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赤散:口糜淋痛效方


  导赤散
   《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生地黄 木通 生甘草梢 各等分 

用法:上药为末,每服三钱(10g),水一盏,入竹叶同煎至五分,食后温服(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减)。
功用:清心养阴 利水通淋
主治:心经热盛。心胸烦热,口渴面赤,意欲饮冷,以及口舌生疮。或心热移于小肠, 症见小溲赤涩刺痛。
方歌:导赤生地与木通,草稍竹叶五般攻,
            口糜淋痛小肠火,引热同归小便中。
方解:本方是用治心经与小肠有热之证。心胸烦热,口渴、面赤、口舌生疮等皆为心火循经上炎之象。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热下移小肠,泌别失职,乃见小溲赤涩且痛等。故方用生地凉血滋阴以制心火,木通上清心经之热,下则清利小肠,利水通淋。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用“梢”,古有“直达”茎中止淋痛之说,竹叶清心余烦。全方配伍大意,为清心与养阴两顾,利水并导热下行,共收清心养阴,利水通淋之效。
      本方主治诸证,在《小儿药证直诀》原治“小儿心热”,未言及“心移热于小肠”,至《奇效良方》扩大了运用范围用治小便赤涩淋痛等。 《删补名医方论》说:“赤色属心,导赤者,导心经之热从小肠而出。……”故名“导赤散”。可见本方理论与运用,皆是逐步发展而成。
      原方组成之后云:“一方不用甘草,用黄芩”,是为加强清心降火而设。
附方:清心莲子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黄芩、麦门冬去心、地骨皮、车前子、甘草炙,各半两(各15g) 石莲肉去心、白茯苓、黄芪蜜炙、人参各七钱半(各22g) 锉末,每服三钱(10g)水一盏半,煎取八分,去滓,水中沉冷,空心食前服(现代用法:亦可作煎剂服,用量按原方例酌减)。功用:益气阴,清心火,止淋浊。主治:心火偏旺,气阴两虚,湿热下注。症见遗精淋浊,血崩带下,遇劳则发;或肾阴不足,口舌干燥,烦躁发热。
方论:吴谦等:“心与小为表里也。然所见口糜生疮,小便赤黄,茎中作痛,热淋下利等证,皆心移热于小肠之证,故不用黄连直泻其心,而用生地滋肾凉心,木通通利小肠,佐以甘草梢,取易泻最下之热,茎中之痛可除,心经之热可导也。此则水虚火不实者宜之,以利水而不伤阴,泻火而不伐胃也。若心经实热,须加黄连、竹叶,甚者更加大黄,亦釜底抽薪之法也。”《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

编辑:杨文杰  医师           邮箱:1347416165@qq.com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