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咱没好莱坞那条件,没钱炸掉一条街,所以第五代导演拍不了商业大片,只能拍“欧洲艺术电影,日本BT电影,好莱坞非主流电影”去了。
又有人说,不对呀,我们拍不了好莱坞大片,当年的《地雷战》、《地道战》、《刘三姐》不都挺好看的吗?
后面这位其实已经是抓到中国导演的另一个问题了。
观众觉得好看的片,三个关键
一,故事性;二节奏感;三多线索。
故事性要强,节奏感要快,故事主线副线交替或者多线索并进,你看看大多数观众喜欢的片子哪部不是符合这三点的,从建国到八十年代初的老片都是这样!包括文革电影。但是到了第五代导演就走向另一个极端了。
一,不重故事重抒情,一点鸡零狗碎也能拍足两小时,美其名曰:思想;
二,节奏拖沓重演员的个人表演,强迫观众盯着演员那张或痛不欲生或麻木不仁或歇斯底里的老脸二十分钟不动摇,美其名曰:艺术;
三,单线索的讲故事方式把剧情变成白开水,平淡无味,波澜不惊,无病呻吟美其名曰:生活。
所以,不只是导演的三观有问题,同时还是导演本身技能的全面倒退。
为什么会搞成这样呢?样板戏和文革电影闹的。
物极必反。
大家有兴趣去看一下样板戏和文革电影,就会发现问题了。
一说样板戏和文革电影,大家会想到的“政治戏”、“人物高大全脸谱化”这些意识形态问题,但问题不只如此,就电影本身而言,样板戏和文革电影是把“故事性和节奏感”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多线索的把控在《决裂》中已有充分的体现。
这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最终导致了文革之后中国电影界的全面逆反。
地雷战、地道战其实是当年的科教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