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数虫卵蛰伏在米袋中,一粒米中一只卵,一口米饭一口虫。米虫为何频频出现,人类的科技与狠活为何对付不了小小的虫子? 2018年7月,约旦几千名居民敲开中央仓储公司的大门,在此围堵声讨。原因是该公司粮仓中的米虫跑出,泛滥成灾。几十年来,他们一直在寻找对抗米虫的方法,但始终无果。这些米虫糟蹋粮食、污染水源、啃食木地板,行径恶劣,当地百姓苦不堪言。他们甚至不敢开窗,生怕米虫一个不留神飞进家中,就此繁衍生息。但是,千防万防也防不住。 米虫的问题不仅困扰着约旦,也困扰着大半个地球。它分布区域非常广泛,基本上地球上的每个国家,只要有粮食作物的地方就有它。 据统计,全球每人每年平均约要消耗57千克大米。但是,由于昆虫的存在,很多稻谷还在田间地头就会被啃食,造成一定程度的粮食减产。在发达国家,谷物昆虫会造成2%-5%的减产。在欠发达国家,情况更糟。由谷物昆虫造成的粮食减产,有时高达50%。其中,米虫就是最有力的破坏者之一。
数千年来,人们通过大蒜熏杀、高温烘烤、生姜防治,甚至是喷洒农药等方法,也没有解决米虫偷食的问题。小小虫子,为何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这主要得益于人类耕种技术和存储技术的发展以及它超强的繁殖能力。 大约在1.2万年前,米虫一族崛起。在此以前,人类的农业生产规模较小,谷物储存量不大。米虫没有找到适宜生存繁殖的环境,只能依靠一些果树、果实勉强为生。它的种群数量小,不如今天这么嚣张。 在人类开始大规模耕种,并且掌握一定的谷物存储技术后,米虫才找到的自己的乐园。他们开始偷偷潜入人类的贮藏的粮食中,并且在此壮大自己的种族。可以说,米虫的繁衍,与人类的发展进化是相伴生的。此后,它们又随着人类的足迹,走遍地球的山山水水。如今,成为各个国家公认的害虫。 人类提供了适宜的环境,米虫只要稍微努力,就可以躺在人类的大米上繁衍生息。子子孙孙,无穷尽也。虽然它们一代虫一般活不过3个月,但是它们一年可以繁衍8-9代“新”虫。在不同的环境之下,它们的繁衍能力不同。据统计,在东北米虫一年只能繁衍2-3代。但是,在广东,它们能够繁衍7代及以上。一只雌成虫一天能产3-6枚卵,一生可产300-500枚卵,这个数量是非常客观的。
并且,为了让自己的种群更好的活下去。米虫内部,一直遵循着物竞天择、落后挨打、适者生存的原则。一粒米内往往只会吃出一个米虫卵,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雌虫只放了一枚卵在米中。 当米虫发现在同一粒米中,还有一个自己同类时,就会展开殊死搏斗。利用自己的地理优势和强健的体魄,咬死对方,获得更多的营养。故而,在米虫界,只有运气好、实力强的卵才能活下来。由此,保证种群的质量。 可见,适宜的环境、自身的努力,对于米虫的生存和繁衍而言,缺一不可。 米虫的一生虽然极为短暂,但是依然逃不脱从卵、幼虫、蛹到成虫的复杂蜕变。我们经常在墙壁上、地板上、米袋里看到的,会飞的黑色虫子,是它的成虫。一般长2.5-3.5毫米,多半是红褐色或者黑色。它有酷似象鼻的口器,大概1毫米。放大后仔细观察它,活脱脱是一头迷你版的“大象”。故而,被称为米象。一般而言,成虫比较明显。在米面加工的过程中,很容易被发现和杀死。 它的幼虫没有腿,呈椭圆形,乳白色半透明。其中一端比较肥大,经常与米融为一体,难以分辨。与成虫在表面游走的彪悍不同,它喜欢躲在米粒里。从内向外,掏空每一个米粒,将果实全部吃完,把空壳留给人类。一般在淘米煮饭时,这些空壳会浮在水面上。只需要多淘洗几遍,将其挑出即可。 我们轻松躲过成虫和幼虫。但是,却不知道有多少卵,下了我们的肚。其实,这与米虫高超的产卵技术相关。 成年的米虫为了延续自己的血脉,会在稻谷收割前动手。在谷物上挖一个小洞,把自己的卵产在里面,然后再用分泌物把洞堵上,以此瞒天过海。即使有严格的加工过程和质量检测,它们也能蒙混过关。一般一粒大米,只能潜伏一只卵。所以,我们每天吃的米饭中,可能都有米虫的卵。 虽然,吃着被虫卵吃过一遍大米,营养是不足的,口感是欠缺的,心理是膈应的。但值得庆幸的是,米虫自身没有病毒,也不传播疾病。就算吞进肚子里,也几乎没有安全隐患,可以放心食用。
汽车压不死,铁钉钻不穿的虫子你见过吗?
5万年前的冻肉还能吃吗?北美发现了一具5万年前野牛尸体
中国通往俄罗斯的列车,为何在进入俄罗斯境内时,要停留几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