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争,足球就是起源于中国,事实确凿,证据浩如烟海。本届卡塔尔世界杯,基建狂魔更是功不可没,影响无处不在



2022卡塔尔世界杯已于11月21日揭开序幕。
作为一个中国人,没有中国身影的世界杯,只看别人表演,心里多少总有些五味杂陈,不是个滋味。
要知道,中国可是足球的发源地啊。
有人对此不予认同,故意调侃:

那咱们就来追本溯源,说说足球那些事儿。
1976-1977年,位于山西大同阳高县的许家窑遗址,发现了1000多个旧石器时代中期的石球。这些石球打磨粗糙,初步判断应为狩猎使用。
巧合的是,距今6000-7000年的西安半坡遗址,也出土了大量小石球。此外,陶球也出现了。与旧石器时代不同的是,新石器时代的石球和陶球,其打磨程度已经逐渐变得精致起来。
其他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小石球和陶球也印证了这一点。
显然,石球、陶球的用途发生了改变,已从最初的狩猎演变成了娱乐器具。
位于云南的沧源岩画(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勐省、勐来乡境内文化遗址),距今大约3400年左右,保存着华夏先民们开展球类游戏一些场景。


现代足球起源于蹴鞠。
所谓蹴鞠,其实就是踢球。
《辞海》:“蹴鞠亦作‘蹙鞠’、‘蹋鞠,、‘鞥鞠’、‘蹴踘’、‘蹴鞫’。中国古代的一种足球运动。”(详见《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第2151页)
不过,蹴鞠最早出现时,并不叫蹴鞠,而被称之为“蹋鞠”或“蹹踘”。
春秋时期,齐国都城临淄,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足球运动,名曰蹋鞠(蹹踘)。
根据《战国策·苏秦为赵合从说齐宣王》记载:
“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蹹踘者。”
大意便是,战国时苏秦为赵国丞相,为了联络齐国共同抵抗秦国,他前去游说齐宣王,称赞其治国有方,有二千里土地,数十万军队,仅临淄一城就有七万户,临淄百姓更是富庶殷实,娱乐活动多彩缤纷,应有尽有,蹴鞠尤在其列。
《战国策》是全世界最早记载足球活动的典籍。
[南宋] 鮑彪注、[元] 吳師道 重校《戰國策校註》戰國䇿齊卷第四,四部叢刊景元至正本


秦汉时期,出现了以皮革制作的实心球,蹴鞠已经发展成为全民娱乐活动,有相关的历史典籍记载和河南南阳出土的大量汉代蹴鞠画像石为证。
汉代蹴鞠舞画像石拓片:这是南阳汉画馆展出的一幅画像石《舞乐百戏》,即“踏鞠舞”,画面上一个头挽高髻的女子,长袖轻舒,双脚各踏一个鞠球,翩翩起舞,球技了得。

在汉代,蹴鞠男女不限,老少咸宜。


南阳汉画馆藏有大量蹴鞠画像,比如下面这幅《鼓舞》画像石,左侧男子用膝盖顶鞠球,姿态优美,右侧男子用左脚踢鞠球,矫健利索。

南阳汉画馆的其他画像石





汉代石阙,女子蹴鞠图

《史记集解》注释:“徐广日,一作蹋。”说明汉代以前乃用蹋鞠。“蹴鞠”一词出现于汉代,首见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项)处后蹴鞠,要蹶寒,汗出多,即呕血。”
当时,有个人名叫项处,是个疯狂的球迷,不听医嘱,执意要踢球,不曾想最后用力过度,吐血而亡。
之后,蹋鞠(蹹踘)、蹴鞠,曾两词并用。后来,当蹴鞠在《汉书》中多次出现后,后世使用“”蹴鞠的频率便越来越高。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记载:“穿域蹋鞠。”索隐云:“鞠戏以皮为之,中实以毛,蹴蹋为戏也。”
汉代的“鞠”沿袭秦朝,仍为实心球,以皮制成,中间塞以毛发,成为圆球。

