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高考状元、如今的科研大咖,会不会让孩子学奥数?


点击标题下方蓝字“柔妈育儿分享”  → 点击右上角“...” → 点选“设为星标 ★ ”,就更容易找到爱写干货的柔妈了哦!

柔妈摄于故宫
这几天都是高考,刚好我最近因为工作的缘故,采访了一位当年的高考状元、如今的科研大咖,问到了关于孩子教育的问题,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

01

自从有了孩子,我就多了一个毛病:看到优秀的人,总想探究一下,这人的童年是怎么过的,成长之路是怎样的,对后来成为优秀的人有什么影响?所以平时和采访对象交流,也会好奇这一点。这次关于教育的交流,不是采访的主题,所以没公开发布,但我其实挺希望更多人能听听我们这个社会的科技精英是怎么看待目前的教育的。
这次采访的大咖是目前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世界级选手,和我们之前介绍的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研究员王放博士应该是同一级别的。他是2000年左右南方某非经济强省的理科状元,北大本科、美国某大学博士,2011年自美回国,目前就职于北京的某研究所。家有2岁小娃。
教育不是我们此次采访交流的主题,但从采访交谈中,我基本能拼凑出他的成长轨迹。
童年时期受父亲影响较大,可以说是他“生命科学”的第一任启蒙老师。父亲应该也是大学生,后来从事药监行业,他小时候经常跟随父亲去看动物标本,去名山探访植物,父亲日常会把科学原理等用浅显易懂的话讲给他听,这些让他萌发了对科学和生物的兴趣。
2000年左右的时候,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这样的提法,我反正是听过,但是具体学习、研究什么,却不太知道。当时,状元少年在父亲的熏陶和这样的提法的共同影响下,报考了北大的生命科学院,他们班上当时有14位来自各省的理科状元。

02

我们现在对于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耳熟能详,可能对于生命科学依然不太了解,但其实,生命科学早已成为与IT业并驾齐驱的朝阳行业,我国和世界发达国家都在大力发展。
用大咖的话说:不管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科学、人工智能)如何发展,人们最终还是要回归到BT(Bio Technology 生命科学), 人希望拥有有质量的生命,有治愈疾病的需求,有健康、长寿的需求,有生命被照护的需求,这些都属于BT研究的范畴。
有个小细节,也是打破了我之前的认知。在驰名中外的中关村大街,矗立着标志性的DNA双螺旋结构的雕塑《生命》,我一直以为它代表“前沿科技”。大咖对它的解读是,两条螺旋,一条代表IT,一条代表BT,两者都是未来世界的发展方向。

图 / HoGem智慧景观

03

我问他,以后会不会让孩子学奥数?
他说不会,但自己会把数学原理、科学道理用浅显易懂的话讲给孩子听,让孩子明白最本质的东西,正像他的父亲对他小时候做的那样。
他说,自己当年也学过奥数,掌握了很多答题技巧,高考成绩也没有辜负自己,但走过这么多路,回过头来看,觉得这并不是教育的本质,教育应该是让孩子更有探索精神,有原始创新的能力。比如《小舍得》里,让孩子背圆周率,那孩子知道圆周率是怎么来的吗?中国古代的人是如何测量计算的呢?他会把这些都告诉孩子,带着孩子算,然后就开始解释圆周率该如何算blablabla
他说,他也知道“鸡娃”,尤其是海淀“鸡娃”登峰造极,自己见过很多孩子英语很好,没有口音,提前学了很多知识,还有各种技能、才艺,真的很厉害。但自己更看重孩子有没有原始创新能力,是不是对某件事真的感兴趣。
关于“原始创新”,本就是此次采访的重点之一,他谈了很多,我选取有代表性的几句供大家参考吧。“原始创新不是跟随,不是引领,是面对问题,找到最根源的结点在哪儿”。他进一步的解释是,面对一个问题,哪怕你没有系统的知识和技能,也有一个大致的解决问题的想法,这个想法越能真正接近真相、解决问题,你的原始创新能力就越强。而知识和技能都可以通过系统的训练获得。
套用到奥数上,我认为就是,不能只学习如何解题,知道解题的“套路”,更要明白背后的原理。根据大咖的说法,哪怕面对一道数学题,孩子没解出来,但ta只要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路,自己去思考、去尝试,就是有价值的,长久积累,就可以培养原始创新能力。

04

看了上面的内容,不知道你感受如何?
我是觉得,这应该算得上真正的“好的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的起跑线”——父母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智慧渗透到日常生活中,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而且是连续三代人,可以说是家风的传承。
在家随便熏陶一下,貌似比报辅导班便宜,其实,恰好相反,对父母特别有挑战,一是父母确实积累了正向的人生智慧和经验;二是父母有时间、有精力把这些渗透给孩子;三是父母懂得与孩子沟通的正确方式;四是要耐得住焦虑环境的负面影响,不动摇。
即使做不到完全,我们努力往这个方向靠,肯定也是大有好处的。
目前,他家孩子才2岁,不知道等上了小学、中学,他的想法会不会有变化,以后有机会再请教。
今天就聊到这里了~ 如果觉得还不错,那就点个赞或“在看”吧,谢谢啦
柔妈│芬兰→德国→北京
育儿│把家庭教育做到极致
到顶部