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朝典籍:记载了大量夏商周时期的文档资料,王子朝被刺杀后,他随身携带的大批周典就此神秘失踪,中华文明自此形成断崖。
《连山》:中国春秋、秦汉时期学者经常谈及上古有三易,即《连山易》、《归藏易》、《周易》。可惜仅周易被保存。
《乐经》:春秋时,有"六艺",然而现存经典中却只存"五经";“乐经"便成为千古疑案。
《永乐大典》:号称“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数次浩劫后,只存世的4%,这部分资料就整理出了600多种近乎失传的孤本书籍。
除《明实录》之外,实际上还有《宋实录》、《元实录》《金实录》、《辽实录》、《西夏实录》,在明朝接管元朝国史院之后,莫名其妙消失。
(二)焚:
秦始皇收缴了民间的藏书,有选择地烧了一部分,有关秦史、医药卜筮种树以及秦宫原有的藏书并没被烧,很可惜,项羽一把火烧了阿房宫,秦宫的藏书,当然化为了灰烬。
除了焚毁书籍,满清还系统的对明代档案进行了销毁,估计不少于1000万份明代档案,已经全部被销毁了。
王彬主编《清代禁书总述》,收录3236种被满清统治者禁毁的书籍,这些书籍,我们今天多数只能看到书名了,内容完全不得而知。
这类的也很多,例如正史之间的冲突、正史和野史的冲突、史料和考古的冲突,虽然有一定的鉴定方法,但鉴定方法本身也不是非常靠谱。如:
研究先秦历史,《春秋》和《史记》是比较权威的,《竹书》里大部分内容都与他们相吻合。但是有一些关键地方,他们的记载却背道而驰。
只举一例:禅让制曾被赞许为一种相对民主的制度,可《竹书》里面的记载:“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翻译成今天的话就是:舜把尧囚禁起来,夺了他的帝位,并且阻止尧的儿子丹朱来见父亲。这哪是禅让?简直是赤裸裸的宫廷斗争!谁是谁非,无法精确辨别。
现在的《史记》和司马迁活着时候的版本已经删改了很多,删除了十多篇,字数居然比以前多出3%。其中史记和三国志又有不少矛盾的记录。
中国历史最权威的要算24史,不过除了汉朝,都是当朝写上一朝代的历史,虽然可以一定程度避免当朝写当朝的浮夸,但大多会不自觉的黑前朝,此外,不允许民间修史,也减弱了自身编史的可信度。据载:清庄廷鑨私修《明史》一案,累受刑者三千余人。中有作序者李令皙被判凌迟处死,诸子依律从坐,十六岁以上者皆处斩刑。
这就可能造成,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和历史是会被选择性遗忘两大问题。
真真正正的历史只需要讲事实不做评论,但就连孔子著《春秋》也是一字含褒贬,也就是后世所谓的“春秋笔法”。
关于史料采集,出于种种公利或私利,史官会对于史料有所取舍,毕竟天下事千千万,不能尽入史册,这就造成不能完全表现事态全貌,甚至把关键点故意隐去不述。如资治通鉴就可以看做是给皇帝写的《如何当王》的巨型博士生论文,客观性就大打折扣了。
甚至夹带私货的更比比皆是,一本正史流传千百年的过程,类似一个传话游戏,传着传着就变味了,这是最不好分辨的一种情况。
举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葛剑雄教授《中国人口发展史》中,提到一个人口统计的小故事,朱元璋时期开始推行黄册制度,规定每十年进行一次全国性的户口普查,然后依照甲——里——县——府——布政司——户部的流程,装订成册,逐级上报。由于各种原因,官员对于黄册制度的重视度一落千丈,甚至开始胡编乱造。有趣的部分来了,清朝入关之后,接收了这些黄册典籍。却发现,在编造崇祯十五年(1642年)的人口黄册时,官员贪图省事,竟然将崇祯二十四年(1651年)的部分统计数字提前编好了……他大概也是没想到,崇祯仅撑了两年而已。如果明朝不灭,这个数据的真假有谁知!
