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转折点:湾湾港灿后继无人,未来尽在内地演员手中

  ■不要高估电影核心观众的数量,美国人虽然爱看电影,也不是人人都看电影。
  北美卖座的好莱坞大片票房一般为为1亿-2亿美元之间,意味着入场观众人次约为1500万-3000万,美国的人口是3亿。
  
  而在中国,1亿人民币票房的收入,捧场观众人次不超过500万,2亿票房,观众估计远不及1000万。
  
  中国电影市场确实是有发展潜力,但是妄想把13亿人口都赶进电影院,那也是不现实的,特别在目前离谱的高票价压迫之下。
  ■注意,我的标题是“2010年转折点:湾湾港灿后继无人,未来尽在内地演员手中”。
  我可不认为湾湾和港灿会马上完蛋,而只要我朝的统战部还有一口气在,他们绝对不会彻底完蛋的。
  
  记住那句名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2010年是个转折点,如果想看湾湾港灿的没落,请等个五年。
  ■关于孔子的影视,有个词叫跟风,何况还有怀抱不同目的的各路人马在后面推波助澜。于丹的论语热,奥运会开幕式上三千弟子的高呼,对外文化输出……都让“孔子”成了一个似乎有利可图的题材。
  
  这些看好“孔子”的人都犯了一个错误,一个好莱坞绝对不会犯的错误。
  孔子是什么人,一个思想家加教育家,难道西方没有思想家加教育家吗?为什么西方没有拍这些思想家加教育家的个人传记影视去搞文化输出?
  
  因为好看的影视首先需要的是一个好看的故事,要充满振奋人心的元素,俗是俗,可全世界的观众就好这一口。
  
  孔夫子的一生是什么呢?是到处碰壁,丧家犬的一生,从一个失败走向另一个失败,这样的题材观众会喜欢吗?
  

  ■好莱坞是美国最大的文化输出,好莱坞片就是商业片的代言词。
  
  有些人不明白,他们认为好看的“艺术片”其实都是充满了商业元素的,《霸王别姬》、《阿甘正传》、《美丽人生》、《卧虎藏龙》这些都是。特别说一点,像《阿甘正传》好莱坞自己压根就不会认为他是什么艺术片。对好莱坞来说,电影只有主流和非主流之分。艺术片这词,其实是为好莱坞之外的电影创造出来的,是欧洲电影界为了对抗好莱坞的一个发明。像《英雄》我们看他是商业片,但到了外国他就是艺术片,想不到吧。
  
  艺术片这个说法还是深入人心的,所谓艺术片里的商业元素就是说功夫、明星、场面、情爱、幽默、戏剧冲突、节奏等这些吸引观众注意力的元素。
  
  其实我挺同情胡玫的,如果她只是要拍一个艺术片《孔子》,那么一点问题都没有。可要拍一部商业片《孔子》,那可就太难太难了。为什么难,因为商业大片不是孤芳自赏,而是要好看,而且是很多人认为的好看,而这个好看有时是相当表面的,比如说功夫场面、战争场面、特效场面。
  
  而孔子的一生,却非常非常不适合表面功夫的发挥。
  
  好吧,既然不适合表面功夫的发挥,那就发挥情爱和戏剧冲突。哈~结果还是不适合孔子这个“和为贵”的圣人,你说有多衰吧。
  
  为什么胡玫拍帝王戏好看?要排场有排场,要千军万马有千军万马,要阴谋诡计有阴谋诡计,没有的就给他编上去,没帝王后人会反对。
  
  有人说孔夫子这一生不难看,挺波澜壮阔的,没拍出来是胡玫的功力不够。我说你到上网下载一个《孔子》,看了再说,是胡玫的问题,还是孔夫子这一生的问题。你以为你说的那些,胡玫没有想到吗?
  
  胡玫对着《孔子》痛苦到不得了。
  
  为了让《孔子》好看一些,她最终舍弃了孔子的“以礼退兵”直接上战争场面。为什么《孔子》情节支离破碎,对孔夫子的政治抱负言之不详?因为她要完成老公构造一个新孔子的愿望,有些东西是必须要回避的,比如说回避孔子的阶级性和落后。“克己复礼”,难道胡玫会告诉你这个礼是周礼,是等级,周是奴隶制的周——孔夫子向往的美好旧世界吗?
  ■帝王戏好拍,要排场有排场,要千军万马有千军万马,要阴谋诡计有阴谋诡计,情爱戏更是不在话下,你要编孟姜女和秦始皇相恋,也不会有人出来抗议的。
  
  ■小人物戏好拍,老百姓身边的事情多,家有儿女操心多,贫嘴张大民也有幸福生活,孩子不争气就扔军队锻炼一下。
  
  ■遇到圣人就犯愁了,语言的巨人,实绩的矮子。你要把他往帝王戏里拍,他没那个业绩,你想把他往小人物里凑,那“圣人”跟“凡人”有什么区别?
  拍了照样找骂,照样没票房
  
  -------------
  
  反耶稣片比耶稣片火,虽然经常激起教众的愤怒,比如《达芬奇的密码》。
  
  耶稣是神不是圣,耶稣片可以拍成神迹片,耶稣死了还会复活,孔夫子可没这能耐。耶稣片还可以拍成恐怖片,比如梅尔·吉布森的《耶稣受难记》暴力又血腥,让人毛骨悚然。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