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面部望诊篇


         面部望诊各论

       面部的各部位分属脏腑,是面部望诊的基础。色与部位结合起来,更能进一步了解病情。
      面部分脏腑部位:根据《灵枢·五色篇》的分法,把整个面部的名称分为:鼻----明堂。眉间---阙。额---庭(颜)。颊侧---藩。耳门---蔽(见图 2.1)。

       按照上述名称和五脏相关的位置是:庭--面首,阙上--咽喉,阙中(印堂)--肺,阙下(下极,山根)--心。下极之下(年寿)--肝,肝部左右一一胆,肝下(准头)脾,方上(脾两旁)--胃,中央(颧下)-一大肠,挟大肠--肾,明堂(鼻端)以上--小肠,明堂以下---膀胱子处(见图,2.2)。
      另外,《素问·刺热篇》把五脏与面部相关部位,划分为:左颊---肝,右颊---肺,额---心,颏---肾,鼻---脾。
     以上两种方法,原则上以前一种为主要依据,后一种可作临床参考。总之,病有深浅,色有显晦,发病的病机很多,所以部位的观察也不能过于机械呆板,而必须灵活运用,四诊合参; 但也不能放过部位望诊,因部位的划分是色诊的基础
         1、 望色十法
     《望诊遵经》云:“大凡望诊,先分部位,后观气色,欲识五色之精微,当知十法之纲领。””可见十法具有望诊纲领的意义 汪宏据《内经》理论,总结个人临床经验,提出的十法是: 浮沉、清浊、微甚、散搏、泽夭。 
      浮是也显于皮肤之间,主病在表;沉是色隐于皮肤之内,主病在里。初浮后沉是病自表入里;初沉后浮是病由里出表。清是清明,其色舒,主病在阳;浊是浊暗,其色惨,主病在阴。自清而浊,是阳病转阴;自浊而清,是阴病转阳。微是色浅淡,主正气虚;甚是色深浓,主邪气盛。散者疏离,其色开,主病近将解;搏者维,壅滞,其色闭,主病久渐聚。先散后搏,病虽近而渐聚;先搏后散,病虽久而将解聚。泽是气色润泽,主生;夭是气色枯槁,主死。先夭而渐泽,精神复盛;先泽而后夭,血气益衰。总之,十法可从总体上辨表里、阴阳、虚实、久近、成败。《望诊遵经》曰:“盖十法者,辨其色之气也,五色者,辨其气之色也。”这就是十法的意义及其与望色的关系。
       2、 常色与病色
      (1)常色:常色指人在正常生理状态时面部的色泽,表示人体精神气血津液的充盈与脏腑功能的正常。由于精气内含,容光外发,所以正常人的面色应是光明润泽。正如《望诊遵经》所说:“光明者,神气之著;润泽者,精血之充”。
       我国正常人面色应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这就是有胃气、有神气的常色。但是由于体质禀赋不同,有人可能偏红、偏黑或偏白;由于生理活动的变化,有时可能偏青、偏白、偏红等等。这些都是正常现象,所以不论何色,只要有神气、有胃气,便是常色。所谓有神气,即光明润泽;所谓有胃气,即隐约微黄,含蓄不露。
      由于时间气候环境等变化,常色又有主色、客色之分。
a、主色:人群中每人的面色是不一致的,属于个体特征,其面色、肤色一生不变者,为主色。如由于遗传、或地区、工作条件等造成某些人面色或白或黑或红或黄或青等等,只要终生不变,都成为主色,正如《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所说:“五脏之色,随五形之人而现见,百岁不变,故为主色也。”按五行理论,木形之人青,土形之人黄,火形之人赤,金形之人白,水形之人黑,这是禀赋独胜的缘故。
b、客色:人与自然是相应的,由于生活条件的变动,人的面色、肤色也相应变化就叫做客色。例如随四时、昼夜、阴晴等天时的变化,面色亦相应而变。按内经理论,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随气的内外变化,色也有浮沉的变化。而按五行理论,春应稍青,夏应稍红,长夏应黄,秋应稍白,冬应稍黑,四季皆黄。这些变化不十分明显,要细心观察,才能发现和领会。昼则气行于阳,色当光辉而外映;夜则气行阴,色当明润而内含;晴则气热,热则气淖泽,淖泽则黄赤;阴则气寒,寒则血凝泣,凝泣则青黑。这些都属容色,正如《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所说:“四时之色,随四时加临,推迁不常,故为客色也。”
      主色和客色都是生理正常的现象。此外,如饮酒、跑路、七情等一时的影响,或因职业工作关系少见阳光,或久经日晒,以及风土,种族等而有所变化,也不是病色,诊断时必须注意。
      (2)、病色:病色是指人体在疾病状态时的面部色泽,可以认为除上述常色之外,其他一切反常的色泽都属病色。病色的出现,不论何色,或酶暗枯槁,或鲜明暴露,或虽明润含蓄但不应时应位,或某色独见,皆为病色。古代医家,据大量临床经验,不仅发现五色各与相应脏腑病变有关,而且也反映了一定病邪的性质。由于病情轻重不同,光泽也有不同变化,所以病色又有恶善之分。
      五色善恶顺逆:凡五色光明润泽者为善色,说明虽病而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荣于面,称为“气至”,多预后良好。凡五色晦暗枯槁者为恶色,说明脏腑或有败坏,胃气已竭,不能荣润,称为“气不至”,多预后不佳。《望诊遵经》认为色以润泽为本,即以胃气为本之意,色贵有神,亦指色之润泽。