王充的《论衡》里也记载了一个故事,光武帝时,有个叫贲光的人给光武帝上书,建议光武帝学习汉文帝的仁政,他说:“当年汉文帝住在明光宫的时候,全国只判过三个人的刑。”没想到西汉和东汉隔的太近,刘秀又是皇族,能看到秘藏书籍的,于是回答贲光:“汉文帝没有住在明光宫过,当时全国判刑的也不是三个人。”王充评论道:等到千载之后,那时相隔时间太久,大家就分辨不了真假了。
很有名的一个故事:欧阳修负责编修史书,有一次,欧阳修和三位同事上街,看到一匹受惊狂奔的马踏死了一条狗。欧阳修说:“我们都是参与修史的人,那就眼前所见的这一事件,大家来描述一下吧。”甲说:“有黄犬卧于道,马惊,奔逸而来,踢而死之。”乙说:“有黄犬卧于通衢,以马蹄而杀之。”丙说:“有犬卧于通衢,以马遭之而毙。”欧阳修听了之后,摇了摇头,说:“如果像你们这样写的话,我们的史书要写多少卷才能写完啊!如此简单的事情,为什么要弄得这么复杂,我看“只需六个字:逸马杀犬于道。
很有名的一个故事:欧阳修负责编修史书,有一次,欧阳修和三位同事上街,看到一匹受惊狂奔的马踏死了一条狗。欧阳修说:“我们都是参与修史的人,那就眼前所见的这一事件,大家来描述一下吧。”甲说:“有黄犬卧于道,马惊,奔逸而来,踢而死之。”乙说:“有黄犬卧于通衢,以马蹄而杀之。”丙说:“有犬卧于通衢,以马遭之而毙。”欧阳修听了之后,摇了摇头,说:“如果像你们这样写的话,我们的史书要写多少卷才能写完啊!如此简单的事情,为什么要弄得这么复杂,我看“只需六个字:逸马杀犬于道。
确实很简洁,但是又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详细内容不足,需要脑补。这也造成了很多研究历史者常常在细节上争论不休。
虽然上面的背景论述有点悲观,但历史看多了,你会发现,正史未必为真,野史未必都是假的,而流传下来的每一个细节,无论真假,对今人来说都是历史,正如黑格尔所说,存在的都有其合理性,都有其合理性在里面。如果一个假的东西,含有某种智慧在这里,可能都比真的要更有启发些,所谓假做真来真亦假!
封建王朝皇权大于天,为了争夺这独一无二的权利,自然是腥风血雨,虎毒不食子,然而在皇权面前,这个自然法则也被无情的破坏了,接下来就以这个最不应该相残的视角,看看古代的夺权之惨烈!
公子登被手下合谋上位,将一代霸主齐桓公困在宫里,最后齐桓公饿死在高墙之中,尸体放置长达六十七天无人问津,后来尸体腐烂臭气熏天,苍蝇满宫飞舞,蛆虫到处乱爬,一直爬到宫外才有人知道真相。
当商臣知道父亲要改立公子职时,就纠集党徒,冲进了王宫,抓住了楚成王,要杀他。楚成王请求“让我吃一顿熊掌再死吧。”结果被拒绝。最后商臣就逼他爹上吊了。
赵武灵王也曾是彻姹风云的君主,因为改立太子,导致原太子赵章不满,后续赵章起兵杀了新立太子赵何,继续围攻京城,由于缺乏粮食和饮用水,三个月后,赵武灵王饿死于行宫之中。
梁武帝可以算作是最为仁慈的皇帝了,关心天下苍生,有一颗菩萨心肠,然而就是这位皇帝却被自己的汉奸儿子活生生的饿死在了皇宫里,也算是骇人听闻的一大奇谈了。
朱温在称帝后患病,临终前未立嗣,继承问题悬而未决。诸子以妻侍之,据《新五代史》的记载,朱温义儿朱友文王氏容貌姣好,与朱温儿媳(朱友珪妻子)张氏常“专房侍疾”,朱温曾对王氏允诺,欲召朱友文谓身后事。张氏将此事告知朱友珪,称其要大祸临头——“君今受祸矣”,在左右的劝说下,朱友珪萌生弑父念头,带人进入宫内,朱友珪亲信用剑刺杀朱温,朱温“肠胃皆流”。
