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望诊~望形态


     望形态
     望形态是通过观察病人形体与姿态,来进行诊断的一种诊法,也是望诊的主要内容之一。
       据阴阳五行学说和脏象经络学说,人体内以五脏分属五行,外以皮毛、肌肉、血脉、筋骨等五体合于五脏,形体的强弱胖瘦与内脏的坚脆盛衰是统一的,而人体的动静姿态,又与阴阳气血的消长有关。所以望形态可以测知脏腑气血的盛衰,阴阳邪正的消长,以及病势的顺逆和邪气之所在。
                         1、望形体
    主要观察病人形体的强弱、胖瘦、肢体、体型等情况。
     强指身体强壮,弱是身体衰弱。如骨胳粗大,胸廓宽厚,肌肉充实,皮肤润泽等,是强壮的征象;骨胳细小,胸廓狭窄,肌肉瘦削,皮肤枯燥等,是衰弱的征象。形体强壮者,内脏坚实,气血旺盛,虽病亦预后良好。形体衰弱者,内脏也脆弱,气血多不足,体弱多病,预后较差。
       胖是肥胖,并非健壮;瘦指瘦削,亦非正常。《四诊抉微》云:“形之所充者气,形胜气者夭,气胜形者寿”。气为气力,无论胖瘦,凡无气力者,即形胜气,皆为气不充之故,因而主夭;有气力者,皆气胜形,故主寿。胖而能食,为形盛有余;肥而食少,是形盛气虚,多为脾虚有痰;形瘦食多,为中焦有火;形瘦食少,是中气虚弱。瘦人肉消著骨,即《内经》所谓“大骨枯槁、大肉陷下”,此为气液干枯,脏腑精气衰竭,是无神之恶候。胖人大腹便便,每易聚湿生淡,易患中风暴厥之症。肥人多中风,是因形厚气虚,难以周流,而多郁滞生痰,痰壅气塞成火,故易患暴厥。瘦人阴虚,血液衰少,相火易亢,故易患劳嗽。
       至于:“鸡胸”、“龟背”、“箩圈腿”等畸型,多属先天禀赋不足,肾之精气亏损,或后天失养,脾胃虚弱。亦有胸如圆桶状,多为素有伏饮积痰,以致肺气耗散,或伤及肾气,致肾不纳气。若胸廓扁平者,多属肺肾阴虚或气阴两亏。若单腹肿大,四肢反瘦,为臌胀,多属肝郁或脾虚,以致气滞水停血瘀。腹肿胀者,病气有余;腹消减者,形气不足;腹皮甲错,着于背而成深凹者,多属胃肠干瘪,为脏腑精气衰败之恶候。脊骨如锯曰脊疳,亦属脏腑精气亏损已极。
      关于体型,则与体质有关,往往代表阴阳气血等禀赋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疾病的易感受性。早在《内经》中就对体质、体型与疾病的关系做了探讨,如《素问》的“异法方宜论”,《灵枢》的“通天篇”,“寿夭刚柔篇”“阴阳二十五人篇”等等,都有较详细的阐述。但一问题比较复杂,至今仍是研究的课题。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外部形态与内部构造有一定联系,而内部构造又决定了生理功能,因而体型特点从某个侧面反映了体质特点,而特定的体质,又往往易患某些特定的疾病,如上述对胖人瘦人的认识即是,比较一致的认识可将人类体质分为阳脏阴脏和阴阳和平一大类。阳脏人多阴虚阳盛,体型特点偏于头长形,颈细长,肩狭窄,胸狭长平垣,身体姿势多前屈;阴脏人多阳虚阴盛,体型特点偏于矮胖,头圆形,颈短粗,肩宽平,胸宽短圆形,身体姿势多后仰;阴阳和平之人则无偏盛偏衰,气血调匀,得其中正,故体形特点也得其中。
      总之形体的强弱与体型,对疾病的发生及预后有一定的关系,但这不是绝对的,还要各种条件而定。
                         2、 望姿态
      病人的动静姿态,和疾病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的疾病产生不同的病态。脸、面、唇、指(趾)不时颤动,在外感热病中,多是并发症的预兆;在内伤杂病中,多是血虚阴亏,经脉失养。手足蠕动,多属虚风内动。四肢抽搐或拘挛,项背强直,角弓反张,属于痉病,或因于风,或因于寒,或因于湿,或因于热,或因于虚,多见于肝风内动之热极生风、小儿惊风、温病热入营血亦可见于气血亏虚筋脉失养。此外,痈证、破伤风、狂犬病等,亦致动风发痉,四肢或全身振颤。头独动摇,手如索物,是元气已虚,或肝风内动之象。身润动,振振欲擗地者是阳气与阴液大伤。战慄常见于疟疾发作,或外感邪正相争欲作战汗之兆,若两手撮空,或循衣摸床,则是失神的危重证候。若手足软弱无力,行动不灵而无痛,是痿证,多由阳明湿热或脾胃气虚,或肝肾不足所致,关节肿痛以致肢体动作困难是痹证。四肢不用、麻木不仁,或拘急,或痿软,为瘫痪。卒然昏倒,半身不遂,口眼歪斜,为中风入脏,若神志清楚,仅半身不遂(偏瘫),或口眼歪斜,为风中经络,或中风之后遗症。若卒然昏倒、而呼吸自续,多为厥证。卒倒而口开,手撒遗尿,是中风脱证;牙关紧闭,两手握固,是中风闭证。盛夏卒倒面赤而汗出,多为中暑。痛证也往往有特殊的姿态,如以手护腹,行动前倾,多为腹痛;以手护腰弯腰曲背,转动艰难,多有腰腿病;行走之际,突然停步,以手护心,不敢行动,多为真心痛。蹙额捧头,俯不欲仰,多是头痛。《望诊避经》还提到意态望法,如病人畏缩多衣,必是恶寒,非表寒即里寒,常欲揭衣被,则知其恶热,非表热便是里热;伏首畏光,多为目疾,仰首喜光多为热病;阳证多欲寒,欲得见人,阴证则欲得温,欲闭户独处,恶闻人声。从坐形来看,坐而喜伏,多为肺虚少气;坐面喜仰,多属肺实气逆,但坐不得卧,卧则气逆,多为咳喘肺胀,或水饮停于胸腹。坐则神疲或昏眩,但卧不得坐,多为气血俱虚,或夺气脱血。坐而欲起,多为水气痰饮所致;坐卧不安,是烦躁之征,或腹满胀痛之故。