唐人颜师古在《汉书·艺文志》中注释云:“鞠,以皮为之,实以物,蹴蹋之以为戏也。蹴鞠陈力之事,故附于兵法焉。蹴音子六反,鞠音巨六反。”
汉代常将蹴鞠运动用于训练,以行练兵之法。在踢球方法上,汉代是分队比赛,直接对抗,“僻脱承便,盖象兵戍”,双方队员身体接触宛如打仗一般。
刘向《别录》有曰:“蹹鞠,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有材也,皆因嬉戏而讲练之。”

彼时,蹴鞠球场分为有球门和没有球门两种。
如上图所示,是有球门的比赛。蹴鞠的方形场地,谓之鞠城(即球场),又名“鞠域”。球场仿照一年十二个月,共设十二个球门(半月形小坑),称之为鞠室。
比赛时,球场设裁判长和副裁判长各一人,鞠室前双方各派六人守门,六人负责进攻。如是,球场上便一共有24名球员。进攻时,以踢进对方鞠室次数多少来分胜负。
若是没有球门的比赛,进攻时则以连人带球进入对方底线为胜。
这种玩法被记录在了东汉文学家李尤所著的《鞠城铭》中:
“圆鞠方墙,仿象阴阳。法月衡对,二六相当。建长立平,其例有常。不以亲疏,不有阿私。端心平意,莫怨其非。鞠政由然,况乎执机!”
“圆鞠方墙,仿象阴阳”,指的是蹴鞠球圆、球场方正,按天圆地方阴阳理论制作修建而成;
“法月衡对,二六相当”,即赛场上十二人分为两队进行对抗,每队六人,宛如一年上下半年各有六个月对称。
“建立长平,有例有常”,指设立裁判,制定比赛规则;
“不以亲疏,不有阿私”,即要求裁判不偏不倚,秉公执法,不能吹黑哨;
“端心平意,莫怨其非”,强调球员在赛场上要遵守规则,服从裁判,以平和良好的心态对待判罚。
“鞠政犹然,况乎执机”,蹴鞠之法与治国之道相通,蹴鞠的理念上升到了治国理政的层面。
汉时,蹴鞠活动风靡大江南北,上至贵族,下至平民,无不欢迎。
贵族中流行蹴鞠,主要归因于刘邦之父刘太公。刘邦称帝后,将父亲刘太公接至长安城未央宫养老。因老父久居深宫,闷闷不乐,弄清缘由后便以父亲平生所好,组织斗鸡、蹴鞠等在家乡时常玩的一些游戏,来逗父亲开心。
根据《西京杂记》记载:
“太上皇徙长安,居深宫,凄怆不乐。高祖窃因左右问其故,以平生所好,皆屠贩少年,酤酒卖饼,斗鸡蹴踘,以此为欢,今皆无此,故以不乐。高祖乃作新丰,移诸故人实之,太上皇乃悦。”
汉武帝时,常在宫中举行“鸡鞠之会”,即斗鸡、蹴鞠比赛;而宠臣董贤的家中也专门豢养了一帮会踢球的“鞠客”(类似职业球员)。
据桓宽《盐铁论》记载:“贵人之家,蹴鞠斗鸡”,《盐铁论·国疾》又载:“里有俗,党有场,康庄驰逐,穷巷蹋鞠。”
汉代二十五户为一里,五百户为一党,每一里有人扎堆蹴鞠,每一党就有大型鞠场,由此可见,蹴鞠在当时有多么受欢迎。
霍去病也很喜欢蹴鞠。据《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记载:
“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躢鞠也。”
汉代,有一种踏鞠之戏名曰“白打”,可两人对踢,也可以两队对踢,是一种花式踢球之法。  
除了史书典籍和大量出土文物以外,根据《汉书·艺文志》记载,两汉时期还有人专门研究蹴鞠,并编撰了《蹴鞠二十五篇》一书,列为兵书,堪称全世界第一部体育专业书籍。遗憾的是,此书早已失传,今人仅知其名,内容不详。
魏晋时期
魏晋时期,蹴鞠依然流行,还出现了骑马踢球的“击鞠”(一种马球运动),亦称“击球”、“打球”。
三国魏曹植《名都篇》:“连翩击鞠壤,巧捷惟万端”,西晋陆机《鞠歌行》序:“连骑击壤”,都是描写“击鞠”的最早文字。
击鞠在唐宋时期发展至鼎盛。
唐代打马球图壁画(陕西乾县乾陵章怀太子墓摹本)

