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掉西方伪史的三重画皮:一重是天使,一重是狼人,一重是骨笛。顺便把古埃及爱猫奴的习惯也拉下神坛吧



上海每年都有动漫展,即中国国际动漫游戏博览会,简称CCG EXPO,迄今为止,已经成功举办了十八届。
每年的动漫展上,都有许多人Cosplay,扮演动漫、游戏中的各种形象,包括猫妖、饕餮、穷奇、混沌、姑获鸟、天狗等等。
这些本来都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形象,然而有人却不明所以,硬把猫妖、姑获鸟等说成是源自日本的文化。
究其原因,就在于这些人从小看小日子的动漫长大,而日本动漫中猫妖已是一种“文化”,姑获鸟、饕餮、天狗等等形象也不时出现。别人动漫中,是不会告诉你这些东西来源于华夏的。久而久之,不少人就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孩子是一张白纸,在这种影响下成长起来,尤为值得警惕。
黑羽川《猫物语》

野井原绯鞠《守护猫娘绯鞠》

茧《猫神八百万》

夜一《死神》

鹭泽赖子《初音岛》

御庭摘希《一起一起这里那里》

猫目静《十字架与吸血鬼》

100多年前,小日子有位哲学家、教育家井上圆了(1858-1919年,日文写作井上円了)于1886年创建了“不思议研究会”,1891年成立“妖怪研究会”,并发起成立了“妖怪学”。

妖怪学,顾名思义是研究妖怪的学问。由此,日本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妖怪作为一门学问加以研究的国家。

在普通人的眼里,这无疑是一件很离奇的事情。
妖怪,居然也能成为一门学问?
这位兄弟脑子没病吧?
人家当然没病。不但没病,而且他还是彼时小日子顶级精英学者的代表,被誉为妖怪博士。井上圆了不仅创立了东洋大学,还创立了妖怪学这种奇妙的学科,可以说他一手握着哲学,一手握着妖怪学。
其《妖怪学讲义》中通过分类,将妖怪分为“真怪”和“假怪”(迷信),蔡元培还特意为此做了翻译。

笔者隐隐感到这个路数似曾相识。
西人创建所谓的分科体系时,也是故意把华夏原有的传统体系(如类书、博物)等打乱,然后把天文历法分开,把天文与地理分开,把术数算学拆开变成数学的……名头虽然换了,但其中的内容却是换汤不换药。
最主要的区别在于,东西变成别人的了。
从本质上来看,这个井上圆了亦是大体如此。他创立的妖怪学中的那些妖怪,都是小日子的原创吗?
显然不是,绝大部分都不是。其来源甚广,绝大部分都是华夏历朝历代各种典籍,比如《山海经》《清异录》《搜神记》《本草纲目》《太平广记》《酉阳杂俎》《聊斋志异》等等,从中取来研究的。
可是,经过这门学科的研究,经过这门的论证,假以时日,修修改改,那些本该属于华夏的东西可能就不知不觉变成别人的了。
例如,山海经中的妖怪多不胜数,都是他们研究和魔改对象。只需稍稍修改,往某个本国古籍中一塞,就成了他们自古以来的东西了




举个简单的例子来看,山海经中的“羽人”,便是当今西方天使形象的起源。

羽人六博,四川新津画像石,如下。《楚辞·远游》:“仍羽人於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

西汉铜羽人,高15.3cm,重1.3公斤,为西安博物院珍藏

西晋羽人画像砖,金昌市博物馆收藏

战国羽人竞渡纹铜钺


西魏羽人,莫高窟249窟:长耳高耸,臂生鸟翼,四肢矫健,正在回首向着须弥山飞奔

魏晋东王公羽人图壁画砖

1906年,臭名昭著的英籍匈牙利人、被粉饰为“学者、考古学家、探险家”的盗墓贼、文物贩子、投机主义马尔克·奥莱尔·斯坦因(Marc Aurel Stein,1862年11月26日-1943年10月26日,犹大),利用年假机会,凑了点钱就来新疆寻觅大发横财的机会。


