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费周章,漂白不易:为了抢夺灰姑娘的发明权,古希腊和古埃及被同时推出,却仍旧顾此失彼,功亏一篑



灰姑娘的故事,世界闻名,几乎无人不知。
1697年,法国人夏尔·佩罗(Charles Perrault,1628-1703年)编撰《鹅妈妈的故事》一书,书中记载了灰姑娘《Cendrillon》的故事。此人还编撰了著名的《小红帽》《林中睡美人》等故事。
1812年,格林兄弟(德语:Brüder Grimm或Die Gebrüder Grimm,雅各布·格林【1785-1863年】和威廉·格林(1786-1859年】)在《格林童话》中整理收录了民间故事《灰姑娘》,这是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广为人知的版本,其知名度比早于格林童话一百多年的夏尔·佩罗创作的《灰姑娘》名头更加响亮。
1893年,一个名叫玛丽安.柯克斯(Marian Kirkus)的英国民俗学家搜集整理了各国流传的灰姑娘型故事,写了一本书,名曰《辛德莱拉》(Cinderella,意译为《灰姑娘传说》)。在该书中,她列出了世界各国符合“灰姑娘”故事情节故事,共有345种(可见其影响之广,中世纪的《一千零一夜》等许多作品中都有记叙类似的故事),据说查阅的时间跨度从1544年到1892年。
而其收集的《灰姑娘》最早版本名为《La Gatta Cenerentola 》,也称《 The Hearth Cat 》,见于意大利童话采集者吉姆巴地斯达·巴西耳1635年的《五日谈》( Pentamerone )一书中,玛丽安.柯克斯据此认为,意大利版本的灰姑娘是世界最早的灰姑娘故事。
1934年,一个名为贝蒂波普的灰姑娘,成为了弗莱舍第一部彩色动画作品的主角。这位灰姑娘顶着一个方形的“茶杯头”,是该部动画片中脑袋最大的人。






灰姑娘的两位姐姐,有着恐怖的大脚

这种身材居然还束身。话说某美容机构,这种类型的束身衣售价高达10余万,真事。



爱神丘比特没有什么箭,用的是爱神之锤。砸了王子一下,王子就爱上灰姑娘了


1950年,迪斯尼动画电影《仙履奇缘》上映,大受欢迎,片中主角灰姑娘辛德瑞拉更是誉满天下。


那么灰姑娘的故事究竟是怎么来的呢?真的是源于意大利吗?
当然不是。
灰姑娘的故事原型来源于唐朝段成式(元始803-863年,字柯古)的《酉阳杂俎》一书。
段成式父亲是段文昌,曾官至宰相。段成式以荫入官,为秘书省校书郎,累迁至吉州刺史,终太常少卿。
《酉阳杂俎》是一本笔记小说集,该作品有前卷20卷,续集10卷。

根据段成式自序,该小说“固役不耻者,抑志怪小说之书也”。所以,这是一本志怪小说与异物类书,所记内容庞杂,有仙佛鬼怪、人事以至动物、植物、酒食、寺庙等等,分类编录,一部分内容属志怪传奇类,另一些记载各地与异域珍异之物,与晋张华《博物志》相类。


上世纪30年代,祖籍江苏的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先生曾撰文指出:“世界上最早的一个灰姑娘传说见于中国唐代的《酉阳杂俎》中的《叶限》。”
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先生《译余偶拾》(二)

