽在内地演员手中

  ■骂声与票房成反比,折射出的却是观众主流历史观的改变。在“秦始皇”的历史观点上,凯子哥还抱着精蝇观点,老谋子与时俱进获得胜利,尽管主因是:他是个陕西人。
  
  《秦颂》1996年,导演:周晓文(1954年,北京)
  秦始皇是个暴君,连他最好的朋友都跟他反目成仇。——票房惨败
  
  《刺秦》1999年,导演:陈凯歌(1952年,北京)
  秦始皇是个暴君,他最爱的女人和昔日的朋友联手要杀他。——票房惨败
  
  《英雄》2002年,导演:张艺谋(1951年,西安)
  秦始皇是个英雄,侠客为他的壮志感动而放弃了刺杀他的计划。——票房大胜

  ■《英雄》展现的历史观在当时遭到了疯狂的围攻,什么“美化暴君”、“歌颂专制”、“向日本侵略者致敬”等等诸多神奇的言论倾巢而出。
  
  几乎是一面倒的攻击搞到老谋子最后也自我忏悔说《英雄》少拍一个镜头,如果最后拍个表现秦王虚伪奸诈的镜头,就不会搞成这境况。
  
  我说:别上当了。《英雄》所传达的正面信息,正是他从全世界,包括从好莱坞得到褒奖的原因。你如果把秦王拍奸诈,那无名的牺牲有什么意义?这不是存心堵观众吗?
  ■虽然老谋子的《英雄》挨了一通骂,但是肯定秦始皇的历史观终于成为了内地影视主流。当然逆流还是有的,比如那部已经被扫进大多观众记忆垃圾堆的《木乃伊3》。
  
  半数以上的内地观众在欣赏完《木乃伊3》后的第一感想是:这么反华的电影是怎么通过光腚的审查上映的呢?因为《木乃伊3》是一部中美合拍片,上影参与全球分成。
  
  光腚这个恶婆婆在关键时刻总失效,具体表现为:小毒草拦了一堆,大毒草偏偏拦不住。
  
  当银幕上外国佬对着长城下复活的奴隶大喊FREEDOM,开着飞机扫射兵马俑,银幕下的观众不知是怎么个滋味。

  光腚不是没长眼,它也知道《木乃伊3》有问题,但是“中美合拍,全球分成”更诱人,而且传统历史观里,秦始皇不是“暴君”,让外国佬收拾一下也没什么呀。
  
  《木乃伊3》审查遇阻 原定上映日期将延迟
  
  据《综艺》报道,《木乃伊3》在作出轻微修改后已经通过审查,将在北京奥运会后择期上映。
  
  《木乃伊3》中方制片人,同时也是该片香港及内地发行方的江志强(Bill Kong)向《综艺》透露:“我们已经获得内地上映的许可证。具体上映日期还要根据商业考虑再作决定,最佳档期当属奥运会刚刚结束的时候(8月24日之后),奥运会期间你是无法展开市场宣传活动的,人们的注意力都在奥运会上。”
  
  《木乃伊3》将于7月31日在香港地区、新加坡和韩国上映,8月1日登陆北美影院。
  
  江志强介绍说,《木乃伊3》将在内地及香港投放1200个拷贝,其中有一半是供数字院线放映的数字拷贝。
  
  目前《木乃伊3》最可能的上映日期是在8月底。据江志强介绍,影片只做了很小的修改,删减的部分微乎其微,主要是为了在没有分级制度的前提下让影片也能让孩子观看。
  如果有注意到当时的新闻,几乎所有媒体都刻意回避了《木乃伊3》的“反华”意识问题,而演绎成好莱坞对中国历史的“无知”、“可笑”。
  
  ·《木乃伊3》叫座不叫好 首周就超过《浩克》
  ·《木乃伊3》入账7000万 有望成第5部亿元大片
  ·《木乃伊3》内地公映 梁洛施表现不获好评
  ·《木乃伊3》上映遭骂 票房虽喜人口碑很一般
  ·港台腔《木乃伊》上映 台词搞笑令人笑破肚皮
  ·《木乃伊3》昨日正式上映 笑骂之间票房丰收
  ■如果说老谋子等人只是为秦始皇翻案,到了孙皓晖的《大秦帝国》,显然拥有了更大的野心,不只是为秦始皇翻案,而是为整个“大秦”翻案。
  
  “我坚信,那就是真实的商鞅。”一提及此,孙皓晖语气凝重:“司马迁写《史记》,在历史事件的叙述上,是基本真实的。但司马迁的历史观是有问题的。遍翻《史记》,凡是在生死存亡之际为国家承担责任、勇于牺牲的人,文仲、吴起、商鞅、晁错……没有一个能得到他的好评。能得到他好评的都是擅于做人、明哲保身之辈,范蠡、张良、李陵……我们为什么还把司马迁的主观评价当作史实来看?司马迁说商鞅‘刻薄’,只因为他的法律严格。但那是战时法律体系,能不严格吗?法律严格又能反证立法之人刻薄吗?司马迁说商鞅‘造反’,但《战国策》里记载,商鞅死后不久,秦国丞相范雎就说,商君‘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试问,商鞅相当于秦国第一任丞相,范雎是第三任丞相,商鞅若是造反,如此短的时间内,范雎就敢给商鞅这么高的评价吗?”
  
