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向小园· 图 | 网络
公元1083年,是苏轼来黄州的第四个年头,从最初历经生死后感慨“寂寞沙洲冷”的孤寂凄凉,到后来渐渐拥有了“何妨吟啸且徐行”的从容豁达。
在黄州的几年,他上能与文人墨客高谈阔论,下能与平民百姓相谈甚欢,不仅亲自拓荒耕种,一手厨艺更是远近闻名。
即便在岁月的洗礼中,往昔伤口正悄然愈合,但已至中年的苏轼仍有着常人的忧虑与困扰,于是,当夜幕降临时,他失眠了。
那是一个月色皎洁的深夜,苏轼正准备脱衣入睡,恰逢一束月光顺着门窗悄然落下,夜色醉人,他顿时来了兴致,起身出门,却苦于无人相伴共赏美景,继而想起了寄宿承天寺的好友张怀民。
苏轼来到寺中,便见张怀民亦未眠,顺势邀其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澄澈,为大地洒下一片银辉,仿若水满庭院,依稀间可见水中草植纵横交错,再细观时,方才恍然,原是院中的竹柏在清辉月色中投下的剪影。
如此美景不由令人心生感慨,夜临即可赏月,随处便观竹柏,不过是因为平素没有像我们这般的闲人愿意沉心赏景罢了。思及此,顿感此行不虚,终提笔记之,名流千古。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宋·苏轼
这篇短文,很像现今常写的日记,短短几十字便生动真实地再现了苏轼在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
全文可分三层,第一层从“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到“相与步于中庭”是对时间地点以及夜游原因的交代。
因“月色入户”而“欣然起行”,又因“无与为乐者”而“寻张怀民”。“入户”一词将月光拟人化,仿佛一个知心老友般前来相伴,又于暗处流露出遭逢贬谪后世态炎凉门庭冷落之形势。
幸有与他身世相同之人,能与他共叙畅聊。在他来黄州的第四年,张怀民亦贬往此地,一句“怀民亦未寝”足见二人友情已到了心有灵犀的地步。
第二层“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是对庭中夜色的描绘。
月亮,自古便是文人笔下颇为钟爱之物,有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有如白居易的“露似真珠月似弓”。
而在苏轼的视野中,月色却另有一番风情,它是“积水空明”的,仿若一池静谧春水,却又辅之以“藻荇交横”的动态飘逸,一笔一画尽显空灵。
更为精巧的是,此番设计并非明言,全是暗喻,只留一句“盖竹柏影也”方使人恍然大悟,可谓意外之喜。
第三层“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则表达了无人赏月的惋惜。
自苏轼谪居以来,便倍感清闲,尽管任有团练副使一职,却只是个“不得签书公事”的闲职。
因而文末几句,既有着因“闲”而得赏美景的安然惬意,亦包含着仕途失意的苦闷。
然而不论如何,在经历了诸般坎坷后,苏轼却仍能保有闲适悠然的心态,足以彰显其宠辱不惊、进退有度的人格魅力。
犹记得前段时间,“怀民亦未寝”的片段火上热搜,诸多网友笑称:怀民或许“正要睡”,只是被苏轼叫醒,被迫“亦未寝”罢了。
此种戏谈尽管有失偏颇,却也略有意趣。而在这般调侃的背后,更多的是人们对于文中传达出的温情与豁达的一种亲近喜爱之感。
世人多奔波,失眠时常有,或许是愁于柴米油盐的琐碎繁杂,或许是苦于人际应酬的谨小慎微,又或是思亲念友、叹四季更迭年华易逝。
因而每逢夜临,便会常常失眠,彼时夜深人静,孤寂彷徨的心绪经久不散,若是有如张怀民一般共诉衷肠的好友,这漫长的月夜便也不在寒凉,若是再像苏轼一般乘兴赏月,亦能体察到一份独属于深夜未眠之人的美好惬意。
世事纷杂,或许偶尔不尽人意,然你我有幸来这人间一趟,自当保有一份诗意,于漫漫岁月中,浅吟低唱。
—- END -—
感谢你每一个“点赞”和“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