斯坦因读了斯文·赫定(因盗窃楼兰遗址声名远播)出版《穿越亚洲》一书,内心狂热地希望效仿他那样,一战成名,富甲一方,便踏上旅程,进入新疆进行疯狂地盗掘活动。
最初,他只是沿途挖挖前人遗留的文物。后来,机缘巧合,在米兰遗址发现了一面完整的壁画墙,——他兴奋地将其命名为“有翼天使”。


这幅看起来貌不惊人的壁画,竟然一下改变了斯坦因的命运。
他把壁画残片抠下,偷偷带回英国,英国女王一看,立即出资支持他第三次组队进入新疆。后来,小日子大谷探险队捡拾了一块斯坦因遗留的壁画残片,都被收入东京国立博物馆,奉为至宝。
西人根据华夏典籍(如《山海经》)和新疆米兰寺院遗址这个壁画伪造了西方的天使形象,然后反过来宣称东方的天使是“借鉴自天主教的形象”。
有学者经过研究分析后认为,新疆米兰佛寺壁画的有翅人物可能属于佛教中的迦陵频伽。在佛教众多神灵里,有翅膀的有形象有迦楼罗(金翅鸟)、夜叉、迦陵频伽,其中迦陵频伽与米兰遗址壁画中有翅人物形象高度吻合。
不过,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佛教中的这个天使形象也是来源于《山海经》等华夏典籍,而不是从西边传过来的。
说完了天使,再来看姑获鸟与猫妖。
姑获鸟,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妖怪,有时以九头的样子显形。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提及其由来,传说它是死去的产妇执念所化,怀抱婴儿在夜里行走,而婴儿的哭声就化成了姑获鸟的叫声。
阴阳师中的姑获鸟形象,画师:溪出阳光。

感觉到什么了吗?总觉得哪里有点不对。

猫妖,最早可以追溯到《山海经·西山经》,现在倒成了小日子的某种文化“标志”。
在《西山经》中,记载了一只状如野猫的独眼异兽:
“西水行百里,至于翼望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狸,一目而三尾,名曰讙……其音如夺百声……是可以御凶,服之已瘅。”

