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望耳鼻唇齿咽篇


      望耳
       耳为肾之窍,手足少阳经之脉布于耳,手足太阳经和阳明经,亦行于耳之前后,所以说耳为“宗脉之所聚”。现代耳针疗法所取得的成绩,足以证明耳不仅与肾和某些经脉有关,而且通过经络,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发生密切的联系,因此耳部望诊是应该认真加以研究和发展的诊法之…,是不可忽视的。
      耳部望诊,主要是观察耳壳色泽形态以及分泌物的变化。据现代耳针疗法,耳部还有脏腑身形相关部位的区域划分
(1)色泽变化:
a、润枯:正常人的耳,肉厚而润泽,是先天肾精充足的表现;反之,耳海干枯,是先天肾精不足的缘故。
b、色白:白为寒,常见于暴受风寒,或寒邪直者;耳薄的白,为肾败,见于垂危之人
c、色黑:青黑为痛,常见于剧痛患者;耳轮干枯焦黑,多为肾水亏极的象征,可见于温病后期,肾阴久耗及下消证。
d、色红:耳轮红润,是正常的表现,说明肾气充足。若红肿,则属少阳相火上攻,或为肝胆湿热火毒上然。若耳背见有红络,伴耳根发凉,多为麻疹先兆。
(2)形态变化:
a、耳厚而大是形盛,属肾气足;耳薄而小是形亏,属肾气亏。
b、耳肿起者是邪气实,多属少阳相火上攻;耳瘦削者是正气虚,属肾精亏或肾阴不足;耳轮萎缩,是肾气竭绝,多属死证。
c、耳轮甲错,为久病血瘀,或有肠痈。
d、耳内长出小肉,形如樱桃或羊奶头,称为“耳痔”,若小肉头大蒂小,状如覃,称“耳覃”,若小肉如枣核细长、胬出耳外,触之痛者,为“耳挺”,三者皆因肝经怒火、肾经相火、胃经积火,郁结而成。
(3)耳道分泌物:
a、耵聍:正常外耳道有耵聍腺分泌耵聍液,还有皮脂腺分泌物,然后是白色碎屑,若盯聍过多,可致阻塞。
d、脓耳:耳内流脓,黄脓曰“停耳”亦曰“耳湿”;白脓曰“缠耳”;红脓曰“耳风毒”;臭脓 曰“耳疳”:清脓曰“震耳”,皆由足少阴、手少阳经风热上攻、或肝胆湿热或相火上攻所致。
    望鼻
      鼻为肺窍而属脾经,与足阳明胃经亦有联系。《灵伛·五色篇”说:“五色决于明堂,明章者鼻也。”《金匮要略·脏腑经络篇》中也提到观鼻五色以诊断疾病的。
      望鼻应注意观察色泽、形态的变化。
(1)五色主病:
鼻头色青,腹中痛;色黄是里有湿热;色白是心血虚亏;色赤是脾肺经有热;色微黑是有水气。鼻色明润,是无病或病将愈之征。鼻头黄黑枯搞,为脾火津涸,亦属恶候。鼻孔干燥,属阳明热证。干燥面色黑如烟煤状,是阳毒热深,冷滑而色黑,是阴毒冷极。(2)形态变化:
鼻肿起者,是邪气盛。鼻红肿生疮,此为血热。鼻中膜胀窒塞为“窒”,由热客阳明所致。鼻内瘾肉,结如榴仔,渐大下垂,闭塞孔窍,称为“鼻痔”。由肺气热极,或风湿郁滞,郁久凝浊,结成瘾肉,甚或又名“鼻齆”。鼻头色红生粉刺者,是酒被鼻,多因血热入肺所致。鼻柱溃陷,多见于梅毒病人;鼻柱崩塌,眉毛脱落,则是麻风恶候。
      鼻翼煽动,初病多是热邪风火涌塞肺脏,气喘鼻煽,病势严重,多见于小儿,久病鼻煽。喘而汗出,有可能是肺绝之征。
            
        望口唇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是阳明胃经之脉环口周,故望口唇可诊脾胃的病变。一般也是观察其形、色、润燥等变化。
(1)唇色变化:
口唇色诊与面部五基本相同,因唇粘膜薄而透明,其色泽变化更为明显,望诊更为方便
a、唇色红润:此为正常人的表现,说明胃气充足,气血调畅。
b、唇色淡白:此为血亏,血不上荣,故唇无血色,可见于大失血的患者。
c、唇色淡红:此为虚为寒,多属血虚或气血两虚,体质瘦弱而无病之人亦见此唇色
d、唇色深红:此为实为热。深红而干,是热盛伤津。赤肿而干者、为热极,如樱桃红者多见于煤气中毒。
e、唇色青黑:唇淡红而黑的是寒甚,唇青黑则是冷极。小后色青,为气滞血瘀、所以青黑也主痛。青而深紫,是内有郁热。环口黑色是肾绝,口唇干焦紫黑更是悲候。
(2)形态变化:
a、口唇干裂,为津液损伤。见于外感燥热,邪热伤津。亦见于脾热,或为阴虚津液不足。
b、口角流涎,多属脾虚湿盛,或胃中有热,往往见于小儿,或因中风口歪,不能收摄。
c、新生儿撮口,不能吸吮,见于小儿脐风,撮口色青,抽搐不止,是肝风侮脾。口噤亦见于疫毒痢,也称噤口痢。
d、 口开不闭主病虚。口开如鱼嘴,不能合者为脾绝;口开而气直,但出不还者是肺绝。
e、久病、重证人中满而唇翻者,是脾阳已绝,人中短缩、唇卷缩不能覆齿者,是脾阴已绝。
f、口糜者是口内糜腐,色白形如苔藓,拭去白膜则色红刺痛。多由阳旺阴虚或脾经湿热内郁,以致热邪熏蒸而成。口疮是口内唇边生白鱼小泡,溃烂后红肿疼痛,亦称““口破”“口疳”。由于心脾经积热上熏所致,实火者烂斑密布,色鲜红;虚火者,有白斑而色淡红,婴儿满口白斑如雪片,称“鹅口疮”,系胎中伏热蕴积心脾所致。
g、口唇发痒,色红且肿,破裂流水,痛如火灼,名为“唇风”。多由阳明胃火上攻所致。所上初结似豆,渐大如蚕茧,坚硬疼痛,妨碍饮食,称“茧唇”。亦属胃中积热,痰随火行,留注于唇。
          
