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一年是366日,因此人体就有366个骨节;每年十二个月,人体就有十二个大的骨节。此外,还认为天有五行,人有五脏;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昼夜,人有觉眠等。
《周易·乾》中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讲的就是这个原理,空间中的结构相类似、频率相类似事物更容易结合在一起,前一些年流行的吸引力法则也是根源于此。
明白了这一点,再理解“举头三尺有神明”就容易了,举头三尺有没有神明不能定论,但人的所作所为、所念所想,都会招致类似频率和结构的事物,你善,善的信息结合的就多,你恶同样如此。你的心念、你的行为就是那个“神明”。
实体空间的成住败空的特性更明显一些,也就是实体必然消亡。
有一个有趣的例子,说到天堂,我们大多想到的是宗教概念的,是一个虚拟的空间,而唐代的女皇武则天还真的曾经斥资数亿两白银修筑过一座“天堂”,公元688年,武则天垂拱四年二月,武则天下令在明堂北侧建立天堂,以安奉巨大的佛像。建成的天堂数百尺高,共五级,至第三层,就能够俯视高近90米的明堂了,可见天堂之高大,因此这座天堂成为皇宫内礼佛的重要场所。
为了修建这座天堂,武则天日役万人,采木江岭,数年之间,花费了将近1亿两白银,国库都为之耗竭,只可惜六年后就被武则天男宠薛怀义一把火给烧了。
赫连勃勃曾经建立了一个霸气的城,听名字就了不得了“ 统万城”也可见赫连勃勃当年的野心了,《晋书》上有一篇《统万城铭》说:“崇台霄峙,秀阙云亭,千榭连隅,万阁接屏……温室嵯峨,层城参差,楹凋雕兽,节镂龙螭。莹以宝璞,饰以珍奇……”而赫连勃勃刚死去,统万城就被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见到此城皇宫富丽堂皇而民众贫困潦倒,大怒说:“竖子之国,一个巴掌大的国家,如此奢华!怎能不灭亡!”。几百年后,宋太宗又下令彻底毁掉统万城。
提到虚拟空间,还有一个架空世界的概念值得一提:
架空世界或架空宇宙是指艺术作品中虚构的世界观,不同于我们身处的真实世界。架空世界也可以被理解为多元宇宙,平行宇宙,交替的历史,圣经故事或画面,甚至未来世界。
再回到虚拟空间的话题,它是比实体空间要大得多的一个空间,目前人类在这方面的认识也是日新月异的。
比如说负物质和负能量及负空间概念的提出,此外,中国科学家还有过宇宙有十一维空间的提法。随着人类对虚拟空间认识的不断深化,对人类带来的改变也必将是颠覆性的。
五 人类在不断突破空间的限制
空间一直在制约和限制人类的生活。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由于交通的不便,他并不知道,在几天前,他的妻子因病去世了。从此以后“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就变成了“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了。
桃花源记里有“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名句,然而这不是天方夜谭,史书记载,稍远一些的农村,很多时候还真的不知道当今的皇帝是谁,尤其在皇帝走马灯似换的年代。
而近代因为空间问题发生的一大悲剧则是1812年美英战争,也被称为美国的“第二次独立战争”,战争的缘起是因为英国对其进行海上封锁而下定决心将英国人赶出北美,时任总统麦迪逊在任时期积极为战争做准备。可是,在战争前,英国其实已经做出决定撤销对美国的海上封锁,缓解紧张局面。
但是因为当年交通不便,和约的消息没有及时到达新奥尔良。所以,也就是说新奥尔良战役基本是在美英已经确定停战的决定下进行的,完全没有任何意义。而这一战死亡人数近万。
近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一定程度的打破了时空的这种限制,普通人上天空也在不久的将来将会实现,相信未来,人类在突破空间的限制上还会有质的飞跃。
这里再延伸一下,人的意识在突破空间限制上其实也很有潜力,
可以这样去理解,人的意识一想到太阳星系,如果信息也真实的到了哪里,那么人的意识就是超光速的,那么如何利用这种超光速的意识来改变自身或者外界事物,则必然是一个很有趣也很有价值的课题。
《庄子·天下》曰:“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这句话是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先哲对宇宙人生的认知,人的意识也好,空间也好,都具有这样的特性,应用好这两个特性,对我们的人生也有着重要意义。