大意便是,在翼望山上,有一种野兽,形状像狸猫,但是长着一只眼睛和三条尾巴,名称是讙(读音欢)。它发出的声音好像能赛过一百种动物的鸣叫。

翼望山不生草木,却盛产丰富的黄金、美玉。
讙有一个特殊功能:饲养它可以辟凶邪之气,人若是食其肉就能治好黄疸病。

中国的猫妖形象

梳理猫妖的历史与记载,可以在历朝历代的著述中发现有关它的踪迹、故事与形象。
猫鬼,亦称猫蛊,巫蛊中动物蛊之其中一种,诅咒人死亡的妖术,传说最为凶恶,盛行于隋朝,独孤皇后异母弟独孤陀家中丫头徐阿尼即曾用之,用以诅咒家主,妄图利用猫鬼悄悄转移钱财。
根据《隋书·外戚传·独孤陀》记载:
“陀婢徐阿尼言,本从陀母家来,常事猫鬼。每以子日夜祀之。言子者鼠也。其猫鬼每杀人者,所死家财物潜移于畜猫鬼家。陀尝从家中素酒,其妻曰:‘无钱可酤。’
陀因谓阿尼曰:‘可令猫鬼向越公家,使我足钱也。’阿尼便咒之归。”
根据《隋书·后妃传·文献独孤皇后》记载:
“后异母弟陀 ,以猫鬼巫蛊,咒诅于后,坐当死。”
“独孤陀事件”发生后,隋文帝杨坚十分震怒,同年五月,下诏曰:“蓄猫鬼、蛊惑、魇媚等野道之家,流放至边疆。”
据《金谷园记》记载:
“隋文帝开皇十八年五月,禁畜猫鬼、蛊毒、厌昧、野道者。”
隋朝猫鬼之事,在唐宋时也有记载。
隋朝大业年间,发生猫鬼事件,家中所养老猫变成了令人厌恶的鬼魅。据传,死去之猫颇有灵验,用来施咒于人,可致于死地。当时,许多人被诬陷以猫鬼邪术害人,此事牵连甚广,京城郡县因此被诛杀的就有好几千家。
隋文帝杨坚第四子、蜀王杨秀得知晋王杨广夺嫡成为皇太子后心中甚为不满,也被诬陷使用巫蛊之术,诅咒隋文帝,获罪削爵为民,软禁于内侍省。
唐代张鷟(zhuó)(660年-740年,一说约658-约730,字文成,号浮休子)说撰笔记小说集《朝野佥载》中记载:
“隋大业之季,猫鬼事起,家养老猫,为厌魅,颇有神灵。递相诬告,郡邑被诛者,数千余家。蜀王秀皆坐之。”(详见《猫苑·灵异》第43条)
《唐律疏议》第262条:“蓄造猫鬼及教导猫鬼之法者,皆绞;家人或知而不报者,皆流三千里。”
宋代《太平广记》卷一三九记载:
“隋大业之际,猫鬼事起,家养老猫为厌魅,颇有神灵,递相诬告,京都及郡县被诛戮者,数千余家。蜀王秀皆坐之,隋室既亡,其事亦寝。”
唐高宗时,皇后武曌在杖毙情敌王、萧二人之后十分害怕,因为萧淑妃临死前曾诅咒说:“愿来世我为猫,阿武为鼠,世世噬其喉。”
据说,自此以后武则天常常做噩梦,梦见有一猫扑来撕咬其喉咙,并时常从梦中惊醒,从此畏猫如虎,终身不复近猫。
隋唐时,那些被流放的猫鬼、蛊惑、魇媚的术士、方士,又或野道之家,将术法带入偏远之地,苗疆、云贵等地流传的蛊惑之术、连云港降头术(关木术)、东南亚的降头术便由此诞生。
东汉杨孚撰所撰《异物志》(89-105年成书)和明代《本草纲目》两本典籍中皆不约而同提到了一种名为“灵猫”的野生猫妖。
“灵猫”生长在南海山谷之中,与“类”有着许多相同的特征,其外形与家猫无异,俱是阴阳一体。
根据《本草纲目》中的描述,猫的眼睛可以根据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猫儿可以“画地卜食”,进行占卜、打卦,还知道在什么地方可以捕到老鼠,甚至有母猫“以竹帚扫背数次则孕”。
南宋洪迈《夷坚支丁》卷八记载:“临安女子为魅(猫魈)所祟,见一少年,状貌奇伟,凡饮食所须,应声即办,讴吟笑语,与人不殊。而旁人皆不能见。” 至后世,有“金华猫妖”之说。
根据明代陆粲《说听》卷四记载:
“金华猫,人家畜之三年,后每于终宵,蹲踞屋上,仰口对月,吸其精,久而作怪。入深山幽谷,或佛殿文庙中为穴,朝伏匿,暮出魅人,逢女则变美男,逢男则变美女,每至人家,先溺于水中,人饮之,则莫见其形。凡遇怪者,来时如梦,日渐成疾,家人夜以青衣覆被上,迟明视之,若有毛,必潜约猎徒,牵数犬至家擒猫,剥皮炙肉,以食病者,方愈。”


《猫苑·灵异》第51条,引清初康熙年间褚人获(1635-1682,字稼轩,又字学稼,号石农)所著《坚瓠集》云:
“金华猫,畜之三年后,每于中宵,蹲踞屋上,伸口对月,吸其精华,久而成怪,入深山幽谷,朝伏匿,暮出魅人,逢妇则变美男,逢男则变美女。每至人家,先溺于水中,人饮之,则莫见其形。凡遇怪者,来时如人,日久成疾。夜以青衣覆被上,迟明视之,若有毛,必潜约猎徒,牵数犬,至家捕猫,剥皮炙肉,以食病者,方愈;若男病而获雄,女病而获雌,则不治矣。府庠张广文有女,年十八,殊色也,为怪所侵,发尽落,后捕雄猫始瘳。”
大意便是,浙江金华的猫,养了三年后,每到中宵,月圆之夜,就会蹲踞在屋顶之上,张嘴对着月亮,吸取月亮的精华,久而久之变成妖怪,总出来魅惑人,遇到妇女就变美人,遇到男的就变美女,每次到人家中会先撒尿在水中,人喝了这种水就看不到它。

《说听》、《坚瓠集》记载了府庠张光文的女儿被金华猫侵害的经历,才十八岁的女孩子,在金华猫的残害下,头发全都脱落,变成了秃头少女。后来还是抓到了雄性的金华猫,才将女孩的病给治好。
又清人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记载:“金华人家忌畜纯白猫,能夜蹲瓦顶,盗取月光,则成精为患也。”