国外也有一例,奥朗则布获取了权力之后,沙贾汗被软禁在阿格拉堡的一间能够看到泰姬陵的房间里。在这被拘禁的5年里,沙贾汗只有大女儿贾哈娜拉陪伴,相传沙贾汗曾经口渴想喝水,奥朗则布让他饮用墨水,最终被被儿子困饿到死。
石虎将自己的儿子石宣用铁环穿透他的下巴,把渣水倒在大木槽里,吃饭就像猪狗一样;拿来石宣杀害石韬(另一个儿子)的刀剑,让他舔上面的血。这样养了一段时间后,押出城去,揪掉头发、拽断舌头、挖出眼睛,使他又聋又瞎,砍去手脚,同时用烙铁烙伤口以免失血过快死去。按照石韬身上的伤痕,在石宣身上依次砍一遍。然后点燃柴堆,把惨叫不断的石宣扔了进去,浓烟烈焰冲天而起。石虎带着小妾、宫女数千人登上高台观看。石宣被活活烧死以后,石虎派人把灰烬分别放在通向各个城门的十字路口,任来往的人践踏。
雍正皇帝有3子,长子弘时、次子弘历、三子弘昼,弘时为了与弘历夺嫡争太子位,买通江湖黑社会灭口事发,雍正立即囚禁弘时,当夜亲往囚禁处:“依国法家规你必须死,父亲能为你做的只有同意你自尽"。次日军机大臣会议,雍正说:"弘时必死,因为只有用一把尺量天下,天下人才能守法”。
最后的这一对有点奇葩,原因是并没有互相残杀,而是双方被杀之前,第一反应都是对方派人杀的自己,这就是杨广杨暕父子。
《资治通鉴》记载:当叛军杀来,杨广听到外头杀声震天,回头对老婆说,难道是他作乱?杨暕那边呢?据《隋书》里说:当宇文化及那家伙派人来杀自己时,还以为是父亲终于忍不住下手了,死到临头,还想在“诏使”面前辩驳,我没做对不起朝廷和老杨家的事啊……
中国历史上最好玩的朝代是南唐。南唐中主李璟(就是词人皇帝李煜的父亲)好几次真心实意撂挑子不干,想把帝位让给兄弟,兄弟几个也没一个人愿意干。不得不说,这确实是个异数。
封建王朝基本都是长子为皇储,到了唐朝,李旦登基后,其嫡长子李成器自创「国势定太子论」,主动表示,愿意把太子的位子让给三弟李隆基,一则因为李隆基的威望远在自己之上,另外兄弟的感情非常好,李隆基也非常感动,登基后一辈子都非常照顾李成器一族。
历史上的朱由校和朱由检虽不是一母所生,但从小相互照顾,一起长大,感情自然非常要好。天启帝:“我做几年时,当与汝做。” ;“来,吾弟当为尧舜。”后来,崇祯果然顺利接位。
古代君王历来要营造爱民如子的氛围,或登山分禅、沐浴更衣祈天祈地或罪己诏自省,接下来就从一只蝗虫长长见识:
1、直接吃:
贞观二年,长安蝗虫成灾。唐太宗捉了几只咒骂道:“百姓把粮食当作身家性命,而你吃了粮食,这对百姓有害。说机动了,就要吞,周围的人急忙劝阻道:"恐怕吃了要生病的,不能吃啊!”唐太宗说道:“我就是希望百姓的灾难转移到我身上,为什么要逃避疾病呢?”于是就把蝗虫吞了。
几百年后,他的子孙唐玄宗如法炮制,说你食朕百姓五谷,如食朕之肺腑。说罢,便将这蝗虫往自己嘴里一放,嘎嘣嘎嘣吃了。
唐僖宗当政,京畿闹了蝗灾,千里赤地,颗粒无收。僖宗对此深表关注。
京兆尹上奏:陛下圣明,德感天下,蝗虫虽说是飞来了,可天子脚下难道也敢为非作歹吗?都趴那里不敢动,宁肯饿死也不肯吃庄稼,饿死一大片一大片的!唐僖宗:那太好啦!
3、祈雨浇:
宋太宗时闹蝗灾,于是赵光义决定“祷雨”,可是效果不佳,好几天祷雨都没有雨,蝗虫还更嚣张了,于是赵光义在这一天对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吕蒙正说:“朕将自焚,以答天谴。”。结果第二天马上下雨了,蝗虫也死光了。要是没下呢,真自焚吗?还是烧龙袍?真替太宗着急!