      再从卧式来看,卧时常向外,身轻能自转侧,为阳证、热证、实证;反之,卧时喜向里,身重不能转侧,多为阴证、寒证、虚证;若重病至此,多是气血衰败已极,预后不良。卧成团者多为阳虚畏寒,或有剧痛;反之,仰而伸足而卧,则为阳证热盛而恶热。
                   3 、望头颈五官九窍
      头指头颅,颈指颈项,五官是眼耳口鼻舌,九窍是五官七窍加前后二阴等九个孔窍。
      根据脏象学说,内在的五脏,各与外在的五官九窍相连,而官窍则是人体与外界相联系的通道。五官七窍又都集中在头部,称为“上窍”或“清窍”,而前后二阴则称为“下窍”。《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因此,头面耳目口舌鼻等五官九窍的色泽形态,足以反映胜腑经络的常与变。
                    望头面颈项与头发
     头为诸阳之会,督脉及三阳经经脉皆上于头面,阳明经行于颈,太阳经行于项,少刚经行于两侧。阴经唯有任脉和足厥阴肝经上于头。头为精明之府,是精神所居之处,中藏脑髓,而脑为元神之府。脑又为髓海,为肾所主,肾之华在发,而发又为血之余。血脉上荣于面,心之华在面。所以望头面颈项与头发,主要是了解心、肾及气血之盛衰。
    (1)头面:
a、头形:小儿头形过大或过小,皆为畸形,多山先天禀赋所致,或为肾精不足,先天发育不良,或为先天大脑积水,多伴有智能不全
b、囟门:小儿囟门下陷,又称“囟陷”,多属虚证,可见于吐泻伤津,或气血不足,或脾胃虚寒,或先天不足,以致发育不良,脑髓不足,(六个月以内,囟门微陷等,仍属正常。囟门高突,又称“囟填”,多属实热证。可见于温病火邪上攻者,或为风热,或为湿热等邪气所侵以致脑髓有病(小儿哭闹时,囟门暂时突起者,仍为正常)囟门迟闭,骨缝不合,古称“解颅”,属肾气不足,或发育不良,常见于小儿佝偻病。
c、头摇:头摇不能自主,无论成人或儿童,多为风病,或气血虚衰。《医学准绳六要》认为:“头摇属风属火,而高年病后辛苦之人,多属虚,因气血虚而火犯上鼓动也。”
d、面肿:最多见的是水肿。水肿有阴水与阳水之分.阳水肿起较速,眼脸头面先肿;阴水肿起较慢,先从下肢、腹部肿起,最后波及头面。若头面皮肤燃红肿胀,色如涂丹,压之褪色,伴有疼痛,是抱头火丹,多由风热火毒上攻所致,每易邪毒内陷。头肿大如斗,而目肿盛,目不能开,是“大头瘟”,由天行时疫,毒火上攻所致。
e、腮肿:腮部突然肿起,面赤而痛,或喉不肿痛,但外肿而兼耳聋,此为“痄腮”,是温毒证。若颧骨之下,腮颌之上.下前一寸三分,发疽肿起,名为“发颐”,属少阳、阳明经热毒上攻,古云不治之证。
f、口眼歪斜:单见口眼歪斜,肌肤不仁,面部肌肉,患侧偏缓,健侧紧急,患侧目不能合,口不能闭,不能皱眉鼓腮,饮食言语皆不利。此为风邪中络,或络脉空虚,风痰痹阻。多病在阳明之经。
     (2)颈项:
a、瘿瘤:颈前颌下结喉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移动,名日“瘿瘤”或“颈瘿”。多由肝郁气结痰凝所致,或与地方水土有关。
b、瘰疬:颈侧颌下,肿块如垒,累累如串珠,名“瘰疬”,多由肺肾阴虚,虚火灼津,结成痰核,或感受风火时毒,致气血塑滞,结于颈项。
c、项强与项软:头项强直者,邪气实,多由温病火邪上攻所致;项软弱,头重倾垂者正气虚,多属肾气亏损。
d、颈脉动:颈脉跳动明显者,多见于水肿病。《灵枢·水胀篇》说:“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这有助于水病的诊断。卧则颈脉怒张,常见于心阳虚衰,水气凌心之证.
      (3)、头发
      发黑浓密润泽者,是肾气盛而精血充足的表现。发黄稀疏干枯者,为精血不足,常见于大病之后,或虚损病人,甚至全部头发脱光。突然大片脱发,多属血虚受风。又称“斑秃”;青壮年头发稀疏易落,多属肾虚或血热。青少年发白,或老年发黑,是因禀赋不同不作疾病论;但青少年白发而伴有肾虚症状者,是属肾虚,若伴有心虚症状者,是劳神伤血,小儿发结如穗,多见于疳积,由于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以致脾胃虚损。

编辑:杨文杰  医师           邮箱:1347416165@qq.com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