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比例神话穿帮,令人始料未及:曾经的完美谎言反倒成了戳穿伪史的一把利刃,古希腊、古埃及、巴黎圣母院、达芬奇悉数中招



数学中有一个神奇的比例,被誉为“黄金比例”。
黄金比例,又称黄金分割比,是一个数学常数,也是一个无理数,无法被表示成任何分数,甚至很难用分数来近似表示,其值大约为:0.618,应用时一般取0.618:1。
0.618、1.618也被称作黄金分割率(Golden Section)。

黄金比例最常表示为黄金矩形,一个边长比为 1.618:1 的矩形。
黄金矩形有一个特性:如果切掉一个正方形,又会得到另一个较小的黄金矩形。

由上图,还可以衍生出一种黄金螺旋。



西人将这种黄金螺旋又称为“斐波那契螺旋”




人们熟知的五角星,也是符合黄金比例的五个三角形组成的。


黄金比例在自然界中也是存在的。
有人专门研究过向日葵,发现有的向日葵花有89个花瓣,55个朝一方,为右旋;34个朝向另一方,为左旋。
34除以55等于多少?
恰好约等于0.618。

向日葵种子的生长螺纹是左旋和右旋的两组交错等角螺线,有小一点的向日葵,有55个花瓣,21个花瓣朝向一边,34个花瓣朝向另外一边,右21道与左旋34 道,1:1.618 趋近黄金比例。

更大的向日葵则有89和144、144和233的排列数,也是黄金比例。

蜜蜂,也会按照黄金比例建造六角柱状体蜂房,坚固又省料。

当然,除了六边形的规则蜂房,蜜蜂也会建造不规则形状的蜂房,其中以五边形和七边形居多(占比高达92%以上),并且五边蜂房和七边形蜂房往往成对出现。

这种五边形与七变形配对出现的情况,同样也出现在石墨烯晶界中。
石墨烯晶界中,晶格合并时出现的五边形与七边形的配对模式

丹顶鹤成群结队迁徙时,排列成“人”字形,其夹角为110°。“人”字形夹角的一半,即每边与鹤群前进方向的夹角为55度44分8秒。
有趣的是,这个角度恰好与金刚石晶体的角度一模一样。


蜘蛛是天生的布网高手,会按照黄金比例编织复杂的八卦形蛛网。

海螺的形状也符合黄金螺旋

西人为了渲染自己的历史和数学源远流长,刻意夸大、神话黄金比例,将它美誉为建筑和艺术中最自然、最协调、最美丽的比例,并宣称其在古希腊和古埃及的建筑与艺术、达芬奇的画作以及许多研究资料中广泛应用,以此来增加历史气息和久远的神秘感。
如图,古希腊建筑帕特农神殿,其正面勾勒出一个长方形,两边长度便是根据“黄金比例”。

古埃及的金字塔大小虽有不同,但是金字塔底面的边长与高的比率都接近于0.618。
金字塔的几何形状有五个面,八个边,总数为十三个层面。由任何一边看进去,都可以看到三个层面。金字塔的长度为5813寸(5-8-13),而高底和底面百分比率是0.618,那即是上述神秘数字的任何两个连续的比率,譬如55/89=0.618,89/144=0.618 ,144/233=0.618。
另外,一个金字塔五角塔的任何一边长度都等于这个五角型对角线(Diagonal)的0.618。
哇,全是黄金分割,好有趣啊!

不仅“历史悠久”的古希腊建筑、古埃及金字塔按照黄金比例建造,就连近代法国著名的埃菲尔铁塔,其第二层以下和第二层以上的高度比率都是0.618,也是按照黄金比例建造。

此外,巴黎圣母院也是按照黄金比例建造。

由此,西方在黄金分割的路上一路狂奔,从建筑到艺术,大量应用。
达·芬奇的作品《维特鲁威人》,据说这幅画解释了菲波纳奇比率与人体结构的关系。
西吹们得意洋洋地说,知道为什么这作品看起来有说不出的和谐感吗?因为运用了黄金分割比例,是黄金分割比例哟。


又有人说,知道为什么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的微笑》看起来美不胜收吗?因为运用了黄金分割比例哟!