宋真宗时期有蝗灾,此时正迷信神仙之说,许多官员看出了宋真宗的心思,纷纷赶来报捷,有的说蝗虫在天空飞行时,突然就自己死了,有的说辖区内,蝗虫该喝水了,更神奇的是苏州官员的奏折,说蝗虫选择到风景秀丽的太湖里集体自杀。连名臣寇准也上奏说,辖区的蝗虫大多抱着草死掉了!宋真宗还有点不敢相信,派人去看,太监们也想讨好宋真宗,看完都说是真宗的神威所致,弄得真宗也激动万分。直到……,有一天……,亲眼看到蝗虫飞到皇宫里之后终于明白过来了,也认真检讨了!
古代最讲究的就是名正言顺,哪怕是皇帝也不例外,特别是得位不正的皇帝,为得民心,更得抓紧秀。下面以唐太宗和宋太宗为例看看。
史书把唐太宗和魏征之间友好的君臣交流作为一段佳话,如果从当时的历史环境来看,多少也有些作秀成分在里面。
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夺权后,为斩草除根,不顾老爹李渊苦苦哀求,狠心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儿子,共杀了十个侄子,这时候就需要找一个正当的理由。而魏征起初是李建成的谋士,李建成被杀后,来看看唐太宗和魏征的对话:魏征首先发难,如果当初太子听我的,就没有今天的事情了,看似是怼李世民,实际是自保的最佳方式,如果直接投降就没有了气节,如果直接开骂恐小命不保,而说这话,看似是在责骂,实际是给了李世民最强的一个台阶,说明李建成成早就想杀他了,自己这样做完全是自保,这也奠定了两人今后的各自角色定位,魏征越做谏臣越安全,李越接纳名声越好。
后续有人指出,魏征写给唐太宗的那些奏章,他都自己偷偷录个副本,交给史官,就是想要在史册上留个犯颜直谏的美名。
最近在百度账号发了五百多个小视频,都是个人觉得还有些意义的语录和段子,在百度或者百家号搜索“守均2022”就可以看到。不是广告,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唐太宗与魏征之间的关系,从根上说,还是共存共赢的关系。这就给我们带来一个启示,那就是,在一个系统内,最好的生存法则是,首先考虑系统需求,进而保护自身利益。
《资治通鉴》《新唐书》提及“唐太宗纵囚”之举,就是放死刑犯过年回家,其后这些死囚也都信守承诺年后全部赶回,李世民于是就把他们全放了,此事也在历史上传为美谈。编撰《新唐书》的欧阳修相信此事的真实性,但认为里面水很深。他专门写了一篇《纵囚论》,揭露其中水分。他认为死囚都是大恶不赦的人,之所以能信守承诺,很大可能是和李达成了交易,实现了双赢;从现代的眼光看,死囚杀人都能放,置受难家属于何地,某种成分也是纵容放罪了。
3、哭:
历史上最能哭的皇帝,大多数可能认为是刘备,因为在三国演义里面太能哭了,而史实是:李世民才是最能哭的,史书中十次哭为自己赢来人心和天下。
4、改杖刑
这一点不一定是故意秀,但确实起到了秀的效果,就是当听说人的脊柱后面有很多的大穴要穴,行刑的时候比较危险,于是就杖刑为打屁股!