1、每个人都被幽禁在自己的意识里
人的意识本该是洒洒脱脱,无拘无束,在脑海里,在虚空中出入自由的。但却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本该有的特性受到了压抑和阻碍,以至于叔本华老先生都发出了“每个人都被幽禁在自己的意识里”的感慨。
感受一下下面几个故事和情节:
(1)、庄子的一个寓言:从前有一只蜗牛,它的左角上有个国家,叫触氏,右角上有个国家,叫蛮氏,这两个国家都想霸占对方的领土,发生了大规模火并,差点动用核武器!结果伏尸百万,战胜方追逐失败方,花了整整半个月才回国!其实争的那点地盘,在更高层面的旁观者看来,不过像黏糊糊的蜗牛角而已。
(2)、电影《海上钢琴师》,讲述了一个钢琴天才传奇的一生。1900年,Virginian号豪华邮轮上,一个孤儿被遗弃在头等舱,由船上的水手抚养长大,取名1900。他慢慢长大,显示出了无师自通的非凡钢琴天赋,在船上的乐队表演钢琴,每个听过他演奏的人,都被深深打动。爵士乐鼻祖杰尼听说了1900的高超技艺,专门上船和他比赛,最后自叹弗如,黯然离去。可惜,这一切的事情都发生在海上,1900从来不愿踏上陆地,直到有一天,他爱上了一个女孩,他会不会为了爱情,踏上陆地开始新的生活呢,影片的最后他仍然放弃了下船,在船上出生,在船上死亡,他对外界来说,是一个从来没有存在过的人。
(3)、《楚门的世界》,楚门是一个年轻人,一次在无意中发现,他的一切都是一直被设定,被限制,被禁锢,他在这种环境中生活了30年而不自知。原来他周边的一切都是被导演的,她遇到的每一个人,他遇到的每一件事都是被精心设计好的。其实我们都是楚门,我们很多时候都在被自己的各种欲望、各种妄念所限制、所制约,差别只是楚门最终走出了他的世界,而大多数的我们终其一生都将在其中徘徊。
(4)、来个真实的,五代十国时期,泰州曾在吴王杨行密的命令下建有一座为皇室起居专用的宫殿——永宁宫。其死后,李昪将杨氏一族子孙等人从丹阳回迁到“永宁宫”,名义上是要报答杨氏禅让的恩惠,使其子孙居于祖宗所建之宫,得以永远安宁,实际上这里成为囚禁杨氏子孙的处所。宫中人不得迈出宫门半步,外人也不得入内。杨氏子孙于此被困达14年之久,为了能活下去,不得已只好家人之间自为匹配,即使这样,最后还是被满门抄斩。
拓展思维有很多的方法,利用空间是比较直接也是容易收效的一种方式。
以天地为心在“角度”一个章节里面以及提及过,此不赘述
这里要说的是另一个角度,就是为天地立心,以天地为心,是以天地为参照,而为天地立心则是主动的应用自己的意识,最早见于张载的《横渠语录》“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这句话反应了其美好的愿望和大志。
不过“为天地立心”这句话个人觉得是值得商榷的。天地宇宙实质是“有心”的,宇宙的进化演变都有其内在规律,只是目前的人类还没能把握其“心”,为天地立心,只是从人的比较偏狭的角度去理解的,实质还是立自己的心,只是立的更大一些,作为体现人类的宏大志向也不无不可。
从客观的角度来讲,人需要去顺应天地,以天地为心,像天地学习其宽广和胸襟。
实质来说,人的本底意识和空间的本地特性有很多的相似之处,都是虚、灵、明、静的,把自己的意识尽可能的调整到这种状态中,就相当于给自己的意识洗了一个彻彻底底的“澡”。古人称之为以“空”印“空”,以天地为炉顶(道家炼丹,需要丹炉,天地虚空是最高级的炉顶)说的就是这层意思。
要坚信群星当中有一颗星星,引领我的生命,穿越不可知的黑暗。我们所要做的,是坚持不懈的去寻找和定位这颗星星!
想虚空其实最接近意识的本底状态;而对常人来说,每个人意识里面的那个虚空是不同的,实际也是一个人心境、阅历、综合境界的一个体现;
最后要注意的是,虚空里面的,意识里面都有灵动性,而非单纯的空,有一句话对这种灵动性描述的比较生动:“如云而行、如水而走、如风而去、一切空”,可以重点体会一下。
空间的小能小到什么程度呢,这也没有定论,以前说夸克,现在又有了负物质,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一定还能找到更小的存在,道德经里提到有无相生,这个无又是一种什么状态呢,虽然古人也有道、元气、理这些提法,但最最根源的依然只是假说。
这里重点要说的是,其小无内的观念在人体的应用。
人体中什么最小呢,目前的研究是基因。而人体的基因很有意思,虽然是最小的,但是又是最能体现人的整体生命特性的。从一个小小的基因,就能推断出一个人后天大概齐身体疾病情况。
此外,DNA的双螺旋结构,简直太美妙和不可思议,每一个细胞,都装着人体最初的所有信息,理论上每个细胞都能复制另外一个你!然而人体的细胞,有数亿万亿个,所有DNA连起来,可以在日地间来回数百次!可以绕地球268万圈!