连旁边的维纳斯也符合黄金比例

《最后的晚餐》

《维纳斯》中的黄金分割

《大卫》中的黄金分割

2019年全国高考数学,全国文、理科Ⅰ卷第(4)题中,有一道关于“断臂维纳斯有多高”的数学题,以著名的雕塑“断臂维纳斯”为例,提问:假如有个人符合两个黄金比例,腿长105cm,求其身高:

……
德国数学家阿道夫·蔡辛(Adolf Zeising)将黄金比例描述为:
“自然和艺术领域的美丽和完整……它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精神理想,渗透到所有的结构、形式和比例中,无论是宇宙的还是个人的、有机的还是无机的、声学的还是光学的。"
并留下了一句名言:
“宇宙之万物,不论花草树木,还是飞禽走兽,凡是符合黄金律的总是最美的形体。”
迄今为止,摄影中也大量出现了黄金比例的构图,并将之奉为圭臬,仿佛不根据这条“金科玉律”进行构图,就不符合审美观念,就会被轻视、甚至排斥。







西方不遗余力宣传黄金比例,甚至还有观点称,黄金比例在音乐作曲中也很重要,试图把黄金比例套在音乐领域。
然而,与音乐紧密相连的数字是朱载堉用特制81档大算盘计算得出的数字——2的12次方根,而不是什么黄金比例。
原来,西方所谓美学、所谓建筑、所谓艺术的天花板,就是黄金比例,就是几何学。
可是,宇宙万物,大千世界,多姿多彩,所谓的几何、所谓的黄金比例,只不过是沧海一粟啊。
自然界中有没有不遵循黄金比例法则的事物?这样的例子多不多?
答案是很多很多,多不胜数。
而且, 西人只顾神话黄金比例,却似乎遗忘了一个颇为致命的问题,——倘若这黄金比例被证明中国人最先发现的,那怎么办?如果之前宣称发现黄金比例的古希腊人都被证明是假人,那怎么办?
如果黄金比例被证明传入西方的时间仅仅是在明末清初,那怎么办?
这样的话,上述那些大量应用黄金比例的东西,例如历史悠久、多达数千年的古希腊建筑、古埃及建筑,还有那些早于明末清初的古画、艺术品雕塑、研究资料岂不是全穿帮了?全部是假货?!
这个估计谁也没有料到啊……