南北朝时,面对骑兵的冲击,步兵在战斗中的作用日益减小,作为步兵军事训练常用手段的蹴鞠便随之衰落。但其竞技性、娱乐性却尤为凸显,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
唐朝
唐时,击鞠运动广为流行,鞠球也由实心球改进为充气球。李唐皇室就特别喜爱打马球。
唐银局鎏金骑马蹴鞠图

与此同时,鞠的制作工艺有了重大改进。
根据唐代徐坚《初学记》记载:“古用毛纠结为之,今用皮,胞为里,嘘气闭而蹴之。”
也就是说,这种圆球外以皮制,内中充气,是一种充气的空心球,不但结实、轻巧,而且富有弹性。
有的以动物膀胱吹满气,外面八片皮革包裹,球体更加轻盈,则称之为“毬”。
毬比鞠轻,蹴得更高,玩法也更加多样。
注意,唐朝的充气鞠、充气毬,俱是世界首创。即便按现行西史说法,英国仿照“发明”类似的气球也是在十一世纪,比唐代晚了整整三四百年时间。
可以说,充气鞠、充气毬是世界体育史上一个了不起的发明创造,二者的出现,直接促使蹴鞠技术和竞技规则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令其成为一项既娱乐健身又方便推广的体育活动,深受宫廷和民众的喜爱。
由于规则的改变,唐朝蹴鞠出现了类似于现代足球的比赛形式:长方形球场、两边各一个球门、两支球队、破门得分,形成了一种络网为门、以度球的玩法,且十分强调比赛双方的对抗性。
该玩法以长竹竿将球门高悬,然后分队进行比赛,看谁射中门网次数更多。
根据宋末元初马端临(1254-1340年)编撰的《文献通考·散乐百戏》记载:
“植两修竹,高数丈,络网于上,为门以度球,球工分左右朋,以角胜负否。”

根据南宋陈元靓《事林广记》记载,其球门如下所示:

唐代蹴鞠,分队比赛,玩法多样,除了双球门,还有单球门。
采用单球门比赛时,双方中间隔着一道球门,分列两侧,以射中门内的圆环次数多者为胜。


除此之外,唐代女子足球也十分流行。
女子足球的踢法不用球门,而以踢高、踢出花样为能事,俗语谓之"白打"。
据唐人康骈《剧谈录》记载,京兆府的小吏王超,某日春雨初霁,他走过长安城胜业坊北街,瞥见“有一三鬟女子,年可十六八,衣装褴褛,穿木屐于道侧槐树下。值军中少年蹴鞠,接而送之,直高数丈,于是观看渐众"。
这个发髻为三鬟的女子球技颇为了得,脚踩木屐,能接住军中少年踢漏之球,并一脚把球踢至高约数丈,于是围观的人便愈来愈多。
类似的故事桥段还在唐代小说《潘将军失珠》中出现,一个少女经过长安街时,恰逢有人在踢足球,而飞来的球正好落在她身旁,女子便飞起一脚,“接而送之,直高数丈”。
唐代有种比赛名曰“趯鞠”,即踢高比赛,参赛之人需将球踢得很高,下落时还要用脚停住,颇为考验技巧。
唐人张芬善于趯鞠,一脚踢出,能将球踢至半个佛塔那么高。
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中记载:
“张芬曾为韦皋行军,曲艺过人,常于福感寺趯鞠,高及半塔。”
王维也感叹地写下诗句:“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
作为一项历史悠久的军中娱乐项目,蹴鞠在唐朝军队中也十分流行。每逢军中蹴鞠,皆要鼓乐助势,如韦应物《寒食后北楼作》所言:
“遥闻击鼓声 , 蹴鞠军中乐 。”
宋朝
宋时,制球技艺得到进一步提升,以里缝法、打揎法制作的鞠球,球面变得更加光滑,球壳也从八片尖皮发展至“十二片香皮”,即“十二香裁成圆锦”,用十二片皮革缝制,“密砌缝成,不露线角”,规格“碎凑十分圆”,正重十二两或十四两,鼓风箱充气,使用的原料则是“熟硝黄革,实料轻裁”。可见,其质量很高。
此外,宋朝市井文化繁荣,出现了许多专门制作鞠球的手工业作坊,出售各种品牌的鞠。彼时,皇宫中蹴鞠活动很多,又有专业蹴鞠艺人在寒食节和皇帝举行宴会时进行各种表演。

