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 机
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变化,与患病体质强弱和致病邪气的性质密切相关。病邪作用于人体,机体的正气必然奋起抗邪,而形成正邪相争,破坏了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或使脏腑、经络的功能失调,或使气血功能紊乱,从而产生全身或局部的多种多样的病理变化。因此,尽管疾病的种类繁多,临床征象错综复杂,千变万化,各个疾病、各个症状都有其各自的病机,但从总休来说,总离不开邪正盛衰、阴阳失衡、气血失常、经络和脏腑功能紊乱等病机变化的一般规律。
一、邪正盛衰
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化。这种斗争,不仅关系着疾病的发生,而且直接影响着疾病的发展和转归,同时也影响着病证的虚实变化。所以,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许多疾病的过程,也就是邪正斗争及其盛衰变化的过程。
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在疾病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正气和邪气这两种力量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正邪双方在其斗争的过程中,在力量对比上发生着消长盛衰的变化。一般地说,正气增长而旺盛,则必然促使邪气消退;反之,邪气增长而亢盛,则必然会损耗正气。随着体内邪正的消长盛衰,形成了病症的虚实变化。《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实,主要指邪气亢盛,是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也就是说,致病邪气的毒力和机体的抗病能力都比较强盛,或是邪气虽盛而机体的正气未衰,能积极与邪抗争,故正邪相搏,斗争剧烈,反应明显,在临床上出现一系列病理性反映比较剧烈的有余的证候,即谓之实证。实证常见于外感六淫致病的初期和中期,或由于痰、食、水、血等滞留于体内而引起的病证。如临床上见到的痰涎壅盛、食积不化、水湿泛滥、瘀血内阻等病变,以及壮热、狂躁、声高气粗、腹痛拒按、二便不通、脉实有力等,都属于实证。
虚,主要指正气不足,是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也就是说,机体的气、血、津液和经络、脏腑等生理功能较弱,抗病能力低下,因而机体的正气对于致病邪气的斗争,难以出现较剧烈的病理反映,所以,临床上可出现一系列虚弱、衰退和不足的证候,即谓之虚证。虚证,多见于素体虚弱或疾病的后期,以及多种慢性病证。如大病、久病,消耗精气;或大汗、吐利、大出血等耗伤人体气血、津液、阴阳,均会导致正气虚弱,出现神疲体倦、面容憔悴、心悸气短、自汗、盗汗,或五心烦热,或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正虚的临床表现。
邪正的消长盛衰,不仅可以产生单纯的虚或实的病理变化,而且在某些长期的、复杂的疾病中,往往又多见虚实错杂的病理反映。这是由于疾病失治或治疗不当,以致病邪久留,损伤人体正气;或因正气不足,无力驱邪外出;或正虚,而内生水湿、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的凝结阻滞。以上种种因素,均足以导致疾病的由实转虚或因虚致实的转化,同时也足以导致疾病的正虚邪实、正衰邪恋等虚实夹杂的错综复杂的病理变化。
总之,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病机的虚和实,都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因而,由实转虚、因虚致实和虚实夹杂,常常是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 因此,在临床上不能以静止的、绝对的观点来对待虚和实的病机变化,而应以能动的,相对点来分析虚和实的病机。
病机的或实或虚,在临床上均有一定的征象可循。但必须指出,临床上的征象,仅仅是疾病的现象,在一般情况下,即是现象与本质相一致的情况下,可以反映病机的虚或实;在特殊情况下,即疾病的现象与本质不完全一致的情况下,在临床上往往会出现与疾病本质不符的许多假象,假象是不能反映病机的虚或实的,因而有“至虚有盛候”的真虚假实和“大实有羸状”的真实假虚。真实假虚中假象的出现,常常是由于实邪结聚,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所致;真虚假实中假象的出现,常常是由于脏腑的气血不足,运化无力所致。因此,分析病机的虚或实,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不被假象所迷惑,真正把握住疾病的虚实变
