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向小园· 图 | 网络
1876年,一队人马浩浩荡荡行于苍茫大地上,他们一路西行,所过之处引人侧目,而其中最为显眼的便是已至暮年的领军将士,以及其旁的一具棺木,此人正是抬棺西征的左宗棠。
犹记得1864年,国内起义频发,受太平天国运动与陕甘回民起事的影响,新疆各地豪强趁机爆发内乱,彼此纷争不断、各自为王,甚至因此引发他国觊觎,不仅有在新疆建立新国之宵小,更有沙俄趁势强占伊犁之恶劣行径。
面临国土被侵占的重大危机,清政府即令左宗棠领兵出征,彼时出于多重因素的考虑左宗棠并未立即派兵进剿,而是徐徐图之稳中求进。
然而伴随着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的爆发,朝堂却由此爆发了“海防”与“塞防”之争。
力主海防的李鸿章等人认为中国外患主要来自海上,而且自乾隆帝平定西北以来,每年都增加千百万的开支,如今国库空虚,若是再耗尽财力大举西征,着实得不偿失,倒不如将军备资源用于东南沿海的防御上。
对此支持海防塞防并重的左宗棠予以坚决驳斥,他说:“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若是不收复新疆,不仅不能裁减兵饷、助益海防,更会因步步退让引来英、俄更加嚣张的渗透蚕食。
此番论争,终是迎来了朝廷对于塞防的重视,1875年,清廷命左宗棠择机出塞平叛新疆。
此后,左宗棠制定“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军事策略,并用一年时间筹集军饷、屯粮练兵,为此次西征做足了准备,最终于1876年4月,正式出兵。
此后仅用一年多时间,便将新疆大量国土重纳版图,不仅维护了国家统一,更狠狠打击了列强的嚣张气焰。而在举国振奋之时,却鲜有人知,此次有着深远影响的西征之举,早在左宗棠年轻时便已有过慎重的思量考虑。
1833年春,已三次名落孙山的左宗棠,首次进京应会试,在此期间,他曾参观战国由燕昭王所筑,用以招贤纳士的黄金台,并心生感慨写下一组对国事有着真知灼见的《燕台杂感》,其中一首便涉及到新疆形势。
《燕台杂感》
西域环兵不计年,当时立国重开边。
橐驼万里输官稻,沙碛千秋比石田。
置省尚烦他日策,兴屯宁费度支钱。
将军莫更纾愁眼,生计中原亦可怜。
——清·左宗棠
开篇左宗棠便阐明与之相关的西域历史。“西域环兵不计年,当时立国重开边。橐驼万里输官稻,沙碛千秋比石田。”
自汉武帝起,伴随着历代王朝对开疆拓土的重视,西域亦常年烽火不断,有重兵驻守。又因为西域遍地荒漠、粮草不足,朝廷为了戍边守疆,便依靠骆驼来往运输所需物资。
然而对西域实行单纯的驻兵屯田实际上并非长久之策,此地本就形势复杂,若疏于民生管理与经济发展,其内部实则不堪一击,难以长治久安。
因而左宗棠提出“置省尚烦他日策,兴屯宁费度支钱”的主张,即同他地一样,在新疆建立行省加强管理,如此一来,不仅可以节省粮食与运输的费用,更能巩固国土维护边防。
最终“将军莫更纾愁眼,生计中原亦可怜”一句,是左宗棠对西域形势错综复杂的无奈感叹,并力劝当局统治者要有长远目光与忧患意识,莫要等到危机降临方才哀叹民生多艰。
此后多年,清廷便在新疆一事上遭遇内忧外患,如今看来,左宗棠这首诗可谓高瞻远瞩,随后左宗棠更是亲自实现了诗中壮志,并在平定新疆后,通过不断上书请求建省的不懈努力,终于在1884年,于新疆设省。
纵观历史,前有西汉名将赵充国最早提议在西域屯田驻兵,以及三国时期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的奇策《隆中对》,后有左宗棠以诗论国策并亲身践行。因而这首《燕台杂感》亦被徐世昌赞为:“方诸充国屯田之疏,武侯隆中之对,殆相伯仲。”
从古至今,我国从不乏雄才大略的能人志士,他们生于忧患、目光长远,为维护国之安危始终奋斗,此种精神当令世人尊崇敬佩,与此同时,身处和平年代的你我,亦将效仿先辈,固守山河。
—- END -—
感谢你每一个“点赞”和“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