据《文献通考》记载:
"宋女弟子队一百五十三人,衣四色,绣罗宽衫,系锦带,踢绣球,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
众所周知,宋徽宗赵佶痴迷蹴鞠,他在看了宫女蹴鞠后,即兴赋诗一首:
“韶光婉媚属清明,敞宴斯辰到穆清。近密被宣争蹴鞠,两朋庭际再输赢。”
宋时,朝廷曾经组建“皇家足球队”,隶属于教坊,配置二十四或三十二名球员,平时生活在左右军,属于军事编制,有点类似部队文工团。
宋徽宗赵佶规定,凡朝廷有大型宴会,必须有足球表演赛;喝到第六杯酒时,足球运动员必须上场。
比赛时,皇家足球队员统一着装,赛前须奏乐。赛后,赢球一方需身披皇帝赏赐的锦缎,叩谢隆恩。每逢国家重大节日、接待使节或外宾,基本都要举行蹴鞠比赛。
徽宗朝御用画家苏汉臣为了给赵佶热爱蹴鞠提供历史论据和家族渊源,曾绘制了一幅《宋太祖蹴鞠图》,描摹了太祖太宗兄弟和赵普、石守信、楚昭辅、党进四位文武大臣一起蹴鞠的场景。
画中,赵匡胤正在用脚尖踢球,赵普撩起衣角作势接球,赵光义等人在后观看。后来,苏汉臣原画不知所踪,唯留元人钱选的临摹图传于后世。
元代钱选临摹的《宋太祖蹴鞠图》,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宋代蹴鞠纹青铜镜,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如下所示,左侧高髻女子正在踢球,右侧头戴幞头的男子似乎正在防守。男女身后各有一名男仆和侍女在观看比赛,男仆手拿类似铃铛的器物,似在充当裁判。



淄博市博山区出土的宋代绿釉蹴鞠陶俑,俑人用头顶鞠球,栩栩如生,现藏于山东临淄足球博物馆,以下为仿品

山东临淄足球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元末明初汪云程的《蹴鞠图谱》(清再版印)。该图谱图文并茂,详细勾勒了各种规制的蹴鞠造型、比赛场地和赛事规则、攻击阵法、防御阵型等。
《蹴鞠图谱》是世间稀有的、最早的足球专业古版书籍,也是研究宋代民间蹴鞠活动的一部重要文献。

宋代彩绘童子抱鞠俑,现藏于成都体育学院博物馆

宋代打马球砖雕(现藏于成都体育学院博物馆)