  孙皓晖得出结论:司马迁错了,商鞅没造反。车裂商鞅,只是秦孝公死后秦国朝野权力斗争的需要,以及和其他战国外交周旋的需要。
  
  同样的人物颠覆,还有秦始皇。“司马迁把秦始皇小丑化了”,孙皓晖不认为秦始皇是个暴君,更不认为秦国灭亡于暴政。“它的败亡,是因为秦始皇没有把商鞅确立的战时法律制度,转型为和平时期法律制度。法家历来有‘法、术、势’三个流派,商鞅遵循的是‘法治’,到秦始皇这里,他个人的强大威望和战时法律制度一结合,就变成了‘势治’。一旦这个权势人物死去,帝国也就坍塌。”“写《大秦帝国》,我就是想超越《史记》这座大山。”

  ■孙皓晖的背景很有趣,写作非他本行,他是拿国务院首批特殊津贴的法律专家。就是拥有这么个地位和名誉的人,辞职,花了16年时间,写了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大秦帝国》。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外儒内法”,我想没几人会理解在这两千年来自诩为法家之士所感受的屈辱。干实事的是法家,背负的骂名的还是法家?凭什么呢?不就凭儒家手里那根点评历史的笔?好在对付“历史”还有“写小说反动”这一招。老百姓知道《三国演义》,有几个晓得《三国志》的?
  
  “我抢不了你的话语权,难道写小说反动这招也学不会吗?”
  
  于是法家也开始“写小说反动”了,抛弃本职加入写小说的大军。
  作者:佑赫舞团 回复日期:2010-07-19 23:39:00
  
  --------------------
  
  你说的这些正是孙专家最厌恶的。前者就是司马迁明知商君是冤的,但不置一言只顾着指责商君刻薄。后者就是他以个人观点入史,误导群众。
  
  自《大秦帝国》播映以来,最大的指责声就是“过于美化商鞅”,而最有力的证据就是“太史公曰商鞅天性刻薄”,这不恰恰证明了孙专家的讲法是正确的?
  
  南方日报:《大秦帝国》挑起了部分人激情的仰视,也激发了另一些人的不屑和不满。有观众借用《史记》中关于商鞅刻薄寡恩等负面评价,将“美化商鞅”的矛头直刺过来。孙皓晖却认为,司马迁对商鞅的负面评价经不起推敲,站不住脚。他说,《史记》里对人物评述所表现的历史观,其实是很落后的,“司马迁写先秦时代一共有28篇传记,涉及人物几百个,他对几乎所有的英雄烈士以及敢于为国家负责任的政治家都是持批评态度的,而对那些激流勇退、不想为国家负责任的却高度赞同,极其欣赏。这就表现了司马迁一种陈旧的历史观,如果这种历史观我们不去超越和澄清,那就无法赋予《大秦帝国》的历史真相。所以,《大秦帝国》以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建立起新的秦文明理念,它和两千多年来传统旧史学家的史观确实差异很大。”
  
  不过,不少人认为,剧中表现出来的所谓全新的文明史观,带有强烈主观性,与当下的世道人心相悖。孙皓晖也承认,《大秦帝国》创造的这种历史观,如果用“世道人心”去衡量的话,那确实有很多相背离的地方,“因为我们所谓的世道人心,是两千多年来儒家文化侵染下的扭曲变形,平和近于怯懦。《大秦帝国》所创造的那种人文理念,与当下有很大的差距,但是为什么能够引起正面反响?就是因为我们还是热烈地希望能够改变自己,想往前走,希望有一种东西能够推动我们产生一种新的文明理念。虽然《大秦帝国》与当下世道人心不合,但是却得到当下世道人心的共鸣。”
  
  一场新时代文化的儒法之争。
  
  有些人认为:中华文化之复兴=儒家文化之复兴,那真跌了眼镜。
  
  ■于丹的热销曾经给某些人一时的错觉,电影《孔子》的出现绝非偶然,就如同有二月河的小说,才有清朝帝王在屏幕上的风光。随着国学热的退潮,于丹的新书销售神话不再,《孔子》电影内地票房的失败,某些人的奢望又化了泡沫,而他们面对的是《大秦帝国》改编而成的电视剧起码会延续十年的状况。
  