然而,西人就把华夏传说中的“猫”替换成了“狼”,变为人形的“猫妖”就成了“狼人”。二者有个共同特点,都会在月夜变身。


不但如此,吸血鬼也从猫妖这里获取灵感,有了从月光中获取能量的故事情节与桥段。

清初刘献廷所撰的《广阳杂记》里还记载了一种为祸一方的野生猫妖“黄妖”。
这种“黄妖”活跃于平凉和静宁地区,外形与猫相似,但是脑袋较大、毛色发黄。家猫常常受到黄妖引诱,乖乖跑到河边,饮用河水洗涤肠胃,然后干干净净地将自己供奉给“黄妖”,成为他们的盘中餐。而“黄妖”则会用舌头舔舐家猫,舌头所到之处,家猫的毛发悉数脱落干净,接着便会将家猫开膛破肚,食其肉,饮其血,吃得只剩下残骸才肯罢休。
清代文言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二十四史通俗演义》(原名《纲鉴廿四史通俗衍义》《廿四史演义》,一名《纲鉴通俗演义》《纲鉴演义》《纲鉴廿四史通俗演义》,又名《历朝史演义》、《中国历代兴亡鉴通俗演义》)第三十八回记载,山东一名妇人曾经生下一个相貌怪异的孩子,长着两个猫脑袋,脑袋上还各自长有尖锐的角,角的顶端长着眼睛,胳膊长到超过膝盖,既是雄性又是雌性,阴阳一体。
通过上述介绍,想必大家对于华夏古人丰富的想象力有了一定的认识,正是这些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历史、故事推动了华夏的文化发展、文学事业。
人类这种动物,既需要物质生活,也需要精神给养。
由于华夏古人有养猫的传统,历史上又发生那么多有关猫、猫妖的故事,所以西人在设定古埃及人的形象时,古埃及人也是吸猫成瘾。
古埃及人逢猫便喂,不仅把猫奉为主子,还将其当作神灵供奉在神龛上。即使将来某日猫儿不幸死去,也要做成木乃伊,随同下葬到墓穴里。




华夏文化还真是永不枯竭的灵感源泉啊!
这一点,还体现在了对音乐文化的争夺上,体现在了贾湖骨笛(骨龠)上。
根据网友终觉浅提供的线索,头条网友“揭露西方文明伪史”发布的一则微头条信息,笔者对西方发现所谓骨笛的经过也做了一番考证。
2008年9月,有消息称德国西南部位于施瓦本山区乌尔姆市以西20公里处的霍赫勒·菲尔斯(Hohle Fels)洞中发掘出了35000年前由兀鹫的桡骨制成的骨笛。就在当月,据说康纳尔德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还在霍赫勒·菲尔斯洞穴发现一个女性雕像的6块象牙碎片,他们相信,这是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人类形式的雕像。
2009年6月25日,考古学家尼古拉·科纳尔在德国南部城市蒂宾根展示了新出土的骨笛。
这支“修复”后的骨笛由秃鹫中空翅骨制成,长约22厘米,直径2.2厘米,上面有V字形吹孔和多个音孔。

喏,就是下面这个所谓的“骨笛”。

他们为什么要用秃鹫的桡骨来制作骨笛呢?
因为,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骨龠)除了使用丹顶鹤的骨头外,也有极少部分使用了大鹰的尺骨,不过成品仅有筷子长短,远远不如使用丹顶鹤之骨制作的骨龠。
而中国是丹顶鹤的原产地,西伯利亚东部、朝鲜北部以及日本也有少量分布,整个西方都没有,所以这点上没办法仿效华夏。倘若直接用大鹰,又与中国撞衫了。
并且,从鹰的分布情况来看,白头鹰是美洲的,冠鹰、黑雕、猛雕都是非洲的,虎头海雕是东北亚的,楔尾雕则是澳大利亚或几内亚的,至于菲律宾鹰、美洲角雕,这还用说吗?一看名称,就知道不是欧洲的,而且从命名来看,年代还很近。
剩下的,只有金雕和白尾海雕欧洲是有的。
可是,金雕的真正原产地并不在欧洲,即便德国、奥地利和希腊有出现,那已经是后来的事情了,那可是3.5万年前呢。欧洲人喜欢老鹰的传统还是从东边那个叫奥斯曼的地方过来的,历史也没那么长,关键是中国也有金雕,但中国人怎么没用金雕做骨笛呢?