宋代打球砖雕,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事林广记·戊集》《蹴鞠图谱》《蹴鞠谱》,三本书都对宋朝时蹴鞠的各种玩法、规则、发展状况,进行了详细描述。
宋代沿袭唐代踢法,有设立球门的对抗比赛,也有不设球门的“白打”花式踢法。
在控球技术方面,宋朝达到了一个罕见的高峰。所谓"脚头十万踢,解数百千般",宋朝踢球的花样动作繁多,还将多个花样组成一整套的动作,形成了以头、肩、背、胸、膝、腿、脚等一套完整的踢技,可令球终日不坠于地。
根据宋代江少虞所辑《事实类苑》(即《宋朝事实类苑》)记载:
“围而蹴之,不使堕地,以失蹴为耻,久不堕为乐。”
宋人称单球门蹴鞠为“筑球”,每队为十二人,由球头开球,参赛队员轮流接球,令球不落,花式颠球,最后将球传给球头,以度风流眼(即射门)。
一般场户:从一人场至十人场止,一人场就是个人颠球控球的花样表演,多人场就是互相传球、轮流花式控球。
白打场户:玩法与一般场户相似,各种花式控球加颠球,但人数需为双数,以便对抗,踢不成花样或球落地者输。
宋人蹴鞠,从小便开始培养。
宋代耀州窑遗址曾出土画有母子蹴鞠图的瓷器。
河北博物院藏有邢台宋墓出土的儿童蹴鞠磁州窑枕,枕面上童子上身躬倾,胳膊前后摆动,用右脚将鞠球轻轻弹起。儿童的稚气与娴熟的球技相映成趣。
宋代磁州窑童子蹴鞠纹枕


磁州窑蹴鞠瓷枕

宋时,古代足球运动进入黄金时期,出现了全世界第一个足球俱乐部——“齐云社”(亦称“圆社”)。
宋代勾栏瓦舍极为发达,作为当时的城市商业性游艺区,瓦舍亦称瓦子、瓦市、瓦肆,简称为“瓦”。瓦舍里设置的演出场所,则称之为“勾栏”(又称勾阑、构栏,或是钩栏、勾阑)。勾栏原意为曲折的栏杆,宋元时期即指集市瓦舍里设置的演出大棚,可容纳数百人至千人不等,——这便是如今剧场的前身。
勾栏瓦舍节目繁多,有说话(现代相声的前身)、杂剧、歌舞、相扑、武术、蹴鞠等等,令人眼花缭乱。这些项目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皆有属于自己艺人组织或行会,而负责管理蹴鞠艺人组织便是“齐云社”。
蹴鞠飞高,上与云齐,“齐云社”因此得名。
齐云社负责组织各种蹴鞠比赛,以及宣传推广。北宋时,“著名球星”高俅即出身于齐云社。  
根据《蹴鞠谱》的详细描述,齐云社组织机构健全,社内成员职位、分工明确:有作为最高管理人的都部署和教正,有负责社内事务的社司,有处理对外招待事务的节级与知宾,也有负责球队事务的会干、左军和直接参与比赛的正挟、副挟、解蹬、骁球、挟色、主会、出尖、守网、斜飞、骁色等。社内成员各司其职,共同执掌着宋境之内大小各类蹴鞠行业事宜,从蹴鞠规则制定到艺人等级确定,从传授蹴鞠技艺到宣传蹴鞠功能等无所不包,对蹴鞠运动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鼎盛之际,齐云社分会遍布全国,时人云“不入圆社会,到老不风流”。
北宋刘攽撰写的《中山诗话》中记载了一个因踢球而扬名天下的达人。秀才柳三复球技出众,素知宰相丁谓喜欢踢球,便投其所好,天天在相府球场围墙外等候。一日,丁谓上场活动,球飞出墙外,柳三复大喜,遂飞快奔出,拾起球后,以还球的名义进入相府,拜谒丁谓。当然,还球时,他故意将球抛向空中,一面跪拜,一面用头、肩膀、后背等部位巅球,球始终不坠于地。丁谓见其球技高超,面色大悦,后来便为柳三复谋了一个官职。     
元朝
元时,蹴鞠女子被称为女校尉。“校尉”,从官职演变成了对圆社中高级艺人的称呼。元曲名家关汉卿就曾描写过女校尉的飒爽英姿。
关汉卿越调《斗鹌鹑·女校尉》:
“换步那踪,趋前退后,侧脚傍行,垂肩亸袖。若说过论茶头,膁答板搂,入来的掩,出去的兜。子要论道儿着人,不要无拽样顺纽。”