     《素问·五脏生成篇》具体描述了五色善恶的模型:青如翠羽,赤如鸡冠,黄如蟹腹,白如豕膏,黑如乌羽等都是主生的善色;青如草兹,赤如衃血,黄如枳实,白如枯骨,黑如炲等都是主死的恶色。这就生动地描写了善色的明润和恶色的枯暗,对领会五色善恶的区别是会有帮助的。
      临床上还可观察动态变化,由善色转恶,是病情加重,由恶色转善,则是病有转机,可能好转痊愈。此外病色交错可断病之顺逆吉凶。若病与色相应为正病正色,若反见他色,病与色不对应,称病色交错。在交错中,又有相生相克的善恶关系,相生为顺,相克为逆。例如肝病见青色,是正病正色,为病色相应,属疾病发展的正常现象。若见黑色(水生木)或赤色(木生火)是不相应中的相生之色,属顺证;若见黄色(木克土)或白色(金克木),是不相应中的相克之色,属逆证。在顺证中,色生病为吉中之顺,病生色为吉中小逆;在逆证中,色克病为凶中之逆,病克色为凶中之顺。余脏可仿此类推。但在临床运用时,不可过于机械,应四诊合参,灵活运用,综合评判,才能得到正确的诊断。正如《望诊遵经》所说:“倘色夭不泽、虽相生亦难调治,色泽不夭,虽相克亦可救疗。”
         五色主病
     五色主病,若结合部位与十法,则相当复杂,但是,若得要领,则可举一反三灵活应变。兹将五色主病纲领分述如下。
      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和惊风。
      寒凝则气滞血瘀,经脉拘急收引,故面色发青,甚至青紫;经脉瘀阻,不通则痛;血不养筋,肝风内动则惊风搐搦。阴寒内盛,经脉拘急,气血瘀阻,以致脘腹剧痛,可见面色苍白,淡青或青黑。心阳不振,血行不畅,心血瘀阻,以致心胸刺痛,可见而色青灰,口唇青紫。小儿惊风或欲作惊风,多在眉间、鼻柱、口唇四周显现青色。妇女面青,必肝强脾弱,少食多怒,或月经不调。面青颊赤,为寒热往来之少阳病;面青耳赤,多为肝火;青赤而晦暗,多为郁火。脾病见青色,多属难治。
     赤色:主热证,赤甚属实热,微赤为虚热。
      气血得热则行,热盛而血脉充盈,血色上荣,故面色赤红。满而通红,多为阳盛之外感发热,或脏腑实热;若两颧潮红娇嫩,则属阴虚火旺的虚热证。若久病重病患者,面色苍白,却两颧泛红如妆,嫩红带白,游移不定,多为虚阳浮越之戴阳证,此属真寒假热之危重证候。肺病见赤色,多属难治。
       黄色:主虚证,湿证。
      黄色乃脾虚湿蕴之征象。脾失健运,则水湿内停,气血不充,故面色发黄。面色淡黄,枯槁无光,称“萎黄”、常见于脾胃气虚,气血不足者。面黄虚浮,称为“黄胖”,多是脾气虚衰,湿邪内阻所致。
而面目一身俱黄称为“黄疸”、黄而鲜明如橘了色者,属“阳黄”,为湿热熏蒸之故;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属“阴黄”,为寒湿郁阻之放。黄而枯瘦者,胃病虚热也;黄而色淡者,胃病虚寒也。腹胀而面黄肌瘦者,虚胀也;若面色苍黄,腹筋起而胀,或面萎黄而夹红点血丝如蟹爪为臌胀,多属脾虚肝郁血瘀水停等。小儿面黄肿或青黄或乍黄乍白,腹大青筋,为疳积。印堂、准头黄而明润者:是胃气来复,病将愈。
       白色: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
      白为气血不荣之候。阳气虚衰,气血运行迟滞,或耗气失血,气血不充或寒凝血涩,经脉收缩,皆可导致面呈白色。晄白虚浮,或苍白,或晦滞,多为阳虚。突然苍白,伴冷汗淋满,多为阳气暴脱。淡白或晄白,多为气虚;白而无华,或黄白如鸡皮者,为血虚或夺血。里寒证剧烈腹痛或战慄时亦可见面色苍白,肺胃虚寒,亦可见面色淡白。肝病见白色为难治之病。
     黑色:主肾虚,寒证,痛证,水饮和瘀血。
     黑为阴寒水盛之色。由于肾阳虚衰,水饮不化,阴寒内盛,血失温养,经脉拘急,气血不畅,故面色黧黑。颧与颜黑为肾病。面黑而干焦,多为肾精久耗,虚火灼阴。黑而浅淡者为肾病水寒,凡黑而暗淡者,不论病之新久,总属阳气不振。眼眶周围发黑,往往是肾虚或有水饮,或为寒湿下注之带下病。面黑而手足不遂,腰痛难以俯仰,为肾风骨痹疼痛。面色黧黑而肌肤甲错,属瘀血。心病额见黑色为逆证,口黧黑多为肾绝。
           色、脉、症合参
     色、脉、症都是疾病的反应。在一般疾病中,色、脉、症往往是相应出现。例如肝病色青脉弦,胸胁痛、口苦、目眩等,便是色、脉、症相应。有时疾病的色、脉、症的出现是不相应的,必须具体分析,了解疾病的全貌,认识疾病的本质,才能正确指导治疗。例如病人发热,面色潮红,表现为热证的现象。如果不加切脉,即用寒凉泻下的方药,很容易发生偏差。脉象数而有力的,是实热证候,还算对症;若脉沉细无力,似有似无,或浮大而空,那是真寒假热,误用寒凉泻下就危险了。总之,在诊断过程中,必须全面地观察,色、脉与症,不可分割来看,所以色脉症合参是诊断的重要原则。

编辑:杨文杰  医师           邮箱:1347416165@qq.com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