  马上一部神奇的片子就会出现在屏幕上……
  
  汇聚赵文瑄、罗嘉良、石田壹成、李贞贤等明星的电视剧《孔子》,已完成后期剪辑并通过国家广电总局审查,将于近期开播。对这部反映孔子一生的历史正剧,导演韩刚坦言担心收视率不高。不过,专家却在研讨会上为导演打气,直言该剧比电影版《孔子》更完整、成熟。
  
  电视剧《孔子》改编自旅美作家钱宁的小说《圣人》,采用古代、现代双时空叙事线索,以一位“80后”中国留学生回国写有关孔子的论文为开篇,展现了孔子坚韧不拔的一生。据悉,36集《孔子》由佛山传媒和中国孔子基金会斥资6000万元打造,单集成本近170万元,创国产剧单集投资新高。国家广电总局审片专家组对《孔子》评价很高,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罗安宪审片过程中几次感动落泪;中国孔子学会副会长周桂钿为该剧打出80分。
  
  专家发言:,“恕我直言,收视率是广告商最看重的,而广告商并不是最具文化眼光的群体。如果各级电视台只看重收视率,那岂不是要广告商引领整个国家的文化建设?”

  ■极其反感盗墓小说。这类小说在中国的出现只证明一件事:中国的盗墓已经泛滥成灾,由暗转明,文物已经被贼人盗得七七八八。
  ■看看这份神奇的《孔子》名单
  
  赵文瑄(台湾)、罗嘉良(香港)、石田壹成(日本)、李贞贤(寒国)
  原作(旅美作家)
  
  为什么要搞个这样的阵容?
  答案:人家将目标对准了海外,两岸三地加日寒东南亚再加欧美,一个也不能少。
  孙专家踩司马迁的理由很清楚,他自己也说得很明白了:司马迁写《史记》,在历史事件的叙述上,是基本真实的。但司马迁的历史观是有问题的。《史记》里对人物评述所表现的历史观,其实是很落后的。
  
  即使没有“误导”,孙专家照样炮打,因为他不认同司马迁的历史观。
  
  这是“历史话语权”的争夺。
  ■司马迁不是儒家,但是他的观点是偏向儒家的。他的个人观点是入史的,你看《史记》一定看他的个人观点,很难说不受他的个人观点影响。虽然司马迁的个人观点有反对的声音,但这个声音不能赢得和他同样的地位,对于不同观点人士,那自然是愤愤不平的。
  
  很简单的一个例子:卫青。司马迁对卫青有他的态度,把他和霍去病归入《佞幸列传》,尽管强调他们“然颇用材能自进”,但你敢说他没给后人留下“卫青是个靠皇后裙带关系上位的小人”的印象?对此,卫青的粉丝有否感觉不公?
  
  而且,司马迁对卫青的评价会随着历史一直流传下去,卫青粉丝的辩护后人根本看不见。
  
  公平吗?
  
  写小说翻案,创作一部可以和《史记》一样流传下去的作品,《三国演义》的成功告诉我们:这是可以办到的。
  作者:我想少说话 回复日期:2010-07-20 12:16:00
    史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太高了,既然中国的政治家都以留名史书为最高目标,那么有时他们的笔就会有“天”的功效,要知道史官在汉还担任祭祀作用的,他的笔可不是普通的个人的笔。所以,“历史话语权”的争夺是必然的,否则何谈超越?
  
  -------------
  
  ■孔夫子的“春秋笔法”立了一个很坏的榜样。
  
  中国人真正摆脱传统史家观点的控制,有赖一TG的胜利,二白话文地位的确立。以马列立国的TG要求以“唯物历史观”、“阶级斗争观”重新看待中国历史,司马迁的个人观点就难以直接进入教科书。司马迁的《史记》是用文言文书写,新中国是用白话文,这就意味着文言文的《史记》与主流有一定的隔离,普通人甚少会阅读原版《史记》。
  
  试想,如果你学的是文言文,历史教科书就是《史记》,请问你不认同司马迁观点的可能性有多高。
  
  我前面就说了嘛~很多人根本没有意识到中国人的思想已然被改造了。
  
  现在《史记》的原文是当文言文作品来学习的,高一语文就收入了名篇《荆轲刺秦王》。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是名句,但不管太史公怎么歌颂荆轲,很多人看完的感想居然是:
  一,荆轲是个差劲的刺客,这么好的机会都杀不了秦王。
  二,秦王就是后来的秦始皇,如果荆轲杀了秦始皇哪来后面的大一统、秦皇岛兵马俑?
  
  总结:荆轲是个大混蛋。
  二,秦王就是后来的秦始皇,如果荆轲杀了秦始皇哪来后面的大一统、秦皇岛兵马俑?
  
  |||||打错字,秦始皇兵马俑。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