比尔·布莱森《人体简史》中也提到:把你体内的DNA搓成一条线的话,它能延伸100亿英里,比地球到冥王星的距离还远。所以光靠你自己就足够离开太阳系了。
(1)生命在呼吸之间
生命在什么之间呢,最有名的回答是禅宗里的一段话:
佛问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数日间,佛言予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饭食间,佛言予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呼吸间,佛曰善哉,予知道矣。
意思是说生命在呼吸之间。
这段话很精辟,人与人千差万别,但相同的是都要靠呼吸续命,人的生命也体现在呼吸的律动,关注这个律动,也能起到忘忧之效;更重要的是这个“间”,我们很少有人会关注呼与吸之间的这个停顿,而停顿之间的这个空白点,很类似于意识的“本底”,感受到了这个“本底”,对生命的内在体察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接着上面呼吸之间的话题,人们会把重点放在了呼吸上,感叹生命只在于一呼一吸,这个想法无疑是正确的,只是,后面的之“间”的间,可能韵味更足,更值得去推敲。
聪明的“一休”
聪明的一休的动画片很多人都看过,是根据真人改编的,真实的一休活到八十多,当和尚谈爱情两不误。
一休认为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都要重视,但两头来回跑太累,所以要在这两个之间寻找一个自由点休整,这就是“一休”。而这个休就是“间”这个点上。
从生到死有多远,呼吸之间;再延展一下,从迷到悟有多远,一念之间;从爱到恨有多远,无常之间;从古到今有多远,流逝之间;从你到我有多远,理解之间;从心到心有多远,既可以是朝辞白底彩云间,也可以是万重山之间;念头与念头之间有多远,明心之间。
在这个“间”上善于休止、善于转念,生命的感受也会大不一样。
当我们都在为外在的空间——房子日益打拼的时候,有时会忘了内在空间的建设。
内在空间可以简单理解为内在的精神建设,买房子我们都希望大一些、阳光充足一些、房子的构造合理一些,内在的建设同样需要如此。
引用林徽因的一句话: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
那怎样建设呢?
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中有一个很有意思又有些智慧的故事:
纪晓岚有位友人叫于道光。一天,于道光讲了一件事,大意是说,有位书生听到司镜吏讲起业镜、心镜的事。司镜吏就是负责管理心镜、业镜的小神。业镜,照人的善恶。心镜,照人的细微念头。
宋朝以后由于道德滑落,很多人精通伪装术,将很多念头深深埋藏在心底,有的人干了很多坏事,动了很多邪念都能蒙混过关。于是在原有的业镜之外,上天另设了一个心镜,专照人内心细微的念头,并由专职的神灵负责记录所产生念头的善恶,每三个月向岳帝呈报一次。
这个故事的启示是,我们也需要这样一个“司镜吏”,不但对善恶,还需对负面的情绪、纠结的情绪、执着的念头等等,时时常拂拭,莫使染尘埃。
历史典籍浩如烟海,如何去看待历史,确实是个很烧脑的问题,对“历史”这头大象,人人都想摸一摸,人人都想发表一下自己的“手感”,各个角度的看法也都纷纷出炉,选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看一看:
英国历史学家伍德沃德《大英简史》:历史涉及的只是一个民族生活的极小部分。大不列颠人民的大部分生活和艰辛创业……过去和未来都不会有文字记载。”
斯大林有句话这样说的:“胜利者不接受任何指责,这是一般通理。
马克·吐温进一步指出:历史不会简单的重复,但总是压着相似的韵脚。
福柯:重要的不是故事讲述的年代,而是讲述故事的年代。
拿破仑:历史就是在过去发生的事中,大家一致认同的那部分。
历史学家维特克历史观:1、上帝让谁灭亡,总是先让他膨胀;2、时间是筛子,最终会淘去一切沉渣;3、蜜蜂盗花,结果却使花开茂盛;4、暗透了,更能看得见星光。
世界历史可以这样总结:强国总行不义。等到他们醒悟了,他们不已经不再强了。
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个总的观点:历史是残缺的,但并不妨碍从中吸取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