那么,一起来看看黄金比例的发现历史吧!
对于黄金比例的发现,西人有两种自相矛盾的说法。
第一种说法:
黄金比例是元始前6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发现的。
有一天,毕达哥拉斯走在街上,路过一家铁匠铺,被铺子中那有节奏的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吸引,便停下来仔细聆听, 似乎这个声音中隐藏着什么秘密。他走进作坊,拿出一把尺子量了一下铁锤和铁钻的尺寸,发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十分和谐的关系。回到家里,毕达哥拉斯拿出一根线,想把它分为两段。怎样分才最好呢?
经过反复比较,他最后确定以0.618:1的比例截断最为优美。后来,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将这一比例称为黄金分割律。
第二种说法:
元始前4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欧多克索斯第一个系统研究了这一问题,并建立起比例理论。他认为所谓黄金分割,指的是把长为L的线段分为两部分,使其中一部分对于全部之比,等于另一部分对于该部分之比。
元始前3世纪前后,欧几里得撰写《几何原本》,吸收了欧多克索斯的研究成果,进一步系统论述了黄金分割,成为最早的有关黄金分割的论著。
当然,这两种说法皆不靠谱,都是拍脑袋的小说故事。
先说毕达哥拉斯。这个人物是传教士利玛窦和龙华民合力创造的形象。
利玛窦仿照孔子的生平事迹编造出了毕达哥拉斯。
二者存在诸多共同点:(1)两人都开过民办学校。
毕达哥拉斯教:天文,算术,几何,音乐四艺。
孔子教:礼,乐,射,御,书,数。六艺。(2)两人都建立了一个集宗教、政治、学术为一体的团体。
毕达哥拉斯建立了所谓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孔子则建立了儒家。(3)两人有相同的音乐观,并且核心思想都是:和谐。
在毕达哥拉斯的音乐观中,居然存在华夏独有的乐医同源思想。
二者都认为音乐可以使人精神平和,是身体康健的重要保证。
(4)两人都有“中庸”思想。
毕达哥拉斯在《金言》中说:“一切事情,中庸最好”。
孔子:“过犹不及。”(待人处事,凡是有度,不及不好,过了也不好,恰到好处为好)
此外,毕达哥拉斯与儒家思想还存在以下高度相似性:
两人都有:天人合一思想。
两人都有:有克己复礼思想。
两人都有:有为政以德思想。
两人都有:有孝恭宽信敏惠的道德标准。
两人都有:有德治,礼治思想。
两人都有:有举贤任能的思想。
两人都有:有教无类的思想。
两人都有:将和谐和次序作为核心思想,强调礼教精神。
毕达哥拉斯的数理部分,主要由龙华民负责完善。
龙华民还利用中国古代数学创造了毕达哥拉斯的数理知识,他是从宋朝邵雍的数学、命理学中找到了毕达哥拉斯的相关数学理论。此外,龙华民认为毕达哥拉斯在哲学上继承了索罗亚斯德,有意思的是,那个时代,伏羲在西方有一个代称恰好就是索罗亚斯德。
昆羽继圣,公众号:昆羽继圣(二)西方哲学起源于东方:原来,伏羲是赫尔墨斯,还是古希腊圣贤原型
3、徐光启《几何原本》中没有毕达哥拉斯 徐光启的《几何原本》中在阐述勾股定理时,通篇都未出现过“毕达哥拉斯”字样,也没有什么“毕达哥拉斯定理”,就是叫“勾股定理”。
昆羽继圣,公众号:昆羽继圣中国度量衡就是伪史照妖镜,在新莽卡尺、新莽嘉量和华夏古钱币面前,被釜底抽薪的西方数学瑟瑟发抖,原形毕露
再看第二种说法,西人宣称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吸收了欧多克索斯的研究成果,进一步系统论述了黄金分割,成为最早的有关黄金分割的论著。
显然,《几何原本》就是最早有关黄金分割的论著。
▌欧几里得:黄金比例关键人物
西人宣称,2300年前,欧几里得在《几何原本(Elements)》中定义了黄金比例,把长为L的线段分为两部分,使其中一部分与全长之比,等于另一部分与该部分之比,这个比值就是黄金比例。这个比例通常取1.6180(也可以是0.618,取倒数即可)。
可是,《几何原本》的真实作者并不是利玛窦虚构的欧几里得,因为欧几里得就是利玛窦的拉丁文名,该书的真实作者是徐光启,几何(Geo)为徐光启首创。

据陈大漓先生的研究考证,《几何原本》的基础之一是平行公设,用平行公设推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圆是360度),但元代天文学家才确立圆是360度。在浑天仪出现之前,是无法测量角度的。
浑天仪是最早的圆尺,将天球分成了365.25度100进制,直到元代圆的角度才定为360度60进制。
昆羽继圣,公众号:昆羽继圣中国度量衡就是伪史照妖镜,在新莽卡尺、新莽嘉量和华夏古钱币面前,被釜底抽薪的西方数学瑟瑟发抖,原形毕露
关键点,最早论述黄金分割的专著《几何原本》,其最初作者是徐光启,而后问世时间原来是18世纪后期。
那么,大量应用黄金比例、黄金分割的古希腊帕特农神庙、古埃及的金字塔,还有蒙娜丽莎的微笑、最后的晚餐、巴黎圣母院……
额滴神哪!

其实,看似复杂的黄金螺旋线用华夏的象形思维模式来理解,一目了然,非常简单。
且来看看华夏先祖是如何发现并绘出黄金螺旋线的。
用边长为1的正方形铺满整张图,这个没有人不会吧?
把圆规找出来,选定右下方的一个正方形,以红点为圆心、以边长1为半径,先画一个半圆。接着,半径调整为2(即两个正方形的边长),画四分之一个圆。把半径调整为3(即三个正方形的边长),又画四分之一个圆。
把半径调整为5,又画四分之一个圆。
如是反复,最终便能得到一个黄金螺旋线。