南宋末年陈元靓所著《事林广记》中的蹴鞠插图

不过,此时的蹴鞠已不再是节日宴会的活动内容,也不再是招待使节的助兴节目,而且脱离了竞技体育的轨道,偏向娱乐化,并呈现出一种堕落的趋势。
关汉卿等人散曲中还曾记述男女对踢足球的情景。只是这种男女对踢,已不是活动锻炼为目的,而是以妇女踢球作为一种青楼伎艺供他人欣赏的娱乐方式。
元末明初,社会动荡,更加剧了这种颓废的趋势。
明朝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开国,建立明朝。
鉴于当时蹴鞠堕落后的不良风气,朱元璋亲自下令废除蹴鞠技术,颁布“禁蹴令”,凡从事蹴鞠运动者,皆处以“卸脚”之刑。至明末熹宗年代,朝廷又再次颁布法令,命令禁止蹴鞠。
根据清人夏燮所著明代编年史《明通鉴》记载:
“在京的军官,但有军人学唱的割了舌头,下棋打双陆的断手,蹴圆的卸脚。”
拨乱反正,刹住歪风邪气后,蹴鞠开始回归正轨。
明人汇编的《蹴鞠谱》在总结前人(《事林广记·戊集》、《蹴鞠图谱》、《戏毡场科范》等文献史料)的基础上,对蹴鞠的技法进行了全面的记录。此谱记录了肩、背、拐、搭、控、拽、捺、膝、拍、肷等十种踢法,对动作要领和练习方法分别做了介绍。
明宣宗朱瞻基十分喜爱蹴鞠,曾效仿宋徽宗赋诗云:
“密密清阴接贝宫,锦衣花帽蹴东风。最怜婉转如星度,今古风流气概同”。
诗中所言的“今古风流”,大略是指当年宋徽宗因高俅球技绝伦而对其委以高官的往事。
明代商喜《明宣宗行乐图》描绘了当时宫廷中的各类体育活动,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画中,明宣宗端坐于宫苑龙椅上,正观赏内侍蹴鞠。

根据《万历野获编》记载,宣德年间,汉王府有位军士,名曰王敏,善蹴鞠。宣宗听闻王敏球技高超,谁召其面圣,进行表演。
王敏当场展示了精湛的球技后,明宣宗大喜,命其留在身边,伴驾踢球。而后,梦想青云直上的王敏迎来葵花一刀,被阉为内侍,做了内侍省的太监,留在了皇宫大内。也不知,这《明宣宗行乐图》中是否有王内侍的身影?
明代,蹴鞠在士大夫阶层也是广受欢迎。
明人王圻及其子王思义所编撰的百科式图录类书《三才图会》中就有蹴鞠插图,描绘了三名身穿长衣的士大夫,在庭院里蹴鞠的场景。

民间,蹴鞠活动也颇为流行。

明代杜堇《仕女卷·蹴鞠》,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明代瓷器流行儿童游戏纹饰,童子蹴鞠成为瓷面主要取景之一。
明代,青花婴戏蹴鞠碗

明代,景德镇青花手绘人物

清朝
清代,满人喜欢冰嬉,结合蹴鞠活动,产生了冰上蹴鞠。但蹴鞠在民间并不兴盛,史料中有关蹴鞠活动的记载,也是寥寥无几。
蒲松龄《聊斋志异·汪士秀》中,倒是有一段关于蹴鞠救父的描述。
汪,名士秀,是熙朝安徽庐州府的一位孝子。身材魁梧比肩殷受,力拔山兮不弱项王。他力气很大,单手能提百斤柴,双手能举千石米,从小爱跟着父亲蹴鞠。父子二人皆是庐州蹴鞠圈中的个中翘楚,一时风光无两。只可惜好景不长,他的父亲乘船过钱塘江的时,风大浪急,舟船倾覆,沉入江底,音讯皆无。
八九年后,汪士秀南游洞庭湖,夜泊湖畔,忽见湖水中出来五人,拿出一个晶体透明的球来踢。汪士秀见那会踢球的老者像他父亲,便坐起在舟中观看。
这时,恰巧那球落在他的身旁。汪士秀一时技痒,便起脚踢了回去,那老者见状惊呼道:“这是我们家传的流星拐踢法。”
谁知汪士秀一脚踢得太猛,把球踢破了,“中有漏光,下射长虹,犹如经天之彗,直投水中,滚滚作沸泡声而灭",霎时,湖上人球俱杳。原来,那四人是鱼精。其父溺水被鱼精拯救留作仆役,踢的球乃是鱼膘做成。


