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皮肤望诊


  望皮肤
      皮肤在一身之表,为人体之藩篱,卫气循行其间,内合于肺脏。感受外邪,皮表首当其冲,脏腑气血的病变,亦可通过经络反映于肌表。因此,望皮肤色泽、形态的异常,可了解邪气的性质和气血津液的盛衰,测知内脏的病变,判断疾病的预后。
      望皮肤色泽与面部五色诊法基本相同,望皮肤形态,包括润枯、肿胀、痘疮、斑疹、白痦以及痈、疽、疔、疖等。
1 、色泽     皮肤色泽亦可见五色,与五色诊法同,其常见而有特殊意义者,为发赤、发黄与发黑。(1)皮肤发赤:皮肤变红,如染脂涂丹,病名“丹毒”。发于全身,初起有如红色云片,往往游行无定,或浮肿作痛,称为“赤游丹毒”。多因心火偏旺,风热乘袭所致,在小儿则与胎毒有关。若发于局部,则称“流火”,由于部位不同,其原因、名称也略有出入。如下肢红肿,多为肾火内蕴,湿热下注。(2) 皮肤发黄:皮肤、面目、爪甲皆黄,明显地超出常人之黄,是黄疸病。分阳黄、阴黄两大类:①阳黄:黄色鲜明如橘子色,伴有汗、尿色深黄如黄柏汁,口渴而舌苔黄腻。一般多因脾胃或肝胆湿热所致。② 阴黄:黄色晦暗如烟熏,伴有畏寒,口淡,苔白腻等。多因脾胃为寒湿所困。(3)皮肤发黑:皮肤黄中显黑,黑而晦暗,称“黑疸”,系黄疸之一,多从黄疸转变而来。因其多由色欲伤肾而来,故又称“女劳疸”2、润枯(1)皮毛润泽者,太阴气盛,皮毛枯槁者,太阴气衰。皮聚毛落者,肺损,皮枯毛折者,肺绝;
(2)皮枯如鱼之鳞,称肌肤甲错。若兼眼眶暗黑,为内有干血;若兼腹中急痛,多为内生痈脓;(3)皮肤脱若蛇皮,或遍身如癣者,或皮肤溃烂而无脓者,多属疠风皮病。3、肿胀      肿与胀不同,头面、胸腹、腰背、四肢浮肿者曰肿;只腹部膨胀鼓起者曰胀,亦称臌胀。肿胀而见缺盆平、或足心平、或背平、或脐突、或唇黑者,多属难治。4、痘疮     皮肤起疱,形似豆粒,伴有外感证候,此为痘疮,有天花与水痘两种。(1)天花:天花古称“正痘”,是为疫毒所染,证候凶险,属烈性传染病。在旧社会屡有流行,死亡率相当高,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普遍种痘预防,早已绝迹。国际卫生组织于1979年宣布全世界消灭天花。      天花痘形特点是:圆形、根红而深,顶白凹陷如脐;往往大小齐等,一齐出现,灌浆色浊,浆泻如脓,愈时结痂,痂脱留痕,形成麻脸。(2)水痘:水痘是外感时邪,发于脾、肺二经,有外感表证,证候较轻。现仍有出现,往往在儿童中传染。      水痘痘形特点是:椭圆形,肤浅易破,一般顶部无脐,只偶有脐凹;大小不等,陆续出现;浆薄如水,晶莹明亮;不结厚痂,不留痘痕。5、 斑疹      斑和疹都是皮肤上的病变,是疾病过程中的一个症状。斑色红,点大成片,平摊于皮肤下,摸不应手。由于病机不同,而有阴斑与阳斑之名。疹形如粟粒,色红而高起,摸之碍手,由于病因不同,故有麻疹、风疹、隐疹之别。其具体情况分述如下:(1)斑:①阳斑:通称发斑,是温病邪入营分、血分所呈现的一种症状。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发疹。多由于热郁肺胃,充斥内外,营血热炽,透于肌表,从肌肉而出则为斑,从血络而出则为疹。     斑疹布点稀少,色红、身热,先从胸腹出现,然后延及四肢,同时热退神清,是邪气透泄的佳兆,是轻证、顺证。若布点稠密,色现深红或紫黑,并且斑疹先从四肢出现,然后内延胸腹,同时大热不退,神识昏迷,为正不胜邪,邪气内陷,是重证、逆证。斑疹色黑而晦滞焦枯的,较危重。② 阴班:多由内伤气血亏虚所致。其斑点大小不一,大者如钱如环,小者如点,隐隐稀少,色多淡红或暗紫,发无定处,出没无常,但头面背上则不见,神志多清醒,同时兼见脉细弱,肢凉等诸虚症状。(2)疹:① 麻疹:麻疹是儿童常见的传染病。发作之前,咳嗽喷嚏,鼻流清涕,眼泪汪汪,耳冷,耳后有红丝出现,发热三四日,疹点出现于皮肤,从头面到胸腹四肢,色似桃红,形如麻粒,尖而疏稀。
      顺证:发热,身有微汗,疹出透彻,色海泽红润,依出现的先后逐渐回隐,身热渐退。
      逆证:壮热无汗,疹点不能透发,色淡红而暗(风寒外闭),或赤紫暗滞(热毒内盛),或白而不红(正气虚陷)。若疹点突然隐没,神昏喘息,是疹毒内陷。
②风疹:本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皮肤疾患,由于风热时邪所致。疹形细小稀疏,稍稍隆起,其色淡红,搔痒不已,时发时止,身有微热或无热,一般不妨碍饮食和工作。
③ 隐疹:由于营血虚而风邪中于经络,血为风动,而发于皮肤,其疹时现时隐,故名隐疹。其症肤痒,搔之则起连片大丘疹,或如云片,高起于皮肤,色淡红带白,不时举发。
6、白㾦与水泡
     白㾦与水泡都是高出皮肤的疱疹,疱内为水液。不过白㾦是细小的丘疱疹,而水疱则泛抚之触手,逐渐稠密。指大小不一的一类疱疹。
(1)白㾦:
     暑湿、湿温患者,往往皮肤上出现一种白色小颗粒,品莹如粟,叫做白㾦,多由湿郁,汗出不彻所致。白㾦出现,则郁湿有外泄之机。白㾦有晶㾦、枯㾦之分,色白,点细,形如粟,明亮滋润象水晶的,称晶㾦,是顺证;若㾦色干枯则称为枯㾦,是津液枯竭,为逆证。湿温病,湿蕴热伏,一时难以透泄,故白㾦可反复多次出现。
(2)痱子:痱子是皮肤发生密集的尖状红色小粒,瘙痒刺痛,后干燥成细小鳞屑。多发于夏季,小儿和肥胖之人多见,由于湿热之邪郁于肌肤而发。