宋太宗的秀:
当宋太祖死于诡异的斧声烛影后,宋太宗自然知道自己备受怀疑,安抚民心自然是首要任务。
1、建立登闻鼓信访制度
就是任何人有了冤情都可以到皇宫前击鼓伸冤,《续资治通鉴长编》三十四卷还记载了一件奇葩的信访事件,一个农民丢了一头猪也跑来击鼓了,宋太宗竟然给了他一头猪的钱,还对对宰相说:“这种小事虽可笑,但是,都能敲登闻鼓,天下就没有被冤枉的百姓了。”
2、巧放醉酒臣
孔守正和王荣等人陪宋太宗饮酒聊天,两人喝高了,都吹嘘自己的功劳,吵得面红耳赤,全然忘了宋太宗就旁边。侍臣们见状,要求立刻将两人抓起来定罪。
宋太宗却命人将他们俩送回家中,第二天这俩人知道自己闯了大祸,赶紧觐见皇帝请罪。没想到宋太宗说:“朕昨天也喝醉了,不记得什么了。”他就是用这种看似轻飘飘的小手段,收服了不少武将,他行事之阴柔,从这件小事上,就能看得出来了。
3、开卷有益
宋太宗令文臣李防等人编写《太平总类》。因为宋太宗自己也要读,所以又定名为《太平御览》。宋太宗自我监督,要求每天读三卷,分三年读完。手下人劝他不必如此辛苦,他却说出了一句经典口头禅:“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而这部书涉及古今万象,涵盖科技、农业、矿山等等或热或冷的知识,专业性比较强。宋太宗是否真的读完的读懂非常可疑,但因为他反反复复的口头禅,终于让“开卷有益”成为了一个成语,也让读书深入大宋官员百姓的心中。
生在帝王家,意味着荣华富贵。但权力的争斗,让帝王家身处杀戮的漩涡。很多在帝王家出生的人,在临死前也发出再也不想生在帝王家的之言。
南朝刘宋永光元年,前废帝刘子业要杀新安王刘子鸾,刘子鸾只有10岁,听到圣旨,悲愤地对左右侍从说:“愿后身不再生帝王家!”一句话道尽了封建时代残酷的宫廷政治斗争的残酷无情。
无独有偶,20多年以后,刘宋的末代皇帝顺帝刘准被杀之前,也说出了“愿生生世世再不生于帝王家”的话。
《明史》载:“城陷,崇祯帝入寿宁宫,小公主牵帝衣哭。帝曰:‘汝何故生我家!’以剑挥之,断左臂。”
司马德文退位后,就怕被谋杀,小心的饭菜都自己做,刘裕于是派褚裕之去杀,见了司马德文后,命令他喝毒酒,不从,说“佛教,自杀者不复得人身。”褚裕之见状,便命士兵们将司马德文挟上床去,然后将棉被盖在他的脸上,用力将其扼死,然后跳墙而去。司马德文遇害时,年仅35岁。
幼帝投海:二品夫人把神玺挟于肋下,将宝剑插在腰间,把天皇抱在怀里,说道:“我虽是女人,可不能落入敌手,我要陪伴着天皇。凡对天皇忠心的,都跟我来。”天皇不胜惊愕地问道:“外祖母,带我去哪里?”二品夫人拭泪说道:“主上你有所不知,你以前世十善戒行的功德,今世才得为万乘之尊,只因恶缘所迫,气数已尽。你先面朝东方,向伊势大神宫告别,然后面朝西方,祈祷神佛迎你去西方净土,与此同时心里要念诵佛号。这个国度令人憎恶,我带你去极乐净土吧。”少顷,二品夫人把他抱在怀里,安慰道:“大海之下也有皇都。”便自投身到千寻海底去了。
王世充派人杀杨侗,杨侗想死前和母亲道个别,不准。杨侗乃布度焚香礼佛:“愿自今已往,不复生帝王家!只得喝下毒酒,但却没有立即死去,世恽又命人将其勒死。
每一位君王、皇后死后都想把权势富贵带到下一世,死时也都是极尽奢华,目前为止,除了元朝的帝王陵墓没被挖掘外,其他大点的朝代君后墓,都被发现,既没有把富贵延续,还落得个不得安宁,还真是“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南村辍耕录》和《癸辛杂识》记载:至元二十二年九月,杨琏真迦与允泽率领部众先盗挖宁宗、理宗、杨后等陵。宋理宗在位三十年,死后珍宝随葬尤多。盗贼开启理宗棺盖时,棺中宝物被一抢而光后,歹徒又将理宗尸体倒悬,撬走口含的夜明珠,沥取腹中的水银。事后不久,他们又盗徽宗、高宗、孝宗、光宗诸帝陵,盗走大量珍宝。七日之后,杨琏真迦复取理宗头颅,改造成饮酒的器皿取乐,又下令取来南宋诸帝骨骸,和牛马枯骨混杂,在临安故宫中筑一高十三丈的白塔压之,名曰“镇本”。
吕后在世时权势通天,死后不仅整个家族全部被灭,200年后,墓被盗,吕后的尸体居然被这些盗墓者玷污。其实也不仅仅只有吕后一人,那些西汉的很多嫔妃也都被玷污,只不过吕后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