一切都很自然,大道至简,哪有那么复杂?华夏古人也没有觉得黄金分割有多么神奇,只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形式罢了。
反观西人,却如获至宝,将之大吹特吹,套用在建筑、艺术、美学等各个方面,包括模拟星系的形状、飓风的形状、海浪的形状等等。
然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黄金螺旋却并不是真正的螺旋!
它只是由一系列的圆弧构成的图案,从一个孤过度到另一个孤,螺旋的曲率会出现跳跃,而这种跳跃在任何自然现象中都不太可能会出现。
最佳情形,黄金螺旋可以近似成为一个真正的螺旋,但它所近似的,仅仅只是对数螺旋的一个特例。仅此而已。
黄金比例与美学之间的关系之所以如此深入人心,有两个关键人物不得不提,一个是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帕奇欧里( Luca Pacioli ,又译作卢卡·帕西奥利),另一个是德国数学家阿道夫•蔡辛( Adolf Zeising )。
方济会修士:意大利人卢卡·帕奇欧里( Luca Pacioli )
卢卡·帕奇欧里在1509年写了一本书《神奇的比例》(《De Divina Proportione》,亦称神圣比例)。
耐人寻味的是,达芬奇的作品是在19世纪才重新受到大众欢迎的。
据说,达芬奇为好朋友卢卡·帕奇欧里的作品《神奇的比例》画了插画,所以有人便认为达芬奇的画之所以精致绝伦,就是因为他运用了卢卡·帕奇欧里的神奇比例,——黄金比例数学原理。
可是,这些比例与黄金比例并不相符,没有直接证据证明达芬奇用到了这种比例,他只是在作品中提到了整数比而已。
并且,卢卡·帕奇欧里在书中也并没有支持或赞成“黄金比例与审美观挂钩”的论调,其赞成的是元始前1世纪的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观点:维特鲁威系统中的合理比例。
关键是这位兄弟居然与达芬奇这个虚构的人物是好朋友,结合其赞成什么元始前1世纪罗马建筑师的观点来看,多半是个假人,属于以伪证伪。
1799年,据说有个马里奥·利维奥(Mario Livio)写了本真正关于“黄金比例”的书,并把黄金比例错误地安在了卢卡·帕奇欧里的头上。
巧合的是,此人与后来的以色列裔花旗国资深天文学家、著名科普作家、哈勃太空望远镜科学研究所科学部前部长同名,而后者也写了一本名为黄金比的书。
德国数学家:阿道夫•蔡辛(Adolf Zeising)
马里奥·利维奥(Mario Livio)的说法让黄金比例和艺术审美挂上了钩,但尚未普及开来。接着,阿道夫•蔡辛(Adolf Zeising)出现了。
此人宣称黄金比例是一条普遍性的法则,无论是在艺术还是自然领域这都是最理想的比例。他甚至声称,在人的身体上也能找到黄金比例的影响,人的肚脐到脚趾的长度除以身高就很接近黄金比例。
从此,黄金比例理论占领了舆论的制高点。
但是,这只是一个美丽的谎言,一个世纪骗局,与19世纪所谓的莫扎特效应如出一辙(莫扎特效应是指“听古典音乐会可以提高人的智商”)。
奥黛丽赫本的脸曾被西人用黄金分割方式来做解释,听起来似乎头头是道

人体黄金分割比例,也被宣传成了魔鬼身材

然而,勒·柯布西耶的Modulor系统中,黄金分割比例的人体(男人)也可能是这样

俄罗斯设计师Igor Kochmala根据黄金比例将好莱坞名人们的脸进行了修正,结果通过黄金比例重新塑造一番后,却得到了如下结果



实际上,许多设计师在工作中根本用不上所谓的黄金比例,而且就算是偶尔用到,也并不会看重。从科学的角度而言,黄金比例的审美根本站不住脚,也没有任何证据证明黄金比例与审美之间存在着任何重大关系。
所谓的黄金比例审美,只是一个延续了两百年左右的古老骗局而已,还一不小心揭露了一系列历史悠久的古建筑、古艺术品的老底,这可让人情何以堪哪。
***关注我,关注《昆羽继圣》四部曲,关注文史科普与生活资讯,发现一个不一样而有趣的世界***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