《叶限》被记载于《酉阳杂俎续集》续集卷一《支诺皋上》,原文如下:
南人相传,秦汉前有洞主吴氏,土人呼为吴洞。娶两妻,一妻卒。有女名叶限,少惠,善陶金,父爱之。末岁父卒,为后母所苦,常令樵险汲深。
(大意:根据南人的传说,秦汉两朝以前,一名吴姓洞主娶了两位妻子,其中一人早逝,只留下一名叫作叶限的女儿。叶限聪明伶俐,擅长淘金,深得父亲的喜爱;但在父亲死后,叶限便受到后母苛待,后母经常要求她到危险的地方伐木,或者到深水的井打水。)
时尝得一鳞,二寸馀,赬金目,遂潜养于盆水。日日长,易数器,大不能受,乃投于后池中。女所得馀食,辄沉以食之。女至池,鱼必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
其母知之,每伺之,鱼未尝见也。因诈女曰:「尔无劳乎,吾为尔新其襦。」乃易其弊衣。后令汲于他泉,计里数百一作里也。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鱼即出首,因斤杀之,鱼已长丈馀。膳其肉,味倍常鱼,藏其骨于郁栖之下。逾日,女至向池,不复见鱼矣,乃哭于野。忽有人被发粗衣,自天而降,慰女曰:「尔无哭,尔母杀尔鱼矣,骨在粪下。尔归,可取鱼骨藏于室,所须第祈之,当随尔也。」
女用其言,金玑衣食随欲而具。
(大意:一日,叶限得到一尾两寸长、金色眼睛的金鱼,并将其带回家中饲养。金鱼一天一天的长大,只得把它放到池里饲养。叶限把自己省下的余食,都用来喂鱼。当叶限每次走到池边时,金鱼必定会浮上水面,而他人来则不复出水。后母知道后,也来喂鱼,但却从不奏效,鱼儿从未浮出过水面。
后母眼见一计不成,遂以做新衣的名义骗来叶限的旧衣服,调虎离山,让叶限去百里外汲取泉水。随后,后母假扮叶限,袖藏利刃,来到池边呼唤金鱼。金鱼不知是计,便把头露出了水面,后母伺机杀之,得鱼丈余。后母得手后非常高兴,把鱼当作膳食吃,味道鲜美,远胜常鱼。食毕,又将鱼骨藏于郁栖之下。一日后,归来的叶限发现金鱼不在池中,便在野外放声大哭。忽然,有一人披着头发,身着粗衣,从天而降,安慰道:“你别哭,你母亲杀了你的鱼,鱼骨藏在了粪下。你回去后,可以把鱼骨挖出来,藏于家中。如此,向它祈祷,愿望便能成真。”
叶限依言而行,如愿得到了金银珠宝与华衣美食。)
及洞节,母往,令女守庭果。女伺母行远,亦往,衣翠纺上衣,蹑金履。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此甚似姊也。」母亦疑之。女觉,遽反,遂遗一只履,为洞人所得。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其洞邻海岛,岛中有国名陀汗,兵强,王数十岛,水界数千里。洞人遂货其履于陀汗国,国主得之,命其左右履之,足小者履减一寸。乃令一国妇人履之,竟无一称者。其轻如毛,履石无声。陀汗王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遂禁锢而栲掠之,竟不知所从来。乃以是履弃之于道旁,即遍历人家捕之,若有女履者,捕之以告。
陀汗王怪之,乃搜其室,得叶限,令履之而信。
(大意:到了洞节那日,后母去参加盛会,吩咐叶限留在家守着果树。叶限待后母远去后,亦悄悄跟上,还穿上翠绿色的纱纺上衣和一双金鞋子。后母所生的女儿认出了叶限,说:“这人很像姐姐。”后母看见叶限后也起了疑心。
叶限害怕被她们发现,便匆匆返回家中,由于去时慌乱,不慎于途中遗失了一只金鞋,为洞人发现后捡到。后母回家后,发现叶限抱树而睡,便没有追究。
一名洞人把捡到的金鞋带到附近的强大岛国“陀汗”售卖。国王得到金鞋后,命令左右试穿,却没有一人合适。于是,国王命令全国妇人都来试穿那只金鞋,发现她们都不是那只鞋子的主人。那只金鞋轻如羽毛,穿上它踏在石上也不会发出声音。陀汗王揣测洞人是不当所得,遂把他禁锢起来,拷打审问,然而,即便如此,也无法得知金鞋的真实来历。
无奈之下,国王把金鞋弃之路旁,并派人挨家挨户搜查,如若发现有某户人家的女子藏着另外一只金鞋,就将其捉拿回来。
后来,陀汗王搜查时找到叶限,发现她恰好能穿上金鞋,便相信她就是金鞋的主人。)
叶限因衣翠纺衣,蹑履而进,色若天人也。始具事于王,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其母及女即为飞石击死,洞人哀之,埋于石坑,命曰懊女冢。洞人以为祀,求女必应。
陀汗王至国,以叶限为上妇。一年,王贪求,祈于鱼骨,宝玉无限。逾年,不复应。王乃葬鱼骨于海岸,用珠百斛藏之,以金为际。至征卒叛时,将发以赡军。一夕,为海潮所沦。
成式旧家人李士元听说。士元本邕州洞中人,多记得南中怪事。
(大意:叶限身着翠纺衣,足蹬金鞋,一身打扮和举止美若天仙。国王便娶她为妻,并与叶限带着鱼骨一同归国。而叶限的后母及同父异母的妹妹则被飞石击中而死,洞人觉得她们可能,便将其埋葬在了石坑中,并命名为“懊女冢”。此后,人们会在冢前进行祭祀,成了求女必应的地方。
陀汗王回国后,将叶限册封为王后。一年后,贪财的陀汗王向鱼骨祈求,得宝玉无限。次年,再次乞求,却不灵验了。国王便把鱼骨葬于海岸,以百斛珍珠掩藏,周围则放了些金子。之后,陀汗王出征讨伐叛乱士兵时,打算将那些金银珠宝都用来充作军饷,然而,一日傍晚,不巧的是,那些金银珠宝却被涨潮的海浪全部冲走了。
此故事是段成式从旧家人李士元处听来的李士元是邕州(广西)洞中人,记得许多南方怪事。)