2、 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转归的过程中,邪正的消长盛衰,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般情况下,由于正气不虚,具有抗御病邪的能力,能逐渐战胜病邪,而使疾病得到好转或全愈。但是,在某些情况下,由于正气抗御病邪的能力低下,或正气未能来复,邪气日益滋长,而使疾病日趋恶化,甚则导致死亡的不良结局。因此,疾病的转归,实质上取决于邪正的消长盛衰:正胜邪退,疾病趋向于好转和全愈;邪胜正衰,则疾病趋向于恶化,甚则导致死亡。
2.1、正胜邪退 正胜邪退,是在邪正消长盛衰发展过程中,疾病向好转和全愈方面转归的一种结局,也是在许多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转归。这是由于;或因患者的正气比较充盛,抗御病邪的能力较强,或因及时地得到正确的治疗,则邪气难以进一步发展,进而促使病邪对机体的作用消失或终止,机体的脏腑、经络等组织的病理性损害逐渐得到修复,精、气、血、津液等的耗伤也逐渐得到恢复,机体的阴阳两个方面在新的基础上又获得了新的相对平衡,疾病即告全愈。例如,由六淫所致的外感疾病,邪气从皮毛或口鼻侵入人体,若机体正气不虚,抗御病邪的能力较强,则不仅能延缓病情的进一步发展,使病变局限在肌表或经络,而且可在机体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下,驱邪外出,一经发汗解表,则邪去而营卫和调,疾病全愈。
2·2 、邪胜正衰 邪胜正衰,是在邪正消长盛衰发展过程中,疾病向恶化甚至死亡方面转归的一种结局。这是由于机体的正气虚弱,或由于邪气的炽盛,机体抗御病邪的能力日趋低下,不能制止邪气的致病作用及其进一步的发展,机体受到的病理性损害日趋严重,则病情因而趋向恶化和加剧。若正气衰竭,邪气独盛,气血、脏腑、经络等生理功能衰惫,阴阳离决,则机体的生命活动亦告终止而死亡。例如,在外感热病过程中,“亡阴”、“亡阳”等证候的出现,即是正不敌邪,邪胜正衰的典型表现。
此外,在邪正消长盛衰的过程中,若邪正双方的力量对比势均力敌,出现邪正相持或正虚邪恋,邪去而正气不复等情况,则常常是许多疾病由急性转为慢性,或留下某些后遗症,或慢性病持久不愈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即是阴阳消长失去平衡协调的简称。是指机体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机体的阴阳消长失去相对的平衡,从而形成阴阳偏胜、偏衰,阴不制阳、阳不制阴的病理状态。同时,阴阳失调又是脏腑、经络、气血、营卫失调,以及表里出入、上下升降等气机失常的概括。由于六淫、七情、饮食劳倦等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必须通过机体内部的阴阳失调才能形成疾病,所以,阴阳失调又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根据。 阴与阳两者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转化,既对立又统一,维持着动态的平衡,这是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因而在中医学的病机理论中,阴阳的消长失去协调平衡,是对人体各种功能性和器质性病变的高度概括。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甚为复杂,但其主要表现,不外阴阳的偏胜、阴阳的偏衰、阴阳的互损、阴阳的格拒,以及阴阳的亡失等几方面。兹分述如下: 1 、阴阳偏胜 阴或阳的偏胜,主要是指“邪气盛则实”的实证。病邪侵入人体,必从其类。即阳邪侵入人体,可形成阳偏胜;阴邪侵入人体,形成阴偏胜。《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胜则热,阴胜则寒”,明确地指出了阳偏胜和阴偏胜病机的临床表现特点。 阴和阳是相互制约的,阳长则阴消,阴长则阳消,阳偏胜必然会制阴,而导致阴偏衰;阴偏胜也必然会制阳,而导致阳偏衰。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说:“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这是指出了阳偏胜或阴偏胜的必然发展趋势。 1.1、阳偏胜 阳偏胜,即是阳盛,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气偏盛,机能亢奋,热量过剩的病理状态。一般地说,其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阳盛而阴未虚的实热证。形成阳偏胜的主要原因,多由于感受温热阳邪,或虽感受阴邪,但从阳化热,也可由于情志内伤,五志过极而化火;或因气滞、血瘀、食积等郁而化热所致。 