络脉望诊
1、 望小儿食指络脉
望小儿食指络诊法始见于唐代王超《水镜图诀》,此法从《灵枢》诊鱼际络脉法而发展,对三岁以内的小儿,在诊断上有重要的意义。因食指内侧的络脉,也是由手太阴之脉分支而来的(手太阴之脉,自胸走手,上鱼际,出大指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所以诊小儿食指络脉,与诊鱼际络脉和寸关尺脉,是同出一辙的。由于小儿脉部短小,诊脉时又常哭闹躁动,以致影响切脉的准确性;而小儿皮肤薄嫩,脉络易于暴露,食指络脉更为显著,因此,望络脉较脉诊更为方便。
(1)部位:指络脉的显现与分布,可分为风、气、命三关。食指的第一节部位为风关,即掌指关节横纹向远端至三节横纹之间,第二节为气关,即第二节横纹至第三节横纹之间;第三为命关,即第三横纹至末端。
(2)诊络脉手法:抱小儿向光,医师用左手握小儿食指,以右手大拇指用力适中从命关向气关、风关直推,推数次,络脉食推愈明显,便于观察。
(3)三关辨轻重:凡肌表感受外邪,往往由浅入深,首先入络,进一步则入客于经,再深入才入客于脏腑。络脉的形色和出 现的部位,恰好随着这种邪气侵入的深浅而变化。络脉显于风关时,是邪气入络,邪浅而病轻。络脉从风关透至气关,其色较深,是邪气入经,主邪深入而病重。若络脉显于命关,是邪气深入脏腑,可能危及生命,因此称为命关。若络脉直达指端叫做“透关射甲”,病更凶险,预后不佳。对内伤杂病的诊法,也同样是以络脉见于风关为轻气关为重,命关更重。
(4)形色主病:
①正常形色:正常的络脉色泽浅红,红黄相兼,隐隐于风关之内;大多不浮露,甚至不明显,多是斜形、单枝、粗细适中。但粗细也与气候寒热有关,热则变粗增长,寒则变细缩短。长短也与年龄有关,一岁以内多长,随年龄增长而缩短。
②浮沉:络脉浮露者,主病在表,多见于外感表证。络脉沉滞者,主病在里,多见于外感和内伤之里证。但临床观察统计表明,健康儿童也有偏浮偏沉者。
③深浅:色深浓的病重,色浅的病轻;色淡为虚,色滞为实。有阴阳暴脱者,由于阳'不达四末,以致浅淡到不见其形。若邪陷心包的闭证,常致气血郁闭,络脉色深而滞。
④色泽:色紫红的,主内热;色鲜红的,主外感表证;色青主风,也主各种痛证;色淡的为虚;紫黑色主血络闭郁,为病危之象。
⑤形状:络脉日渐增长的,为病进,日渐加重;日渐缩短的,为病退,日渐减轻。但也有津伤液竭、气阴两衰者,由于气血不充,而络脉缩短在风关以下。阴虚阳浮者,多见络脉延长。
络脉增粗者,多属热证、实证;变细者,多属寒证、虚证。单枝、斜形,多属病轻;弯曲、环形、多枝者为病重,多属实证。
2、 望鱼际络脉
鱼际是手大指本节后肌肉丰满处。鱼际属手太阴肺经之部,望鱼际络脉诊断的原理和切脉独取寸口的原理是一致的。此外络脉中的气血,是以脾胃为化源,胃气上至于手太阴故诊鱼络亦可候胃气。
《灵枢·经脉篇》曰:“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因为寒则气血凝泣,凝泣则青黑;热则气血淖泽,淖泽则黄赤。所以胃中寒,寒气达于鱼际,鱼际之络多青;若青而短小者,是少气,属虚证。胃中热,热气达于鱼际,故鱼际络赤。《四诊抉微》总结说:“多赤多热,多青多痛,多黑久痹,赤黑青色,多见寒热。”
3 、望指甲形色
指甲是筋之余,为肝胆之外候,肝藏血而主疏泄,因此望爪甲可测知气血的比衰及其循行情况。
正常的指甲,红润含蓄,坚韧而呈弧形,带有光泽,压其尖端,放开后血色立即恢复。这说明气血充足,运行流畅。
若甲床色深红,是气分有热;色黄是有黄疸,多为湿热重蒸之故;色淡白是血虚,或为气血两虚;色苍白为虚寒,多为脾肾阳衰;色紫黑,是血瘀,或血凝死证;色青者,多为寒证。
按压指甲变白,放时血色恢复缓慢者,是血瘀或气滞;不复红者,多是血亏。指甲扁平而反凹者,称为“反甲”,多为肝血不足。爪甲枯者,为痹病骨痛。色苍而爪枯者,是肝热。
邮箱:134741616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