        望齿、龈
      齿为骨之余,而肾主骨,故《杂病源流犀烛》曰:“齿者,肾之标,骨之本也。”手足阳明经脉络于齿龈。可见齿与龈和肾、胃、大肠密切相关,望齿、龈可以测知肾与肠胃的病变,特别是对温病的辨证,更有重要意义。温病学派,对辨舌验齿,十分重视,在阳明气热或热伤肾阴的情况下,观察齿龈的润燥,可以了解胃津肾液的存亡。
      望齿、龈,主要是观察其润枯、色泽与形态。
(1)望齿:
a、 牙齿洁白润泽,是津液内充,肾气充足的表现,虽病而津未伤。牙齿黄而干燥者,是热盛伤津,见于温病极期;若光燥如石,是阳明热盛;若燥如枯骨,是肾阴枯涸。总之,枯槁为精气内竭。
b、 咬牙啮齿,是湿热动风,将成痉病。咬牙而不啮齿,多属胃热,气窜经络之故;若咬牙而脉证衰者,是胃气不足而筋脉失养之敌。若咬紧牙关难开者,为风痰阻络,或热盛动风。睡中啮齿者,多为内热或积滞。
c、牙齿松动稀疏、齿根外露者,多属肾虚,或虚火上炎。小儿齿落久不生者,是肾气亏;病重而齿黄枯落者,是骨绝。牙床腐烂,牙齿脱落者,是“牙疳”之凶候。外伤齿折或动摇者,曰斗齿。龋齿腐洞,乃饮食余滓,积齿缝间,腐蚀淹渍所致。
(2)望龈
a、 牙龈淡白者,多是血虚。血少不能充于龈络所致。龈肉萎缩而色淡者,多属胃阴不足,或肾气虚乏。齿龈红肿者,多是胃火上炎。
b、齿龈之际,有蓝迹一线者,为染铅毒之征。若服水银、轻粉等药,亦致牙床壅肿而有此征。
c、齿缝出血,痛而红肿,多胃热伤络;若不痛不红微肿者,多为气虚,或肾火伤络。
d、齿间长胬肉,此曰“齿壅”,多由好食动风之物所致。
          
         望咽喉
       咽喉为肺、胃之门户,是呼吸、进食之要冲,为诸经脉所络,故许多脏腑的病变可从咽喉异常变化反映出来,尤其是对肺、胃、肾的病变,诊断价值更大。
      正常的咽喉,色泽淡红润滑,不肿不痛,呼吸、发声、吞咽,皆通畅无阻。
      咽喉的疾患和症状很多,喉科专书有更详尽的叙述,这里只介绍最一般的诊法。
(1)辨红肿溃烂:
a、咽红肿胀而痛,甚则溃烂或有黄白色脓点,此为乳蛾,多因肺胃热毒壅盛所致。若红娇嫩,肿痛不甚,多为肾水亏少,阴虚火旺所致。
b、若咽喉漫肿,色淡红者,多为痰湿凝聚。若色淡红不肿,微痛反复发作,或喉痒干咳,多是气阴两亏,虚火上浮。
c、咽喉腐烂,周围红肿,多为实证;若腐烂分散浅表者,为肺胃之热尚轻,而成片或洼陷,为火毒壅盛,溃腐日久,周围淡红或苍白者,多属虚证;腐烂分散浅表者,为虚火上炎,成片或洼陷者,多为气血不足,肾阴亏损,邪毒内陷。
(2)辩伪膜:
溃烂处上覆白腐,形如白膜,故曰伪膜。a、伪膜松厚,容易拭去,去后不复生,此属胃热,证较轻。b、伪膜坚韧,不易剥离,重剥则出血,或剥去随即复生,此属重证,多是白喉,又称“疫喉”,因肺胃热毒伤阴而成。(3)辨脓液:a、咽喉局部红肿高突,有波动感,压之柔软凹陷者,多已成脓;压之坚硬则尚未成脓。b、脓液稠黄者,属实证;清稀或污秽者,多为正虚不能胜邪。c、脓液易排出,创面愈合快,属体壮正气足;若脓液难清除,溃处愈合慢,属体弱正虚。

编辑:杨文杰   医师          邮箱:1347416165@qq.com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