中国体育博物馆收藏有清代五彩蹴鞠图高足碗,如下,外壁绘有七个儿童蹴鞠的图景,正中一童子用力甩动双臂准备抬腿踢球。

清朝康熙年间,青花人物蹴鞠片

清朝,婴戏蹴鞠青花瓷

2000年12月,国际足联主席宣布:足球起源于中国,并从中国传至埃及,再经过埃及到达希腊、罗马、法国,最终传入英国。
这个结论为世界体育史所公认,为持续已久的足球起源地之争画下了一个句号。当然,实际所谓的经过埃及,也是值得商榷的。不过,能够据理力争,获得这个结果,也是前进了一大步,十分不易。
2017年,习大大受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邀请,参观瑞士洛桑奥林匹克博物馆,曾将苏绣《仕女蹴鞠图》作为“国礼”赠与国际奥委会,足见其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内涵。
本次世界杯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世界杯烟花秀、无人机表演,是不是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是的,中国元素随处可见。从小小的赛事纪念品、到卢赛尔球场,基建狂魔几乎包揽了一切,成就了这一届卡塔尔世界杯。
卡塔尔位于面积不大,与北京市面积相当,人均 GDP 世界前三,约为60-70万人民币。其境内蕴藏的石油、天然气储量十分丰富,位居世界前列。
2022年世界杯,“头顶一块布,世界我最富”,豪横的卡塔尔大户共耗资1.4万亿人民币,超过历届世界杯费用的总和,相当于俄罗斯世界杯的19倍。
基建狂魔在本次世界杯幕后出工出力,承揽了如下项目:
哈马德国际机场扩建工程;
码头建设:中交集团;
赛事交通:河南宇通客车,888辆纯电动新能源,发发发!
卢塞尔体育场:中国铁建荣誉出品,可容纳8万人,已印在卡塔尔货币上;
临时住宿,地方不够?广东、浙江调集集装箱板房2万个,房屋虽小,五脏俱全;
球迷助威工具:旗帜、喇叭、勺子……不用说,义乌是世界的。
球场草坪养护:由宁夏大学派人负责;
球场外的树木:佛山出品;
城市太小,不太满意?中国铁建打造一座可容纳20万人的卢赛尔新城,岛屿、沙滩、海岸,一应俱全,全是海景房;
什么,人太多,水不够?葛洲坝,葛洲坝在哪儿?天空飘来五个字儿,葛洲坝放言,那都不是事儿!15个超大蓄水池,几百万人的用水全部解决;
还要体育场?希望环保?没事,小事一桩,浙江扬州,把集装箱拉去改建,非常环保,完美契合雇主需求;
低碳环保:不想用石油天然气?好的,没问题,中国电建,光伏发电站;
其他:建造设备三一重工,至于球场安全、通信、显示、防护、网络及控制、钢铁等等,无一不是中国提供。
唉,除了国足没去,连中国的球都去了。
国足为什么拿那么高的薪水,还缺乏斗志,很难搞好?
原因不少,但其中肯定有一个无法回避,赌。不知有多少人身陷赌局,借此大发横财,你懂的。
只可惜,中国那些可爱可敬的球迷了,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问君能有几多愁,一江春水向东流。
***关注我,关注《昆羽继圣》四部曲,关注文史科普与生活资讯,发现一个不一样而有趣的世界***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