西人思前想后,也许考虑到白尾海雕是欧洲最大的老鹰,它有一条明亮的白色尾巴,身体大部分是棕色的,突出的头和喙向前延伸,使其看起来有点像秃鹰……秃鹰,秃鹰,要不,就用秃鹫吧,这样就差不多了。

笔者查了一下,其所说的用于制作骨笛的桡骨如下所示。

研究小组的康纳尔德教授声称:“显然,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乐器。”并宣称这一发现为欧洲有关地区在旧石器时期出现了音乐文化之说提供了新的证据。
其他考古学家对此说法表示认同。
潜台词:中国贾湖出土的“骨笛”(骨龠)算什么,比你们早了两万多年。
可基本的问题是,秃鹫的骨头制作的骨笛,能准确地吹出音律来吗?来来来,莫说是七个音阶,就吹五个试试,能吹得出来么?
若是能吹得出来,再试着吹奏一下某首曲子,能行吗?
什么,不能吹?还不给吹?吹出来的声音很刺耳,有点像口哨?
基本音律和曲子都吹不出来,那还吹什么吹?
另外,秃鹫的骨头又细又硬,在石器时代以前,是的,石器时代以前,不是号称3.5万年前么?都没有进入石器时代,连石器都没有,敢问用什么牛气冲天的逆天工具来加工制作那硬度堪比坚铁的秃鹫之骨?
要知道,在自然界中号称“腐肉之王”的秃鹫,不仅胃酸可腐蚀金属,而且本身主要以裸骨和尸体为食,特别是那种大块的棒骨,其天生拥有的特殊喉管,可轻松吞下35毫米到25厘米的骨头,堪称骨头压碎机。