由于阳是以热、动、燥为其特点,阳偏胜,即出现热象,所以说“阳胜则热”如壮热、面红、目赤等等,即是阳偏胜的具体表现。《素问·调经论》说的“阳盛则外热”,实际上是指外邪客于体表,则卫外之阳气充盛于肌表与邪气抗争,从而引起“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的发热症状。 虚热 “阳胜则阴病”,即阳盛则阴虚。但从病机上必须区分阴的相对虚和绝对虚两类。邪客于阳而致阳盛,此时由于阴的相对不足,从而出现实热证。如果由于阳盛而耗伤机体的阴液,此时阴由相对的不足转而成为绝对的虚亏,这就从实热证转化为虚热证或实热兼阴亏证。 1·2 、阴偏胜 阴偏胜,即是阴盛,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偏盛机能障碍或减退,产热不足,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一般地说,其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盛而阳未虚的实寒证。阴偏胜多由感受寒湿阴邪,或过食生冷,寒滞中阻,阳不制阴而致阴寒内盛。 阴是以寒、静、湿为其特点,阴偏胜,就出现寒象,所以说“阴胜则寒”。如形寒、肢冷、舌淡等,即是阴偏胜的具体表现。《素问·调经论》在论述“阴盛生内寒”时说:“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说明了阴寒内盛的主要病机。 “阴胜则得阳病”,即阴盛则阳虚。从病机理论来说,虽然也可区分阳的相对不足和绝对的虚损,但是由于阳主动而易于耗散,而且阴寒内盛多因素体阳虚,阳不制阴所致,所以,实际上在阴偏盛时,多同时伴有程度不同的阳气不足,难以明确区分阳的相对不足和绝对的损伤。 2、阴阳偏衰 阴或阳的偏衰是指“精气夺则虚”的虚证。这里所说的“精气夺”,实质上是包括了机体的精、气、血、津液等基本物质的不足及其生理功能的减退,同时也包括了脏腑、经络等生理功能的减退和失调。机体的精、气、血、津液和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及其生理功能,均可分为阴、阳两类属性。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互根互用及相互转化的关系,维持着相对平衡的状态。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出现阴或阳的某一方面物质减少或功能减退时,必然不能制约对方而引起对方的相对亢盛,形成“阳虚则阴盛”“阳虚则寒”(虚寒)、“阴虚则阳亢”“阴虚则热”(虚热)的病理现象。 2·1、阳偏衰 阳偏衰,即是阳虚,是指机体阳气虚损,机能减退或衰弱,热量不足的病理状态。一般地说,其病机特点多表现为机体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相对亢盛的虚证。形成阳偏衰的主要原因,多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饮食失养和劳倦内伤,或久病损伤阳气所致。 阳气不足,一般以脾肾之阳虚为主,其中尤以肾阳为诸阳之本,所以,肾阳虚衰(命门之火不足)在阳偏衰的病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阳气的虚衰,阳虚则不能制阴,阳气的温煦功能减弱,经络、脏腑等组织器官的某些功能活动也因之而减退,血和津液的运行迟缓,水液不化而阴寒内盛,这就是阳虚则寒的主要机理。阳虚则寒,虽也可见到面色觥白、畏寒肢冷、舌淡、脉迟等寒象,但还有喜静倦卧、小便清长、下利清谷等虚象。所以,阳虚则寒与阴胜则寒,不仅在病机上有区别,而且在临床表现方面也有不同:前者是虚而有寒;后者是以寒为主,虚象不明显。 2·2、阴偏衰 阴偏衰,即是阴虚,是指机体精、血、津液等物质亏耗,以及阴不制阳,导致阳相对亢盛,机能虚性亢奋的病理状态。一般地说,其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液不足及滋养、宁静功能减退,以及阳气相对偏盛的虚热证。形成阴偏衰的主要原因,多由于阳邪伤阴,或因五志过极,化火伤阴,或囚久病耗伤阴液所致。 阴液不足,一般以肝肾之阴为主,其中尤以肾阴为诸阴之本,所以,肾阴不足在阴偏衰的病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阴液不足,不能制约阳气,从而形成阴虚内热、阴虚火旺和阴虚阳亢等多种表现。如五心烦热、骨蒸潮热、面红升火、消瘦、盗汗、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等,即是阴虚则热的表现。阴虚则热与阳胜则热的病机不同,其临床表现也有所区别:前者是虚而有热;后者是以热为主,虚象并不明显。 3、阴阳互损 阴阳互损,是指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变发展影响及相对的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机。