《酉阳杂俎》中的叶限之所以被认定为“灰姑娘”,其关键就在于——那只得而忽失、失而复得的鞋子。书中说称“轻如毛,履石无声”的金鞋,后来演变成了西方童话中的水晶鞋,而且只有“色若天人”的美女穿上它方才合脚,其他女子无一合脚,这是“灰姑娘型”童话故事的关键情节。
从《酉阳杂俎》的成书时间来看,比西方1635年的意大利版本早了大约800年。
不过,西人不愿就此认输,为了把灰姑娘说成是自己的“历史”,他们不惜继续编造新的谎言。
西人声称,灰姑娘的形象可以上溯到很早的时期。希腊历史学家斯特拉波(《 Geographica 》)曾在元始前1世纪记叙了一位嫁到埃及的希腊少女洛多庇斯的故事,而这被认为是《灰姑娘》故事的最早版本。

据说,洛多庇斯当时正在溪水边洗衣服,突然一只鹰飞过将她的鞋子攫去并让鞋子掉在了身在孟斐斯城的法老脚下。法老随后要求国内所有的女子试穿这只鞋子,看看是否合脚,最后找到了洛多庇斯。法老爱上了洛多庇斯并娶她为妻,从此过着幸福生活。这个故事后来也被记载于克劳狄乌斯·埃利安纳斯(Claudius Aelianus )的《史林杂俎》( Various Historia )中。

有趣的是,按照克劳狄俄斯·埃利安在《史林杂俎》一书的记载,这名十六岁的古希腊少女洛多庇斯身份特殊,其并非普通平民少女,而是一名Hetaera。
何谓Hetaera?
古希腊对高级娼妓的代称。
书中称,十六岁的洛多庇斯整日混迹于诺克拉提斯港口谋生活,还曾一度沦为奴隶,与贵族并无半点关系。