耐人寻味的是,中国考古一旦有所新发现,国外的考古学界就闻风而动,忙着效仿和跟风。
可中国是玩真的呀,国外的能经得起检验吗?
贾湖遗址是1961发现的,正式考古挖掘始于1975年8月。1986年,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的古墓葬里首次出土了骨笛(骨龠)。
这些骨笛(骨龠)以丹顶鹤、大鹰等禽类尺骨为材料,截去两端关节,取中间一段直骨,钻上两个至八个孔洞,制成了音阶准确的乐器。
1999年,英国《古物》杂志发表贾湖骨笛研究成果,并以骨笛照片作为封面,全球皆知。但贾湖遗址出土的文物可不止骨笛(骨龠),从1983年至今,历经8次发掘,其出土文物还有甲骨契刻符号(刻符龟甲)、绿松石饰品、陶、石、骨、角、牙、稻作遗存等各类物件,数量高达6000余件。此外,还清理出房址45座、陶窑9座、灰坑370座,墓葬249座、瓮棺葬32座、埋狗坑10座,以及一些壕沟、小坑、柱洞等等。
反观西人所谓的什么遗址,出土了多少文物呢?就几根骨笛,还有一个女性雕像(6块象牙碎片)?这也能称之为某某文化、某某遗址?
有趣的是,自从1986年华夏出土了骨笛(骨龠)之后,整个西方为之震动。
为什么?
因为西史一直友好地帮助中国构建历史,宣称中国的笛子来自于古埃及。他们在学术界的说法是,中国诗词文学中常常提及“羌笛”,羌笛、羌笛,所以来自于羌人,笛子是外来的。
为了帮助中国人证明笛子来源于古埃及,近代埃及还出土了距今超过五千年历史的笛子,然后西方考古家发表各种论文,一致声称笛子起源于古埃及,经过长时间后发展和东传,最后才传入了中国。
9000年前的贾湖骨笛(骨龠)一出土,就彻底推翻了这个说法,证实笛子是华夏本土之物,西人能不震动吗?辛辛苦苦帮助中国人民构建的历史眼看要垮塌了!
这可如何是好?
因此,1986年在中国贾湖遗址出土了骨笛(骨龠)之后,不久,西方考古陆续出现新的发现:
1994年,在奥地利发现了1.9万年前由雌性驯鹿右侧胫骨雕琢成的骨笛,音乐学家贝恩娜德特·凯芙尔认为这段骨头表面光滑,有可以吹奏的斜面,应该是一支原长约22厘米的“长笛”的一部分;
法国比利牛斯山脉,也发现了22根号称可追溯至3万年前的长笛;
1995年,考古学家伊凡·特克从斯洛文尼亚一个洞穴出土了一个熊骨艺术品,被称为“迪维·巴贝(Divje Babe)长笛”,据说,这根笛子的年代可以追溯至大约4.3万年前,由穴居人制造。但是,包括诺维尔在内的其他考古学家却并不认同,认为4.3英寸(11厘米)长的骨头上存在的双孔是食肉动物所撕咬导致……
此外,在前苏联时期,摩尔达维亚发现了距今约1.2-1.5万年前的骨笛,英国威尔士也发现了距今6000年前的骨笛……
南美洲,秘鲁卡拉的苏佩谷,发现了距今5300年至3300年前的骨笛以及前印加瓦利文化骨笛;
中美洲,洪都拉斯尚西瓦,发掘出了玛雅文化距今约3200年的鹿骨笛;
北美洲,墨西哥南部瓦哈卡山谷的优格遗址,出土了距今约1900年至1750年的骨笛,以及花旗国爱荷华州西部发现,印第安文化距今约1000年的骨笛。
……
为了维护一段编造的历史,真是不惜下血本,到处出土“骨笛”。说白了,就是想让东方大国别太“骄傲”,你看,到处都有,也不是你们独有的,没啥好稀奇的,是不是?
然而,西史不会承认的是,不论是秘鲁的印加文化也好、还是玛雅文化也罢,全部与华夏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的历史也远远没有那么悠久,原因很简单,都是华夏先民移居当地后才出现的。近代,印加文化和玛雅文化的消失,不过都是被西方殖民者几乎屠戮殆尽的结果,为了掩盖历史,才故意丢出烟雾弹,炮制出所谓的“神秘消失”的说法。
一切,只是为了掩盖殖民者的血腥暴行而已。
事实上,上述这些国外发现的所谓骨笛,充其量只能发出个别不太准确的音节,仅能吹出声音而不能吹出音列。
就制作方面而言,欧洲地区出土的骨笛,除却德国与奥地利骨笛外,全都比较粗糙,美洲地区除秘鲁的骨笛外,大多雕刻有精细的花纹,至于其他地区的骨笛则显得相当原始。
这些所谓的骨笛距离现代音乐意义上的七声音阶尚有较大差距,其发出的声音与骨哨(还是史前劣质哨)更为接近。
与国外所谓的骨笛不同的是,贾湖骨笛(骨龠)不仅能正常发出七声音阶,能吹奏各种曲子,其主要作用还在于观天测象,用于天文历法,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详见:贾湖骨笛不是笛子,推倒西方音乐伪史需从华夏探源,从贾湖骨龠和天文历法说起,是该为华夏万年音乐史正名了)
贾湖骨笛在自身发展的道路上逐步完善了音节与发音,可与现代笛子相提并论,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从单音节到多音节再到完整七音阶的原始乐器。
2001年7月,上海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演奏家刘正国第一次举起骨笛,吹响了八九千年前的声音。
2001年7月,刘正国先生在中科大为第二批出土的骨笛(骨龠)实物测音(图片来源:刘正国)

贾湖骨笛(骨龠)之所以能吹出完整的音阶,那是因为底层运用了数学方法,有一整套的原理基础。
试问,西方彼时的数理基础在哪里?采用的原理又是什么?
以为随便找根骨头用现代工具在上面钻几个洞,就可以指鹿为马算作骨笛了吗?
综上所述,从天使到猫妖,从猫妖再到骨笛,其手段虽然并不高明,但其目的却是十分明了、百分露骨。而且,他们已经将改头换面的东西写入教科书、课外读物,注入动漫、影视、文创等多个领域之中,以持续不断地扩大影响……
***关注我,关注《昆羽继圣》四部曲,关注文史科普与生活资讯,发现一个不一样而有趣的世界***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