在阴虚的基础上,继而导致阳虚,称为阴损及阳;在阳虚的基础上,继而导致阴虚,称为阳损及阴。由于肾藏精气,内寓真阴真阳,为全身阳气阴液之根本,因此,无论阴虚或阳虚,多在损及肾脏阴阳及肾本身阴阳失调的情况下,才易于发生阳损及阴或阴损及的阴阳互损的病理变化。 3.1、阴损及阳 阴损及阳,系指由于阴液亏损,累及阳气生化不足或无所依附而耗散,从而在阴虚的基础上又导致了阳虚,形成了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状态。例如临床上常见的肝阳上亢一证,其病机主要为水不涵木的阴虚阳亢,但病情发展,亦可进一步损耗肾脏精气,损及肾阳,继而出现畏寒、肢冷、面色胱白,脉沉迟等阳虚症状,转化为阴损及阳的阴阳两虚证。 3·2、阳损及阴 阳损及阴,系指由于阳气虚损,无阳则阴无以生,累及阴液的生成不足,从而在阳虚的基础上又导致了阴虚,形成了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状态。例如:临床上常见的水肿一证,其病机主要为阳气不足,气化失司,水液代谢障碍,津液停聚而水湿内生,溢于肌肤所致。但其病变发展,则又可因阴无阳生而日益亏耗,而见日益消瘦,烦躁升火,甚则瘈疭等阴虚症状,转化为阳损及阴的阴阳两虚证。 4 、阴阳格拒 阴阳格拒,是阴阳失调中比较特殊的一类病机,包括阴盛格阳和阳盛格阴两方面。形成阴阳相互格拒的机理,主要是由于某些原因引起阴或阳的一方偏盛至极,因而壅遏于内,将另一方排斥格拒于外,迫使阴阳之间不相维系,从而出现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等复杂的病理现象。 4.1、阴盛格阳 阴盛格阳,又称格阳,系指阴寒之邪壅盛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使阴阳之气不相顺接,相互格拒的一种病理状态。阴寒内盛是疾病的本质,但由于格阳于外,在临床上出现面红、烦热、口渴、脉大等假热之象,故称其为真寒假热之证。 4·2、阳盛格阴 阳盛格阴,又称格阴,系指邪热内盛,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郁闭于内,不能外达于肢体而格阴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阳盛于内是疾病的本质,但由于格阴于外,在临床上出现四肢厥冷、脉象沉伏等假寒之象,故称为真热假寒之证。如《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说:“阳气太盛,不得相荣也。不相荣者,不相入也,既不相入,则格阴于外,故曰阳盛格阴也。” 5、阴阳亡失 阴阳的亡失,包括亡阴和亡阳两类。是指机体的阴液或阳气突然大量地亡失,导致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 5.1、亡阳 亡阳,是指机体的阳气发生突然性脱失,而致全身机能突然严重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一般地说,亡阳多由于邪盛,正不敌邪,阳气突然脱失所致。也可由于素体阳虚,正气不足,疲劳过度等多种原因,或过用汗法,汗出过多,阳随阴泄,阳气外脱所致。慢性消耗性疾病的亡阳,多由于阳气的严重耗散,虚阳外越所致。《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者,卫外而为固也。”故阳气暴脱多见大汗淋漓,肌肤手足逆冷,嗜卧,神疲,脉微欲绝等危重证候。 5.2、亡阴 亡阴,是指由于机体阴液发生突然性的大量消耗或丢失,而致全身机能严重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一般地说,亡阴都是由于热邪炽盛,或邪热久留,大量煎灼阴液所致。也可由于其它因素大量耗损阴液而致亡阴。《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者,藏精而起亟也。”故亡阴时多见喘渴烦躁,手足虽温而汗多欲脱的危重证候。 亡阴和亡阳,在病机和临床征象等方面,虽然有所不同,但由于机体的阴和阳存在着互根互用的关系,阴亡,则阳无所依附而散越;阳亡,则阴无以化生而耗渴。故亡阴可以迅速导致亡阳,亡阳也可继而出现亡阴,最终导致“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生命活动终止而死亡。 综上所述,阴阳失调的病机,是以阴阳的属性,阴和阳之间所存在着的相互制约、相互消长、互根互用和相互转化关系的理论,来阐释、分析、综合机体一切病理现象的机理。因此,在阴阳的偏胜和偏衰之间,亡阴和亡阳之间,都存在着内在的密切联系。也就是说,阴阳失调的各种病机,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病情的进退和邪正盛衰等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的。
邮箱:134741616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