为了抢得发明权,西人可谓煞费苦心。不过,他们虽然注意到了段成式成书的时间是唐朝,但却忽略了书中记载的该故事的起源年代。
叶限的故事年代可不是唐朝,而是“秦汉两朝以前”。
秦朝是什么时候?是元始前221年~前207年啊。
叶限是秦汉以前的故事,时间不比元始前1世纪早?
其实,叶限的故事并不仅仅是广西的传说。经不完全统计,“灰姑娘型”故事在华夏21个民族中都有流传,故事异文多达70多篇,且大部分传说都流传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
例如,苗族的《欧乐和召纳》,纳西族的《宝妹》和《土司儿子和阿寿命》,佤族的《两姐妹》,汉族的《翠儿和莲儿》,彝族的《阿诺楚》故事、壮族的《达稼的故事》、藏族的《两对母女》等等。
有学者根据《酉阳杂俎》中的记载“其洞邻海岛,岛中有国名陀汗,兵强,王数十岛,水界数千里”来推测,故事虽然明确记载为邕州(广西),但更可能源于江南吴越之地。
不过,鉴于西南地区各族都有相似的故事流传,贵阳学院副教授、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第八届副会长马筑生认为:《叶限》的故事极有可能产生于秦汉前的西南地区,具体为今日贵州东南侗民族聚居地区,其观点归纳如下:
原文中“洞人”,即主要聚居在今黔东南地区的侗族。
邕州曾治后来称为“南宁”的地域。中国历史上曾两次设置的“南宁州”皆辖有今贵州地域:
吴氏是侗族望族;魏晋时期,南方之地泛称“南中”,特别指今云南、贵州地区;
原文中提到的海,如果是发生在贵州,肯定不是大海,在云贵川一带,湖泊一般俗称“海子”。(相信看过沙海或者鬼吹灯的朋友应该都知道这个说法)
侗族对“鱼”的崇拜,使“鱼”成为侗族民间歌谣、民间故事中的常见题材。
其实,不论是华夏哪个地区的传说,可以肯定的是,叶限这则“灰姑娘”的故事应是经历了漫长岁月、经过多民族童话融合之后诞生的,其前身可能在更为久远的“很久很久以前”……
在德国格林童话故事集中,可以发现灰姑娘的名字前半部是Aschen,而“灰”在英语中是Asches,盎格鲁撒克逊语为Asecen,这个词最初的读法是A-schen,按照明末耶稣会传教士的发音,恰恰与汉语“叶限”高度近似。
那么,灰姑娘的故事是如何传播到西方去的呢?
真实的传播路径是通过传教士的翻译。
来华传教士都是有具体分工的,大多数可能只听说过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传教士的大名,而对于马若瑟这样的索隐派传教士可能知之甚少。
法国传教士马若瑟(1666-1736年),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随白晋来华,后在江西传教。雍正元年(1723)禁天主教时,遣回广州,雍正十三年卒于澳门。
他可能声名不显,但正是这个人将元代剧作家纪君祥所创作的《赵氏孤儿》翻译并介绍到了欧洲。
马若瑟翻译的《赵氏孤儿》送到杜赫德神父手里,杜赫德神父并未征得傅尔蒙及马若瑟同意,就把此作纳入正在编纂的《中华帝国全志》,并于1735年正式与欧洲读者见面,开启了中国戏剧作品译介西传的模式。
作为历史上第一部传入欧洲的中国戏剧,《赵氏孤儿》以其高度凝练的、极富戏剧性的复仇故事征服了当时的欧洲观众。
毋须多言,《赵氏孤儿》是元杂剧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之一,被王国维称为“既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从译本来看,传教士马若瑟最早法译的《赵氏孤儿》,自出版后反响强烈,转译本如德译本、意大利版等相继问世,最终对十八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亦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仍在戏剧舞台上盛行不衰。
由此,欧洲掀起了一股“孤儿”改编创作热潮。在这股改编创作热中,最突出的是戏剧改编,而且成果颇多:
1741年,英国人威廉·哈切特完成其剧作《中国孤儿》;
1748年,意大利歌剧作家彼得罗·梅塔斯塔齐奥完成其歌剧《中国英雄》;
1753年,法国伏尔泰完成剧作《中国孤儿》;
1759年,英国人墨菲完成剧作《中国孤儿》;
1774年,一位自称弗里德里希斯的作家完成其剧作《中国人或公正的命运》;
1783年,德国著名文学家歌德出版其仅完成两幕的剧作《厄尔珀诺》。此外,波兰的福尔泰勒也曾改编《赵氏孤儿》。
《赵氏孤儿》让西方认识到何谓华夏文学,何谓真正的文学。由此,不断抄袭、模仿中国文学故事、改编中国小说故事的风潮便兴起了,且风行了一百多年。
灰姑娘的故事便是在这波风潮中被翻译改编的。
据统计,后世对《灰姑娘》改编多达到700多个不同版本,而由于蛮荒的缘故,早期的版本充斥着血腥与暴力,不仅惨不忍睹,而且还少儿不宜。这是由于彼时的改编者缺乏相关的文学素养,加上书面语言正在逐渐形成体系的过程中,故而语言粗鄙、故事低俗。
历经多次改编后,当近代电影版《灰姑娘》和动画版《灰姑娘》问世时,则删去了许多儿童不宜的血腥暴力故事情节,这才变成了如今这个带着丝丝柔情的童话故事。
西人改编的童话故事,可远远不止灰姑娘这一类。
他们还常常利用手中掌控的资源,例如电影、电视、动漫、书籍等等,干着一些“洗洗更健康”的地下工作。
很多人以为维京人是一个民族,但并不是。在北欧语言中,“维京”(Viking)意指那些“从事海盗的人”。

时至今日,在西方的小说、电影、动漫,甚至是歌曲中,维京人却被描绘成了勇气、毅力的代表。例如,著名的卡通动画《北海小英雄》就把维京海盗故事中的主人公塑造成了正义与勇气的象征。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鲜明的例子,小猪佩奇。
作为一个广受孩子们喜爱的卡通人物,小猪佩奇有着长长的鼻子,小小的耳朵,看起来像是一个吹风机。

网上有人宣称小猪佩奇的原型是“貘”,以此混淆视听。
小猪佩奇的真实原型当然不是什么“貘”,而是一个臭名昭著、劣迹斑斑,从遥远的西方来到东方打劫、掠杀且无恶不作的——江洋大盗。
你以为的小猪佩奇,呆萌可爱,人畜无害



实际的佩奇原型却可能是这样

又或是这样

还可能是这样

然而,在佩奇的故事中,原本是海盗的故事主角却成了伟光正的形象,成了受到伤害和被抢劫的一方

佩奇公主和苏西被打劫,不给海盗开门

在佩奇的故事中,乔治后来得到了海盗帽子,继承了猪爷爷的衣钵,最终成为一大海盗。
这就是孩子的睡前故事,这就是灌输给孩子们的“思想”。
不但洗白白,还把“基因”和“精神”传递了下去。
只是,潜移默化受到影响的那群人中,有没有我们自己的孩子?有没有我们自己呢?
***关注我,关注《昆羽继圣》四部曲,关注文史科普与生活资讯,发现一个不一样而有趣的世界***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