(3)热气疮:热气疮,是针头到绿豆大小的水疱,常为一群或二、三群,有痒和烧灼感,好发于口角、唇缘、眼睑、外阴、包皮等处。常见于高热病人,正常人亦可发生,多由风热之毒,阻于肺、胃二经,湿热熏蒸皮肤而发。

(4)缠腰火丹:多发于腰与胸胁部。初起皮肤灼热刺痛,出现成簇水疱,绿豆至黄豆大小,围以红晕。多由肝火妄动,致湿热熏蒸皮肤而发。

(5)湿疹:湿疹又称浸淫疮,表现多样。初起多为红斑,迅速形成肿胀、丘疹或水疱,继之水疱破裂,渗液,出现红色湿润之糜烂,以后干燥结痂,痂脱后留有痕迹,日久可自行消退。此症多因风、湿、热留于肌肤,或病久耗血,以致血虚生风化燥,致使肌肤失养而受损。
7、痈、疽、疔、疖     痈、疽、疔、疖皆属疮疡一类外科疾患。(1)痈  凡红肿高大,根盘紧束,伴有焮热疼痛者为痈,属阳证。多由湿热火毒内蕴,气血瘀滞,热盛肉腐而成痈。

(2)疽  漫肿无头,肤色不变,不热少疼者为疽,属阴证。多由气血虚而寒痰凝滞,或五脏风毒积热,攻注于肌肉,内陷筋骨所致。
(3)疔  初起如粟如米,根脚坚硬较深,麻木或发痒,顶白而痛者为疔。疔毒较一般疮疖为重,若患处起红线一条,由远端向近端蔓延,称红丝疔,或曰“疔毒走黄”,是火热毒邪流窜经脉,有内攻内陷之势。疔毒多由暴气毒邪,袭于皮肤,传注经络,以致阴阳二气不得宣通,气血凝结而成。

(4)疖  起于浅表,形小而圆,红肿热痛不甚,容易化脓,脓溃即愈。多由暑湿阻于肌肤,或脏腑蕴积湿热,向外发于肌肤,使气血爽滞而成。


                                        邮箱:1347416165@qq.com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